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班集体并不是单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而是“由于目标的一致、行动的一致而结合起来的有一定组织纪律的统一体”。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主任;学生;引导
回顾自己做班主任的日子,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历历在
目,实在无法称自己为佼佼者。不过,这恰能反映出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不断磨砺,不断思考。在我做班主任工作期间,我做了些探索,我把它叫做“班级管理四把锁”。
第一把锁: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
我常在思索,《团结就是力量》为什么能让大家激情澎湃地唱起来?《运动员进行曲》为什么能牵动着运动员执著的心?国旗为什么能让她的子民们肃然起敬?原来,集体主义精神可以把不同人的心系在一条绳子上。
班级是师生的集体,班主任要让以“爱班如家”为主要内涵的集体主义精神成为班级最可靠的“统治者”。但在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的过程中,可能有两大误区,一是对学生进行赤裸裸地集体主义理论教育;二是单调乏味的集体主义活动形式。要力避这两大误区,最关键的是将集体主义意识水乳交融地嵌在多样的活动形式中。我爱好实践,所以深信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如,我们班卫生分组名单的表头是“爱班如家,劳动光荣”,好处在于把集体任务分到了大家心里头,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一样,能让大家参与,让大家感到光荣;纪律要求的内容基本都是按“在这个家里,我能做……”这种形式组织语言的,学生听不到“不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类引人反感的话,而是轻松愉快地去接受纪律引导。围绕“爱班如家”所倡导的就是班里的“宪法”,是集体主义在班里的体现形式,妙处在于既有形又无形。
第二把锁:引导学生规范课堂习惯
关于好习惯的培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不过多数人当嘴巴是好习惯的过滤器,天天在倡导培养好习惯,但并没有做出实实在在的事情来。
我着重规范学生的课堂习惯,主要是基于课堂是直接关系到
学生学习情况的场所,是开展学习的主要阵地,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习惯。为了规范学生的课堂习惯,我尝试了一些做法。我倡导学生课堂坐姿要端正,这样做的效果在于学生坐正了,近则畅通了气
管,快活了心情,少了杂念,利于读书和思索;远则塑造了美的体型,利于长远的健康和发展。按照学生的建议,我们班的课桌没有靠墙,这既方便了进出走动,也方便了打扫卫生。相比而言,实实在在的教育举措比“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收获人生”等名言要管用得多。
第三把锁:引导学生丰富班级活动
活动作为思维表现形式的一种,集教育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对于学生而言显得很重要,班级管理中不该忽视活动的开展。
班级活动形式要多样化。我们班每周除团队课活动外还要组织一次活动,如,书法比赛、朗读比赛、绘画比赛、辩论赛等,这些活动对于缓解学习压力、激发学生思维、丰富个人情趣是很有意义的。记得我们班组织的绘画展,用绳子拉在教室后面展出了大量作品,学生亲手画作品,亲眼看作品,用心比作品,一个个高兴极了,这也是学生个人自我价值的呈现。团队活动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以娱乐的形式,体现德育的价值。班主任要相信学生的思维是新的,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
第四把锁:引导学生站得更高更远
人都不喜欢自己的人生被别人规划,所以班主任不宜做学生的人生设计师。但是,班主任可以引领学生想象美好人生的模型,就像开展览馆一样让学生向往美好,这充分利用了学生喜欢揣测的心理,也符合向往美好的人的普遍倾向,因为没有人不憧憬未来,没有人不想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在做班主任的那些日子里,生活要知识化,要技术化,还要艺术化,人真正成了生活的导演。于是,学生会去憧憬,这种憧憬很有可能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所以,学习就是学生的一种生活常态了,是在遥控将来,而不是出于功利。学生也喜欢跟着老师憧憬未来,有的还描述以后的自己与老师分享……
总之,以上四把锁,是四把沉甸甸的锁。把好的、催人奋进的力量锁在里面,成了班里的风向标,引着学生向往美好。锁,在我们手中,是金锁银锁,但不是万能锁。虽然我们面对的依旧是那么稚嫩、那么好奇、那么懵懂的学生,但是不可否认,时间在悄悄地流逝,所以锁也在不断地磨砺,我们要且行且思。
(作者单位 重庆市酉阳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