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业是评价学生学习的常用工具。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些评价目标,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重点以新课改中如何进行数学作业的布置、批改及评价观念的改变,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尝试,谈谈个人的理解和做法。
关键词:新课改;作业批改;评价方式;转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作业,我认为形式也应该有所变化。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快乐中做作业,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呢?教师对作业的批改、评判又该如何实施呢?
一、新课程环境下,作业布置及设计中应把握的尺度
1.作业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作业大部分是教师或教材提供的,作业的形式主要以作业本为载体,通过书写和解决与生活联系不紧密的纯数学问题,其方式方法比较单一,而且学生完成作业往往比较封闭。只要精心设计作业,相信一定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主动地完成作业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合同协作、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1)让作业更加生活化
在设计作业时,将相关内容充实于生活实践中,使作业成为学生看得见的现实,让学生在“用数学”中“学数学”,满足学生的学习情感,体会到数学是生动有趣的而且是有用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技能。
(2)让作业更加趣味化
趣味性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以至于延伸课堂空间,使学生研究、探讨数学的潜力在课后得以充分发掘。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趣味性的作业更是让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
(3)让作业更加实践化
数学课外作业也应将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业设计可以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学生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作业,以便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完成,更能体验成功的乐趣。
(4)让作业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化
数学课作业设计若能切合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思维,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学生就会以更加主动地姿态投入到作业中。
2.作业要根据学生能力,分层递进
要彻底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教师在作业布置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知识、技能、努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果继续在作业布置中仍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就会造成优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跟着抄”的局面,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采用作业布置分层次、分级别,以达到不同层次的学习目的,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作业要起到有针对性巩固知识的作用
无论课内、课外作业,都要能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让他们通过探究、操作、交流、分析,获得成功的喜悦。作业设计要难易合理,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以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及个性的发展。
4.加强有效训练,注重能力培养
布置作业要有意识地体现方程、分类、数形结合、化归、参数、函数等各种数学思想,让这些数学思想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分析、讨论、解决问题诸环节中,从而达到提升能力的目标。
二、新课改环境下,教师对作业的批改及评价方式
1.作业批改方式的转变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业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
对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和“×”来评判正误,此法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此外,单纯的用“√”和“×”来评价学习思维过程、学习成绩会影响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由于采用了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尤其是对于实践类的作业,由于学生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不同的思维方式,作业结果是多样化的,形式也不拘一格,教师若用传统的批阅方式来检查学生的作业需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因此在教学中应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批阅方式。如A、B、C三组作业的设置,采用小组负责制,将班中的学生按能力高低、基础优劣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采用组间检查负责的方式,开展互相监督,合作学习,并要求小组内给出组员作业的书面评价,老师可参与其中并给予不同的指导,这样可解决师生交流无通道,但小学生不敢直面教师的尴尬。对于全班大多数都能解决的习题可采取个别辅导;对于错误率较高的习题要集体辅导的不同方式加以解决;对于实践性作业则采取展示的方式由同学们集体评阅。
所以,我认为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做作业和批改作业的目的,批改作业的方法应多样化。以尽可能地展现学生的进步为评价原则,关键在于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标,把师生活动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
2.对学生评价观念的转变
为了体现人本主义理念,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还应采取积极的、适度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层次、个性和思维水平的学生,利用个性化、情感化的语言,积极鼓励、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评价内容应尽量具体、有针对性,就学生的一到两点进步给予肯定,切忌过激、粗鲁、惩罚性的评价。
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不仅判断正误、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以及算理过程要严格把关,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无论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教师都应善待学生的“错误”。这样善待“错误”不是放纵错误,而是自觉地意识错误,对有错误但又蕴涵点滴创新的思路,在指出不足的同时要给予鼓励,保护这难得的创新火花,并通过课堂教学把“错误”转化成课堂资源。
(作者单位 汪照瑞: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松树中学 张 霞: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松树乡松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