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读解的思考

2013-04-12 00:00:00王玉章
新课程·上旬 2013年9期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读解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教学不可省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一环。结合实际,从初中语文文本读解的必要性出发,对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描写,并对如何加强文本读解进行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读解;必要性

语文课程作为初中教学中富有人文内涵的知识性学科,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综合理解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新评估传统的语文教学价值观,去粗取精,用发展的眼光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目标。而文本读解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才行。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读解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长期以来只片面地追求“一元读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度依靠教师,在理解课文时几乎都沿着教师预设的问题而行,使得教学文本读解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造成了片面性与单一性的思维逐渐形成。

1.文本读解是对教材的要求

教师在帮助学生训练运用语言能力之前,需要对文本进行理解和疏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教材,做好文本疏解工作。虽然教材不会自己说话,但是教师可以把它所有表达出来的思想描述给学生听。特别是语文,它是一个国家母语学习的载体,承担着历史的重任,对于创新的要求就应该更高了。语文教材应该与时俱进,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来传达思想,让学生乐于学习。如果语文教材落后又枯燥,书本上的东西用不到实际生活中去,会影响学生对母语的喜爱,这样不断地恶性循环,最终造成很严重的

后果。

2.文本读解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文本读解是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对教学语言重视的表现。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不同的课堂形式和体态语做好文本解读的工作,以此对学生发挥强烈的感染作用。比如,在学习《皇帝新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文本读解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合理的改编,通过话剧等趣味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参与表演中,使之对文章的思想和精髓有深刻体会。所以,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备课工作,创新地设计课堂,通过文本读解使课堂效果收到预想的效果。

3.文本读解是学生对语文课文深入理解的前提

学生要写学好语文,就需要重视对课文的文本读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内外的锻炼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读解能力。只有在理解文本的情况下,学生才能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从而将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比如,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父爱的诠释,在充分做好课堂文本读解的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表达亲情,比如,给父母洗脚、帮着做家务等等。这样,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真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二、初中语文教学文本读解的培养现状

首先,在新课改实施后,许多学校普遍存在不适应的情况,这使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读解环节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大大影响了学习效率。比如,教师把持不好新的教材内容,使课程标准和要求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导致教学焦虑。这一方面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思维变得固化;另一方面是与过去的语文教学要求所不同,新课程的标准比较宏观,且语文实践部分的内容变化多,使得部分教师无所适从。再加上多数语文教师无法准确把握课程的进度,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迫于无奈,便只能通过单一的讲述方式做做表面功夫了,无法深入文本进行读解。以上这些情况,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更会起到反作用,让学生逐渐反感这种虚假的学习模式,难以达到有效的教学改革。

其次,教师在教学上缺乏规划性。在语文教学中文本读解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的安排明显缺乏计划性。

最后,技巧与情感无法兼顾。新课程的语文对于教材的文本读解教学没有系统的要求,文本读解内容也无章可循,教师只能跟着感觉走,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

三、对初中语文文本读解的具体思考

1.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开始,教师就应该以各种方法引起学生注意,比如,在学习《论语》这一课之前,我会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课堂一开始我就鼓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孔子,并依据学生的说法给学生讲述论语里面所表达的智慧,顺势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在丰富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收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2)让感情填满整个课堂。首先在进行文本的基础读解时,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的情感方向,在深入细致地对学生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营造出充分信任和尊重的学习环境;其次,教师还要对教材的情感内涵深入挖掘,做到深层次的文本分析,并进行德育渗透;最后,教师还应尽量避免“灌输式”情感教育,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辅以师生互动环节,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和领悟,从而通过潜在的积累获得持续的知识。

(3)教学手段要创新。无论是对文本的基础读解,还是对文本的深层次分析,教师都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借用教学媒体设备,比如,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简单的手势语言和口语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营造有利于语文学习的

语言环境。

2.对文本读解在实际训练中的思考

在实际训练中,读解是最基础的能力之一。无论是阅读题还是作文,都需要借助于读解能力。在“编码—解码”的过程中,只有理解了题目的意思,才能正确答题,提升训练的效率。笔者以初中语文阅读为例,详细谈谈文本读解的重要性。

在语文的阅读训练中,文本读解显得异常重要。其中包括审题技巧、中心思想把握、答题思路等等。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我常常运用“三步阅读法”,三步阅读法包括速读、慢读、精读三个步骤。其中的速读是要抓住文章的关键词,慢读是要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最后的精读就是做题。每个环节都体现了文本读解的重要性,它们“环环相扣”,相互衔接,只要忽略了其中一步,就可能出现差错,一旦误解阅读文章表达的意思,出现审错题、会错意的情况,就无法做对题目,也无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学生要有计划地开展平时练习,在教师的引导下锻炼自己的文本读解能力,避免做阅读题时像无头苍蝇一样没有头绪、胡乱作答。

参考文献:

[1]张扬.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读解的思考[J].快乐阅读,2011(23).

[2]陈雪燕.初中语文文本读解的思考与探索[J].新课程:上,2011(12).

(作者单位 河南省禹州市浅井镇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