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割裂开是一种错误的理念,以数学教学为例提出素质教育就蕴含在应试教育中,搞好应试教育本身就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正确路径。不存在应试教育之外还有另一种所谓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数学
素质教育倡导了多年,但从其执行效果看,迄今依然差强人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三大方面:(1)什么是素质教育,基本概念的界定不清晰,目标的不确定性,以及目的的笼统性;(2)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戕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水火不容”;(3)素质教育的实现路径是什么,就是通过什么方式或方法实现素质教育。这三个问题能够妥善解决,围绕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以数学教学为例,数学作为一种科学工具,无论其在应试教育中还是素质教育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应试教育中无论是文科或是理科数学是必考之内容。而数学成绩的好坏往往也是学生未来选择学习方向的一个分水岭。一般来说,数学好的人选择理科,而数学不好的人往往会选择文科。尽管这是一种误解,以为文科对数学要求不高。事实上,数学对文科的研究也同样重要,不仅如此,数学教学对素质教育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然而,迄今为止,很少有人谈到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的问题。或者说很少有人把数学教学和素质教育联系起来,笔者拟对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素质教育三大认识的误区
1.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从提出来之后,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只有一些不是很严密的所谓基本的含义,仅这一点就违背了数学精神,什么是数学精神,数学精神就是科学严密的精神,就是具有完善的逻辑精神和严格的科学推导精神。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一般认为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
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这里并没有说明素质教育是什么,也没有将其与应试教育分开,因为,在素质教育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前,我们的教育,即“应试教育”的基本宗旨,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这种提法比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更具有科学性和严密性,而围绕这一基本宗旨我们进行学科设置,我们制订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教育教学目标规划与教育教学实施纲要,即通常说的教学大纲。而素质教育提倡的所谓道德素
质、能力素质、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其实已经蕴含在应试教育之中了。应试教育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在于过度追求分数。由于“素质教育”概念的缺失、基本含义的笼统与目标没有和应试教育分开,因此也就难以提出具有针对素质教育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了。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
在前边我们提到素质教育的含义时,需要注意,“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似乎是说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尽管事实或许如此,但实际上这种认识本身否定了应试教育也同样存在素质
教育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或者说应试教育是反素质教育的。事实真的这样吗?在我们看来“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些东西不也同样是应试教育所倡导的
吗?这些错误导致把不能很好地实行素质教育的责任推到应试教育上来。一旦有人指责没有推行素质教育,就会以搞应试教育为借口,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认识不能回答为什么同样年龄段的通过“应试教育”上过大学的人和没有上过大学的人综合素质就是不同,这样一个基本事实。
3.素质教育的实现路径问题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此,我们的问题是素质教育能否脱离应试教育而单独搞一套呢?现实告诉我们此路不通。有些人常常诟病应试教育,而每每说到应试教育这也不好那也不好的时候,就想起了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似乎“很不争气”,就是没有人愿意搞!这个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素质教育其实就在应试教育之中,这就涉及
实现素质教育的路径问题。我们的观点就是通往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路径主要在应试教育中,淡化片面追求升学率,淡化只简单关注成绩而学生的其他兴趣爱好只能算补充。如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就在语文课堂里、就在文史哲的课堂里,不需要在此之外还要刻意追求什么其他的路径。我们的体育课生理生物课里也同样可以很好地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而各个学科都学习优秀自然就会提高综合素质,也就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终极目标的一致性
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和应试教育是没有本质区别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倡导素质教育呢?我们以为提倡素质教育就是纠正应试教育向极端发展、向狭隘的方向发展这样的错误倾向,使得应试教育不能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做一个极端的假设:如果我们取消了“高考”,那么我们还会倡导素质教育吗?还有提倡素质教育的必要吗?所以,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这种提法本身是错误的。
2.应试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我们撇开为人所诟病的“高考的指挥棒”,那么应试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如数学是科学的支撑,任何科学都离不开数学,这是基本常识,这种认识是正确的,但它却完全低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它固然是科学的支撑与科学的工具,对于普通人来讲,数学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数学说到家是一个思维的方式方法的训练,是形象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是把人类的一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种工具。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数学对一个民族科学精神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三、通过应试教学实现素质教育
以数学教学为例,我们只有跳出数学看数学才能真正理解数
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爱学数学,数学成绩的普遍提高,就是一个民族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就是科学精神的养成。
1.数学与政治经济学
数学对理工科的影响及作用我们不用多说,牛顿之所以是伟大的科学家,其中的一项成就是发现万有引力。实际上万有引力并非牛顿首先提出的,在他之前已经有人提出,牛顿的成就在于他用数学方法(微积分)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这样万有引力才成为科学的定理。不少人认为文科不怎么重视数学,却不知它们和数学息息相关。比如政治经济学,实质上它本身就蕴含着数学,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就是一个数学的推导过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学说就是建立在严密的数学推理的基础上的。马克思的伟大在于他不只是怎样描述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是用数学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证明给全世界人看,资本家如何剥削剩余价值的。
而今天认识我们的社会也同样离不开数学。一个简单的现象是我们现在很多年轻的文科大学生看不懂经济论文,尤其是核心
期刊的论文。所谓看不懂,就是没有学好数学,因为现在的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就离不开数学,离不开数学模型。因为只有数学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一般文字的描述会使得你“知其然”,唯有数学才能告诉你“知其所以然”。唯有数学才能把感性上升为理性。再比如迄今很多西方人不承认我们的中医是科学,基本原因是我们的中医无法用数学证明。
2.数学与理性思维
社会上诸多现象只有从数学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如关于当前的房地产价格问题,所谓的“环比增长”与“环比下降”,就是一个数学统计问题,不懂这个东西而参与房地产价格的讨论,就是外行。再比如我们的生活是富裕还是贫困问题的“恩格尔系数”问题、我们是否两极分化的“基尼系数”问题、“物价指数”的CPI问题——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归根结底都是数学问题。社会经济现象不论多么复杂只有数学能给予简单准确直观的理性的理解。
数学学好了,才能真正提高国民素质,而看不懂新闻,看不懂报纸,看不懂社会现象背后的数据,怎么能说国民有素质?又怎么去继续提高国民素质?如果我们的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能够结合社会上的事例、学生身边的事例、日常生活的事例,来讲授数学的话,首先它完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深刻地认识到,不懂汉语是传统文化的文盲、不懂英语和计算机是现代文化的文盲、不懂数学是现在以及未来的真正文盲。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不完全是可以脱离应试教育的另一种形
式的教育模式,它本身就蕴含在应试教育中,只是为了纠正应试教育的片面性与极端性而提出的,要实现素质教育,关键要修正应试教育,这个问题就像某些学校领导的认识水平一样,在他们看来“教书育人”是两个概念,以为“教书”是教师的事情;“育人”是班主任的事情,真是狭隘之见!我认为,“教书育人”就是通过教书达到育人之目的。而绝不能将两者分开。而素质教育也是如此,通过正确的应试教育达到素质教育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5.
[3][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4]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1)[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汪庆莲.洛克绅士教育思想及启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8).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第二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