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充分发挥绘本的人文价值,把“支架式”教学引入其中,从他们的认知特点出发,以“设计支架—提供支架—转换支架—撤去支架—支架反思”为主线,使读物教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步骤;体验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国外优秀的幼儿绘本读物被广泛引入国内,国内原创童书在品质与数量上也有所提升,这些优秀的绘本被教育者如获至宝地吸纳进幼儿教育中来。然而,面对幼儿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一些新观念、新思潮,对于幼儿文学知识本来就非常薄弱的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使幼儿有效地接受绘本作品,如何更好地促进幼儿文学精神与教育精神的融合已成为一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会使绘本降格为一种填充课程内容的材料,从而必然会损失它更为宽广的人文教育价值。
二、人文价值与幼儿文学接受
所谓人文,humanitas,原指人类;引申为人性,人的情感。把人文融入教育,就是确立人文融合的新教育价值观,也就是我们幼儿教育中越来越受重视的情感教育。纲要中指出要发挥艺术活动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其实,优秀绘本存在着很好的情感教育功能,在阅读绘本中,孩子就像在经历一种情感游戏,是感知、表象、想象、情感和思维等多种心理机能综合运用的过程。幼儿接近绘本作品,可以说是从情感出发,试图在文本中做一番体验。因此,我们可充分挖掘绘本的人文价值,发挥其情感教育功能。
“支架”原意为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根据这个建筑隐喻,心理学家伍德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或有成就的人对某人的学习过程所施予的有效支持。后经布鲁纳等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师有效教学是幼儿接受文学的重要保障,利用“支架式”教学,尊重幼儿的个人经验、情绪体验,努力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幼儿有效接受文学作品,从而促进幼儿文学精神与教育精神的统一。
“支架式”教学活动的基本步骤和策略:设计支架、提供支架、转换支架、撤走支架、支架反思。
三、基本步骤与策略
(一)设计支架——为激发兴趣和情感做铺垫
设计支架是指活动前,教师根据故事内容、幼儿已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水平,设计或直接采用一些相关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或情感。“支架式”教学活动对教师观察和评价幼儿的能力很高,这表现在:教师不仅要知道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而且要知道幼儿通过引导,在该活动中能达到怎样的水平。所以在每个活动开始前,教师需对幼儿生活经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充分的了解。这些信息是制订支架式教学计划的基础。利用“支架”对活动能起到两种效果:兴趣激发和情感激发。
1.兴趣激发
绘本阅读是比较静态的学习过程,因此孩子兴趣的激发尤其重要,它能提高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活动的导入部分。调动幼儿的兴趣,发动友好的交谈,创造积极、互动的交流氛围、愿望正是教师在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可以说,这是为幼儿在活动中主动阅读做的情感互动与思想互动的铺垫。例如,在大班绘本教学活动《小蛇要走了》中,教师在活动的导入部分设计了支架活动,用“胶片式”画面,用“抠空”“嫁接”法,截取读本中三个典型画面,墨镜、包包、飞机,引发幼儿想象与猜测,激发他们后面想看下去的欲望,起了一个铺垫诱导作品。活动中,电影画面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眼球,当揭开封面,露出主角“可爱的小蛇”戴着“太阳镜”、拖着“包包”出场的,与其说是想造成一种“出其不意”的效果,还不如说是“有心插柳”来得恰当。
