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实验与实践是学校教育的关键环节,要充分开发利用广泛蕴藏于学生生活、社会和自然之中的教育资源,如家庭生活、自然环境、社会机构、文化设施、传播媒体等。”因此,作为我们从事一线教学的思想品德教师,要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思想品德乡土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社区(市、县、乡)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自然风光、乡土地理、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民风习俗、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笔者所在的学校,位于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诞生地,有着丰富浓厚的文化底蕴,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中心地带,这块土地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土教育资源。本文就结合实际,谈谈乡土资源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
一、有助于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
乡土教育资源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使家乡文化与时俱进,而且能够上升为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提升,也为课程的学习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如,讲到九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第五课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时,在讲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时,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谈谈家乡的文化。因为我校位于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诞生地,因此就自然而然提到了朱熹,同时又联系到了当地特有的一些风俗习惯,与我县宣传的打造朱子文化城、朱子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主题相结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通过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家乡有了进一步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学生通过对自己家乡的认识,其爱乡之情在潜激默化中得到提升。朱子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作为朱熹诞生地人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增强了学生爱乡爱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自觉地形成了“爱家
乡,爱祖国”的意识和行为。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尤其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家里、家乡的事件,适时地把乡土资源引导到课堂中来。这样,课堂教育更趋实际。走进学生生活、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势中,唤起学生对课程的积极响应,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体验、感悟、内省中逐步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课堂效率。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第四课,第一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课前指导学生对家乡现行的吃、住、行等状况进行调查、访问、收集相关资料,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由于是自己家乡甚至是发生在自己家里的事件,学生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并认真参与,准备了第一手材料。在课堂上,针对大家共同交流收集到的材料,教师再提出问题:(1)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2)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请你为家乡发展提几条合理化建议。由于学生事先进行了社会调查,收集了第一手资料,很快总结出了结论,并给家乡的发展提出符合自身认知和实践的合理化建议。乡土资源素材大部分来自本地区,可信度高,和学生联系比较密切,因此对学生有亲和力,最能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思想品德课更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教学上强调要大力加强“活动”课教学实践环节,以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重视“活动”课教学,提出了“活动”的要求和原则,强调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明确规定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而乡土资源作为学校所在地的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实践环境,而且开发起来具有经济、便捷、效果突出的优势,因而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如,在讲到九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第四课,第二框《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组织开展了“校园环境的调查”“护水节水,保护家乡水资源”活动。许多学生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查找资料、走访等方式,在课堂上交流总结资料,最后开展出黑板报、写倡议书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真实行动中的所遇、所感,产生了要保护校园环境,节约家乡资源的愿望,产生了保护校园环境,节约家乡资源的心理,并自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作贡献。上述实践活动由于是围绕学生所在地展开的,活动相对中学生的实际条件来说是切实可行的。另外,由于学生在在对以上乡土资源的挖掘过程中,要自主确定调查的方式、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同学之间要分工协作,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只要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我们都应当充分加以开发和利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真正实现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 福建省尤溪县清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