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研究问题

2013-04-12 00:00:00付建强张宇星
新课程·上旬 2013年9期

摘 要:随着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增多,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指导下,了解我国现阶段的时代特点、教育国情、学生特点、学校特点等,并在这些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研究;时代特点;学生特点;学校特点

中小学阶段不仅是生理发展的黄金阶段,更是学生心理健康

发展的重要阶段。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我们中小学生所面临的环境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网络时代各类信息大量涌现,社会道德认知水平的变化,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等等问题,使得处于心理水平尚未发育成熟的中小学生迫切需要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各类心理教育课程,各类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不断涌现,突发事件的心理干预也时有出现。然而,这些心理教育课程、活动大多不全面、不具体,针对性不强。为此,我们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及一线的教育者有责任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研究,以达到更切合育情、学情,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针对性研究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指人们的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过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学习,并对它进行有针对性的研

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我们要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指导下,了解我国现阶段的时代特点、教育国情、学生特点、学校特点等,并在这些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针对性研究是希望能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并针对当前时代特点和心理教育的现状,本地区学校,学生的特点为基点开展有效的问题研究。

开展针对性研究可以各具特色地开展心理教育研究。有的学校甚至可以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实现

理论为实践服务,以切实适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研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依据我国

现阶段的教育国情进行针对性研究;(2)依据现阶段中小学生特

点进行针对性研究;(3)依据本地区学校现状进行针对性研究。

二、依据现阶段的教育国情进行针对性研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起来,多种思潮不断涌入,文化趋于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元化。其中不乏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思想。如,拜金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等。还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是“谈网色变”,多与我们懵懂的学生来讲,网络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无法回避的心理问题。

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说,无疑给他们辨别是非,心理的发展及以后未来的生活造成了很多问题和困惑。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心理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辅导,我们开展辅导需要就目前社会现状去开展,而不是简单的心理咨询。我们在一次调研活动中,发现有一些心理咨询机构经常打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旗帜去敛财,只要前来咨询的学生无一不被扣上“心理问题”的帽子。

所以,我们开展心理教育必须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如针对在我国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很不到位的现实,开展“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青少年异性交往”等,以帮助学生切实解决自身遇到的生理和心理问题;针对当前网络上的暴力、色情、毒品等不良信息,开展“防范网上黄毒”“青少年健康上网”等,给学生以健康的引导,指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健全发展心理素质,等等。

三、依据现阶段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

依据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我认为应包含两部分的内容:其一是依据中小学自身的特点;其二是应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自身角色体验。中小学生在心理发展上有着一定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在开展心理教育时只有符合这些规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依据中小学生自身的生理、认知等特点

中小学生阶段在生理发展方面处于第一、第二发育期,是迈向成人的关键阶段,性器官逐渐发育,这就为心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网络等诱因的增多,性发育比以前大大提前了,这样就带来一些心理问题。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以前早恋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学,小学发生率不到6%,在一次400人抽验调查中高达10%,几乎增长了一倍。这警示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我们必须依据学生实际心理特点开展。

从认知方面分析,中小学生具体认知上也有区别,从皮亚杰认知理论分析,小学生只要处于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思维发展逐步从具体思维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而中学生主要处于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已脱离具体思维形式的束缚,可以有效开展抽象形式思维。为此,我们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就要切合实际,小学生在活动形式上主要以具体的事物,简单而鲜活的事例为主;而中学生则可以通过一些抽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心理的体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自身角色体验

学生主体意识不仅表现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的体验,真正以学生为本。从人本主义理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潜能,有积极向上的,富有理性的思维,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同样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潜能,体验心理教育过程,形成自身的认识,改正不良的心理状态,达成自我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如我们在一次创新心理训练活动中,创设一种团队才能完成的任务,但不告知学生,让他们自由发挥,经过多次的尝试,他们最终就能体会到团队的力量,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个人能完成的,要学会合作,善于合作。

四、依据本地区学校现状进行针对性研究

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主要基地是学校,所以学校的硬件设计、软件设施,甚至包括教师的整体素质都是关系心理健康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国家教育相关部门也出台“中小学每周要有0.5课时用于健康教育”的规定,以此在时间上保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

针对学校特点开展心理教育研究首先必须明确,目前本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不同情况不同,有的学校已经有心理调解室,有的学校连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都没有;有的学校希望通过单一的心理课程来完成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课程作为一门考试的课程,不仅不能起到其相应的作用,还加重了负担。为此,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研究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工程,这是简单的对症下药,而是系统完备的过程。

我们中小学生如果在遇到一些心理问题,遇到一些人际交往、青春期性方面的难题时,无法及时、有效地得到心理健康的指导,将会影响其自身的发展,并可能影响以后的生活。为此,我们心理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社会、教育大环境,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学校特点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活动,从而引导青少年学生发挥自我教育潜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育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为学习及未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蔺晨.以学生为主体,变化授课方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2009(02).

[2]张丽丽,黄泓嘉.当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群文天地,2012(02).

[3]沈永江,王颖.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10).

[4]何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初探.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作者单位 吕梁市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