2.情感激发
选择带有积极情感体验的绘本作品,还包括选择具有幽默感、滑稽感的绘本,如《母鸡罗斯去散步》,教师先请孩子感受音乐表达的情绪,然后利用音乐将狐狸吃母鸡的紧张心情和母鸡逃过一劫的从容情绪相结合,通过异质同构来帮助幼儿体验绘本情感。
(二)提供支架——更有效地体会绘本中的情感
提供适宜支架,能更好地体会绘本中的情感。例如,在开展绘本活动《桃树下的小白兔》中,教师在教室布置了学生收到过的信或卡片,供幼儿观察欣赏。有的幼儿说:“这是我爸爸在旅游地寄给我的明信片”,有的幼儿说:“这是我妈妈寄给我的生日礼物”……通过情景创设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小兔子关心别人,和别人一起分享带来的快乐,从而给他们提供一个隐性的情感教育环境。例如,绘本《魔法小屋》是一个充满幻想色彩的文学文本,老师:“你们猜这魔法小屋里会住着?”幼儿:“可能是魔法师、蝴蝶仙子、女巫婆、大魔头、鬼……老师:“魔法师要为我们小朋友变出什么?”接下来便逐一出示读本的画面,有面粉、牛奶、水等,学生不断地猜测。他们的想象天马行空,答案稀奇古怪,情感无比快乐。
(三)转换支架——挖掘绘本中的情感体验
绘本是将语言与心灵结合起来的最好典范。它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追求至真至纯的精神世界,真实地呈现现实世界的人、事、物,也真诚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许多绘本作家以饱蘸着对生命热爱的笔描绘了精美绝伦的文学世界,他们同时也在教给幼儿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因为“每则故事所传达的绝不是表面绚丽的文字或情节而已,重要的是每则故事背后都蕴含了对生命的爱与期待”。因此,教师对学习内容适当挖掘情感教育,并让幼儿有所体验。这里所用的是转换支架。转换支架是指在幼儿接受文学作品活动中,支持幼儿巩固前学习内容,转变学习方式,为后面的学习活动作承上启下的作用。良好的情感教育离不开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例如,在绘本阅读《熊爸爸捉鱼》中,有一幅图片就是“熊爸爸扑过去捉鱼”,其实这里蕴义深刻:(1)熊爸爸捉鱼其实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因为扑过去的时候要用尽全身的力气而且反作用力也会使自己的身体疼痛;(2)为什么只有熊爸爸一个人去捉鱼呢?其实这就体现了爸爸对家人的爱,爸爸是一家之主,往往最难的事情都是由爸爸来操办。教师在理解故事与体验情感环节中,提供的转换支架策略为“捉鱼”的游戏,在充分体验“扑鱼”时感受伟大的父爱。
(四)撤走支架——实践绘本中的情感体验
利用撤走支架策略,可以实践幼儿的情感教育。其实,在幼儿实践时就是生活与经验的统整。绘本属于幼儿文学作品,“在文学经验中,幼儿统整地从事听、说、读、写,发展语言能力。文学的使用提供给幼儿重要的情意、语言和学习经验。”统整幼儿的文学经验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1)从生活经验向文学作品的扩展,(2)从作品内容向生活的延续。在这里就是运用的“撤走支架”策略。撤走支架是指:教师运用适当的退出策略,在恰当的时间支持幼儿独立学习。例如,《小蛇要走了》是体验朋友间分别时的不舍的情感,因此最后教师给孩子准备了一些旅行的东西,让孩子体验分别时各自的心情。例如,在绘本语言活动《逃家小兔》中,教师在提供支架引导幼儿感受绘本中的母爱,孩子是比较被动的,如果一开始就撤走支架,从生活经验向文学作品的扩展,那孩子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会更高,体会也更深。经验与作品的互渗和衔接可以使幼儿生动地体验着自己周围的世界。这种体验饱含着深沉的情感,丰富着幼儿的心灵世界,让他们体会着心灵的自由。
(五)支架反思——不断反思策略,更好地发挥绘本的人文价值
支架式教学反思主要是针对支架设计、提供和实施的情况进行反思。例如,教学活动《小熊醒来吧》,教师围绕内容做了如下反思:没有选取重点段落与幼儿共同欣赏体验,提供经验支架有效调动幼儿的经验,以致幼儿在体验“小熊和熊妈妈之间的亲情”时比较被动,没有很好地体验到文中的情感。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鸣珂巷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