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教育的多样性与创造性

2013-04-12 00:00:00向继生
新课程·上旬 2013年9期

摘 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的产生,我们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教育尤为突出,并且需要我们创造有效的教学,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本质变化就尤为重要。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对于我们现行的教学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对如何在教育中进行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渗透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多样性;创造性

多样性最初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指的是生物之间以及与

其生存的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体现,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

的标志,也是对世界生态平衡的简要概括。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其关系更是盘根错节的。人的复杂性决定了他比自然界更复杂、更丰富、更多样!所以作为教育的组织者、主导者的我们在对待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不能所有的事都统一要求、千篇一律,要考虑的是不同学生的能力与需求,在提高基本技能的同时考虑到扬长避短,发挥其长处让他(她)在相应的体育项目上有成功的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教育的多样性与创造性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增加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生思想比较简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他们不明白,但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成人对学生的日常影响已经起到了潜移默化的

作用,如果教师总是批评学生,并且运用一些不够恰当的教学方

式,它将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所以教师应该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偶尔犯错误,有点小问题,教师应该耐心地教给学生,告诉学生做错了,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找出自己的错误,并且加以改正。尊重学生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而且能够让学生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更应该尊重他人,正确引导学生。教师对学生如果能有足够的尊重的话,就能让我们的学生更加从容淡定,更能培养学生自身对于体育课堂学习的兴趣,促进我们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的

教学可以有效地进行。

例如,我们在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个学生对于方向不是特别的敏感,向左向右转总是会出现一些错误,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够怪学生,应该对学生进行包容,用微笑面对学生,缓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我们体育课堂上的基本技能,而且能够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培养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促进我们体育课堂的不断完善。

二、教师要提高教学的质量,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体育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无聊的教育,甚至被学校的一些学生说成是无聊的课堂,一般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且没有先进的设备,让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兴趣不够浓厚,这就阻碍了体育课堂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自身不断地创设出足够的空间,运用一些新颖的教具,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因为学生都充满了对所有事物的好奇和新鲜感。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设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好地锻炼,那么我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就会对学生进行多样性、创设性的教育,促进我们教学的不断完善。

三、教师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这一现象使得家长对孩子抱有各种各样的希望,学生也具有相当大的压力。在学生眼中的体育教育是一门很有趣的课,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心中的压力得到一定的释放,使学生自己的心理压力减轻,使学生可以尽情地玩,度过快乐时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我们对教学多样化和创设性的培养,只有我们不断地强化

我们的教学方式,才能够让我们的教学得到有力的提升,并且促进我们学生的茁壮成长,让我们体育的教学事业不断地完善。

四、整体性提高我们教学的实力

全方位、多层次地构建一系列的内部通信系统并且加强内部通信系统的建立、沟通和合作,为体育的教学和体育教师的研究活动提供平台。目前,初中体育教学与研究的几个方面大多数都是在不断的规范和完善的内部通信系统,例如,集体教学系统、集体备课系统、显示系统、开放的课堂讲座、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帮带制度。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内部沟通活动的实施,为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出了努力,让初中体育教师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发展自己,不断地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加强我们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学多样性和创设性地开展。

多样性和创造性课堂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固定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得当,如果教师能够掌握教学中的规律,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那么学生的收获将不得而知。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已经成为了我们不能够忽视的教学方式,我们要运用好多样性教学和创造性教学的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高荣.中国哲学式教育.滁州学院学报,2006(9).

[2]祖荣.教育观之我见[J].中小学管理,1998(02):21.

[3]奇娟.梁漱溟教育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育评论,2011(03).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孔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