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于医学上“多动症”的提出表示质疑,在切实了解多动症的基础上明白“多动症”其实并不存在,只是成人世界对好动儿童的一种误解,一种责任的推脱。在认真倾听多动孩子的心声后,巧妙地、耐心地给予正确的“治疗”,才是为师之道。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倾听;了解;巧治
作为一个有十年班主任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几个比较好动、上课不定神的孩子,他们喜欢做小动作,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冲撞别的孩子,容易因外界干扰而分心,难以遵守纪律,参与危险活动而不计后果。因此,当家长向我提出想带孩子去看看是不是患了多动症时,我表示了赞同。对于多动症现在也耳闻目睹得越来越多,觉得他的许多症状还是很符合的,如果真是多动症那还是及早治疗为好。后来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去看了医生,果然被诊断为多动症,我当时暗自庆幸幸亏家长老师重视得及时,孩子还有治疗的空间,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肯定有好处。然而一两个月过去了,我发现孩子虽然上课不乱动了,课间也变得乖巧了,然而孩子的目光却变得呆滞了,行动变得迟缓了。孩子的家长告诉我,这是服药的后遗症。我愕然了,以前活蹦乱跳的孩子仅仅只是犯了调皮捣蛋的错误,而现在的孩子却更像个病人。我不禁对我的做法,对医生的诊治产生了怀疑,多动症的孩子一定要这样治疗吗?我在阅读了尹建丽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后,对这些孩子我终于知道该怎么做了。
一、切实了解“多动症”
尹老师在阅读了大量关于多动症的文献后,又通过对患儿的接触和治疗,提出了“多动症是个谎言”的观点。各国权威调查患有多动症的患儿发病率从4%~20%不等,试问什么疾病的发病率能这么高呢?传染病也不至于此吧。它到底是一种什么病?从名称的变迁,该病诊断上的轻率与简单及令人眼花缭乱的致病原因来看,我们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许不能绝对地说“儿童多动症”这个病不存在,因为它到目前仍然是个悬而未决的事情,但就目前的诊断概念来说,它是不真实的。也就是说“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
二、教师和家长力推“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的信息越来越多,这些信息使很多人都相信确实有这样一种病在威胁着儿童的健康。当我们老师和家长对这些孩子无能为力的时候,就会想到是不是得了多动症,即使是“不守纪律不睡午觉”也被说成是多动症的前兆,马上想到应该去治疗,当把孩子送到医生面前,得到确诊后觉得自己得到了解脱,这不是我们大人的错,是孩子生了病,没办法的事。只要积极治疗,给他服药就行了。殊不知,服药虽比花心思要省了不少力,然而服药除了在生理上给孩子带来副作用,其实在心理上也给孩子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童年不会重复,吃过的药会在体内留下痕迹;被贴上“多动症”的标签也会在心灵留下痕迹。这种痕迹会让孩子精神上产生很大压力,行为发生变态,产生严重的后果,影响孩子的一生。
三、用心倾听“多动症”
看到这样的社会现实,我们作为老师不能不审视自己的内
心。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孩子在你的班上,是不是你已经伙同他的家长给他贴上了“多动症”的标签,是不是你们已经给他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全城欺骗,欺骗的是手无寸铁、天真无邪的孩子,甚至是活泼可爱的孩子,这实在让我汗颜。遇到“多动症”的班主任,如果我们能多去关心和理解孩子,用心去倾听孩子的“行为语言”,孩子的一切都会变得正常。孩子们还不具有成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忍耐力以及对后果的预见,所以,他们很难用这些东西来约束自己,教师要能听懂孩子的倾诉。学生素养的提高会因教育理念的不同、细节处理的不同而有巨大差异。只有懂孩子,彻底地了解孩子,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有质量地爱孩子。
四、巧治“儿童多动症”
作为班主任,如果班上确实有孩子表现出一些行为和品格方
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都要用教育学来解释、来治疗。班主任管理一个班级,班上必然有乖巧、懂事的孩子,在这些孩子的映衬下,一些调皮生就显得让人心力交瘁,常常会不由自主地给他们扣上“多动症”的帽子。其实班主任更应该在管理班级时多在这些学生身上下工夫。首先要深入了解孩子好动的原因,一般这些孩子的家长对孩子本来要求较高,期望值比较大,与孩子冲突较多,给儿童心理带来持续不断的伤害。孩子会用各不相同的症状倾诉他们不断地遭受心理创伤后的自卑、不安等种种情绪体验。如果这时班主任再将平时班级管理中的种种问题归结于这些孩子身上,那无疑是雪上加霜。会让孩子精神上产生很大压力,发生行为变态。
因此,班主任要做好和孩子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从零开始,每取得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尊重。同时班主任要和家长一起淡化自己的脾气,增长自己的耐心,教育感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许一学期、一学年都没有明显成效,然而,你要知道“病”的形成也不是三两天的事情,因此,要用足够的耐心去等待花开的声音。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这个结论改变了无数儿童的命运。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性”,即给孩子最大的自由,给他们以尊重,发展孩子潜能,让他们学会独立做事,独立判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和谐的儿童。如果说真有一种药能治孩子的“多动症”,那么“减少干预”和“自由的气氛”应该是最好的两片药。但愿所有的孩子都不再出现以上的情况。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五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