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之我见

2013-04-12 00:00:00任永良
新课程·上旬 2013年9期

摘 要:中国现正在悄然升起一股“微文化”,从网页搜索上一下,最先跳出的应该是微博、微信、微电影了。其实在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什么都可以“微”,如眼下网上炒得很热的“微型课”。

关键词:微型课;教学课例;应用前景

什么是微型课?它有什么无穷的魅力呢?

“微型课”创始人胡铁生是这样介绍的:“微型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其与常规的45分钟课堂相比,主要特点有:(1)教学时间较短,大致在10~15分钟。(2)教学内容精简。(3)资源容量较小。(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

这样看来,微课虽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它能出现,必有其优势。

首先看微课的定义,微课就是比正常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的课。实质就是课,与常态课不同的只是它时间短,没有学生实际参与,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再现。它的分类有两种:一是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等;二是按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进程)来分类。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等。其他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微课类型有:说课类、班会课类、实践课类、活动类等。当然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微课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其次,“微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允许学生自定步调地选择合适自己的内容进行学习,符合学生需求,切实解决了学生自身的难题。它帮助学生在课下理解基础概念,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做到个性化辅导。它更具针对性的、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资源,解决了资源建设与应用脱节而造成资源浪费的困境。

教师该如何上好一节微课呢?有教师在多次讲课后做了归纳总结:一是要求执教者在备课时更充分地研究学情,做到课堂无学生,心中有学生。二是要求执教者更准确地把握教学节奏,快慢适当,吃透教材。三是要求执教者教学语言更生动,更具感染力,同时要简明扼要,逻辑性强。四是搞清“微课”与“说课”的区别。那就是前者是“课”,后者重点却是“说”。五是要求执教者更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因为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教学视频,通过视频组成一个融教学设计、多媒体素材、课件为一体的主题资源包。因此,上好微课,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大众与媒体对微课堂也非常关注。媒体调查后认为微课堂一直专注于为莘莘学子提供优质课外辅导课程服务,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在微课堂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微课堂学生各科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它尤其专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他们还认为微课堂有志于成为教育改革的先锋队,以睿智创新的精神探索课内课外教育的新模式,为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添砖加瓦。“这个真的非常好!”家长评价说,“有了这个就相当于免费把一个个好老师请回家辅导孩子。”微课获得的评价很高,说明其获得了认同。

那么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微信、微博等一样的微课,发展前景又如何呢?微课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广泛性,这对教师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可以说,微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所以笔者认为微课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有教师质疑:假如微课仅仅是代替教师讲课的视频资源,将原有的讲授主义搬家,微课仍是一种赶时髦的形式,到底有多大的实用性与生命力呢?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因为如果学生仍不会课下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观看,看了对自身的进步仍收效甚微。还有在资源泛滥的阶段,微课需要走入“内容为王”的时代。微课的主要受众是学生,是否“为王”,要看是否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及解决办法。除此之外,还有人尖锐地指出,由于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只是虚拟的理想状态,教师只是自说自演,与实际的课堂有较大差距,缺乏生成与对话。是啊,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深思,不能仅仅凭热情、新鲜就盲目跟风。不过笔者认为胡铁生老师的话最有说服力:“微课的创意教学设计都是‘基于学生、围绕学生、服务学生、为了学生。其最终的目标都是要面向和支持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更为高效、更有价值’。”让我们放慢脚步,且思且行,这样我们才能学会总结、思考、创新,也将更清楚地明确前进的方向。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中心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