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堂课看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3-04-12 00:00:00郑凯琴曾建国
新课程·上旬 2013年9期

摘 要: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极具普遍性的现象,既是数学课堂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工具。提问对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目前实践中,提问的有效性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等候时间较短、提问的对象(性别)大部分为男生、学生回答正确率偏高、教师绝大部分是做肯定的回答及教师反馈偏差较大,教师反馈方式与学生的回答显著相关。

关键词:量化分析;课堂提问;研究对象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优秀数学教师——孙维刚教师以及李巧莉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通过TIMSS Video Study 的录像编码和视频案例研究后,采用录像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反复观看录像,并对课堂提问进行了编码分析,对课堂教学提问进行分类,由此得出一些结论和启示。

3.数据编码和分析

(1)学生的回答

+:正确; ±:部分正确; -:回答错误; 0:没有回答或说不知道

(2)教师的回答

++:称赞; +:肯定; 0:没有反应; -:否定; --:批评

(3)教师的反馈

给答案:教师为学生提供答案

问别人:教师转换问题,让另一个学生回答

别人喊出:另一个学生喊出了答案,教师认可了他

重复提问:教师重复原来的问题,或者全部重复,或者加一个提示

提出线索:教师转换措词或者给出线索,使学生更易于回答

新的问题:教师提出了新的问题

二、数据分析

1.从提问的对象来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对象有的会偏差较大

孙维刚老师在教学《梯形的中位线》时,男女生被问的人数之比为(7∶5),男女生及全体学生被问的问题个数之比为(19∶15∶23);而李巧莉老师在教学《哦,降价了》时,男女生被问的人数之比为(6∶1),男女生及全体学生被问的问题个数之比为(14∶1∶116)。

2.教师回答绝大部分是肯定,没有批评

在孙维刚老师《梯形的中位线》这个案例中,从统计结果来看,称赞∶肯定∶没有反应∶否定∶批评=8∶40∶3∶2∶0,一共有53个,在这个过程中,总共的问题有57个,也就是4个问题属于例子外的第二种以及第三种,是属于不好判断的。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较好的回应,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根据教师的回应进行自我评判。

而在李巧莉老师的《哦,降价了》中,称赞∶肯定∶没有反应∶否定∶批评=8∶130∶2∶2∶0,28个,总问题为146个,在这堂课上,发现对于学生的回答,李老师回答的方式几乎是给予反问或者进一步提问。

3.教师反馈方式与学生回答显著相关

(1)学生回答分析

在孙维刚老师的《梯形的中位线》中,从统计结果来看,正确∶部分正确∶回答错误∶没有回答或者说不知道=27∶8∶4∶1。反映出孙教师提问的层次把握得比较到位。

而在李巧莉老师的《哦,降价了》中,正确∶部分正确∶回答错误∶没有回答或者说不知道=138∶5∶3∶0。李教师的提问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无效的,应当适当提高问题的难度,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

(2)教师反馈分析

在孙维刚教师的《梯形的中位线》中,从统计结果来看,给出答案将近占了一半,这和学生的回答正确比例较高有很大的关系,提供线索次之,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一步一个台阶找到正确的答案,孙老师反馈的方式比较多样化,并且比例也合适。

而在李巧莉老师的《哦,降价了》中,占绝大多数比例的竟然是新问题,其次是给答案,这和李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往往不给出正确的评判,而继续问新的问题有直接的关系,这种“乒乓球式”的提问不适宜。李老师反馈的方式较少,比例差距很大。

(3)教师反馈方式与学生回答相关性分析

不论从孙老师还是李老师来看,教师的反馈与学生的回答显著相关,可见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都有自己的一套回应模式。下面用spss对教师反馈与学生回答进行相关性检测,孙老师、李老师的反馈与学生回答相关系数都为0.000,即显著相关。可见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都有自己的一套回应模式。

三、启示

提问的对象,男生和女生应该平等,另外提高教师反馈方式的多样化,比例也应适当。教师的反馈与学生的回答显著相关。由此可看出,教师在给予学生反馈时,如能多样化,就能使学生从多方面思考,能把问题想得更加深入,擦出更多的火花,也很容易避免提问只停留在低层次上,学生更加有兴趣积极参与到思考中,跟着教师的步伐,一步步领略数学的风采,除了回答多样化,还得注意多样化的比例要适当。

参考文献:

[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赣南师范学院数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