摘 要:传统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评价以成绩为主,这主要是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学生不断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逐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对学生的评价也逐渐从单一转向多元。践行生本教育,关注学生的发展,改进评价对落实素质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本教育;发展评价;分层评价;量化评价
传统初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以考试为目的的,发展的定义被限定在一定的升学率背后,于是,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评价也就更多从成绩出发,单一且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规律。践行生本教育,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规律,以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和方法来对学生实施综合评价,从而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转变管理观念,实施发展评价
观念影响行动。传统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之所以单一,更多在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而随着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所要培养的学生已不再是考试的工具,而是要通过学习后能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这也就要求在学校管理中,要转变传统的评价理念,树立学生发展意识。
1.转变传统的管理观
在学校管理体系中,学生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传统教育教学中更多是把学生当做管理的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管理成为“管”与“被管”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参与到管理过程中,应付心理占据主要地位,主动性不强。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就是要把学生纳入到学校管理体系中,让学生积极参与管理,成为管理的主体,提高积极性。
2.树立学生发展意识
初中学生经历了小学六年的学习,虽然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上还不尽如人意,但始终是发展着的。一个小学毕业生在思想领悟能力上和一个初中生始终有一定的差距。树立学生发展意识,就要注重采用发展性评价来对学生实施评价。发展性评价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多元性,评价不再以教师为主,而集合了学校管理、班主任教师、家长、学生个体、学生群等多个评价者,评价内容从以成绩为主转向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品德等方面,更加全面。同时,发展性评价还要关注过程的评价,将评价落实到日常的学习活动中,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发展。评价不再局限于校园和课堂内,而延伸到课堂外、家庭中、社会中,学生的发展空间扩大。
二、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评价
传统学校评价中更多采用的是整齐划一的评价模式,学校管理中对班级的评价都是“一竿子”看齐,在学校总体评价目标下,班级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同等对待,这样的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主体间的客观差异,评价低效而导向性不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评价,就需立足学生的实际,从实际出发而选择不同评价目标作为引导。
1.全面了解学生,做好分层工作
在学校管理体系中,针对学生的实际,可从兴趣、性格、家庭背景、学习成绩、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方面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而落实这一具体工作可由班主任完成。班主任首先将班级中的学生按照总体目标进行分层,学校再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汇总,分出大层,然后制订不同的层次目标。一般而言,对学生的分层可采用三级制进行,即A、B、C三层,A层以学习成绩和学习方法较好、态度认真、兴趣浓厚的学生为主,而B层学生则在上述各方面次之,C层学生则在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方面处于底层,需要一点点进步。合理的分层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
2.制订合理的层次目标
学校对学生进行分层后,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出不同的评价目标。对A层学生而言,更多的要集中于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因为A层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方法等较好,评价要求也要稍高;而对B层学生,则在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变过程中,更多关注学生的转变态度和方法选择性的评价;对C层学生而言,要更多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发展点。同时要注意,各个层次间的学生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当C层学生逐渐向B层学生(或B层学生逐渐向A层学生)靠拢时,要及时调整层次,这样才能更好地评价激励学生。
三、重视班级建设,实施量化评价
学生是班集体中的个体,班级文化、班级舆论、班风将对学生个体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为此,应淡化对学生的个体评价,强化对班集体的评价,让每位学生都约束自己,热爱这个集体,拥护这个集体,建设这个集体。
为了形成良好的校风,就必须重视班级建设,实施量化评价。实施量化评价,就是每月开展“绿色安全文明班”评比,将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纪律、礼仪表现、卫生状况、安全事故、家庭环保、比赛获奖等进行量化,按照一定比例评选表彰“绿色安全文明班”,从而把生态德育建设好。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在学校管理中,践行生本教育,改变评价理念,落实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巧玲.浅谈发展性学生评价[J].中小学教育,2013(10).
[2]张伟,李明.新课改下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J].素质教育,2012(06).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西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