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的“浅文深教”

2013-04-12 00:00:00张琦
新课程·上旬 2013年9期

摘 要:在初中生物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增进学习效果的教学方式和策略,通过“浅文深教”,提升学生对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等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正确地认识生物课程,降低知识遗忘率,掌握有效的方法,获得理科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积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生物教学;教学策略;浅文深教;学习结果

初中生物课程是学生进入中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理科课程,学生学习初中生物课程,不仅应该获得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应该为理科学习打下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等基础,特别是对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对落实中学生物课程“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矛盾,教师有效、高效的教必然带来学生愉快、持久的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其走向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需要生物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断积累和总结自己和他人的教学中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去“深教”,深入研究新课标、深入研究新教材、深入研究教法、深入研究学法,研究教学策略。

一、精彩教学导入,超出预期、促进兴趣、迁移策略,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动机是激发、维持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力量,对学生个体的行为和活动有引发、指引、激励功能。要恰当处理教学材料,使平淡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动物的运动》时,教师出示学生肘关节受伤包扎了绷带的照片,设问:“这位同学的手臂能自由活动吗?”将枯燥转化为生动,将浅易转化为深刻,马上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手臂不能自由活动的原因,体会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水到渠成,学生学习印象深刻。

二、任务引领探究,精心组织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策略,促进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探究实验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思维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过程,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苏霍姆林斯基曾经高度评价“探究式学习方法”,他认为:在这样脑力劳动中所获得的知识,能在记忆中保持得更加牢固和深刻。

精心组织探究活动,细致设计探究活动各环节,营造波动有序的结构,促进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如,在教学《动物的运动》中“关节的结构”时,要让学生搭关节和骨的连接,学生会有错误体验,只有当橡皮筋连在不同的筷子

上,关节才能活动,体会肌肉连在不同的骨上。

本来教师可以用几句话进行的教学,通过任务引领探究,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生能在“教师深教”中,提升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往深处挖掘,重视概念教学,“浅文深教”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概念教学,课标要求教师“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

“浅文浅教”的课堂容易上得顺利而热闹,但学生在热闹之余,毫无挑战性的你问我答带来的倦怠。“浅文深教”需要在教学之前,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步骤等方面,进行预先筹划,创设教学情境,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有效实用的教学设计既是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收到有效教学过程的前提,又是教学理念转向“浅文深教”、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时,让学生根据草履虫的生活环境推测草履虫的结构,让学生画草履虫可能有的结构。引导: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并且能够完成生命活动,生物体都能够完成哪些生命活动呢?需要哪些结构?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先前画的示意图上添加草履虫结构。教师不是简单教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推测启发思考,使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交流,归纳达成草履虫结构和功能相适应概念的共识。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往深处和精处思考,把学生已有知识和学生的感同身受当做学习新材料且缺乏必要的准备知识,使新旧知识建立实质性联系,推进课堂探究活动波动有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课后深度拓展,促进知识、能力、态度迁移

浅文深教,课后深度拓展,让学生深刻领略学习生物知识的意义,真正实现联系生活、拓展教材、举一反三,最终掌握有效的方法,促进知识、能力、态度迁移,获得理科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如,在学习完《生态系统》的教学内容后,布置学生进行简易生态瓶的制作,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在学生学习完《种子的萌发》内容后,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种子萌发的其他条件;在学生学习完《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后,指导学生病毒结构模型的制作。

深教无定法,妙在得法。教是练基本功,浅文深教是练方法技巧。浅文深教离不开反思,离不开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的检查、审视和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的反省。只有不断地反思,我们才能发现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与处理是否准确而独到;用心感悟、用心反思,使教师自觉地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也只有不断地反思,我们才能把生物学上得既有深度又有创意,提升学生对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等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刘世斌.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5.

[2]崔鸿,郑晓蕙.新理念生物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3.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