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认真研究学情,为高效历史课堂做准备;潜心钻研教材,打造高效历史课堂;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捕捉“生成资源”,演绎无法预约的精彩等几个方面阐明了对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见解。
关键词:情境;思想;高效;历史课堂
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在新课改日益深入的今天,需要的不仅是使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高效课堂。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下面我肤浅地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认真研究学情,做好高效课堂准备工作
现行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历史教学要真正实现学生发展,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差异,就必须在课前对支持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基础情况(即本文所称学情)作充分的了解与分析。事实证明,学情研究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条件。如在进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授课前我作了如下的学情分析:从高二学生知识的状况看,学生已经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从高二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分析,知觉、兴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为感性体验,所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和年龄阶段特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开展活动。基于这样的学情考虑,在本课教学中我就采取有效策略,在新课学习后设计一个问题:“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并首先和学生讨论“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哪些因素有关?”从方法上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这一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这也是本课要实现的课程目标。
二、潜心钻研教材,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历史课堂教学同样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具有现实性、生活性、趣味性、问题性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思考、分析、探究、交流等活动,“使他们体会到历史就在身边,感受到历史的趣味,对历史产生亲切感”。
在教授《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时,我决定要让学生“动”起来,得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于是在下一轮授课之前我再次对本节材料作了认真的分析研究,认为本节内容着眼于社会生活,所以,相关教学资料的搜集较为便利,非常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及一些课外探究活动。最后我决定将社会调查法应用到这节课中。于是在新课的前三天,我把调查任务布置下去,让每组学生利用周末回家之机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请自己的爷爷、奶奶讲一讲,他们生活中所经历的衣食住行的变化,他们的婚礼是怎样举行的?他们参加过什么样的葬礼?我向学生讲述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环节和注意事项,还特别强调小组长领导组织能力的发挥和小组每个成员积极参与的精神。同时要求学生将调查来的资料整理,以备课堂教学之需。
三、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填鸭式”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大包大揽满堂灌。针对课堂中的重点问题,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常常用反复解说代替学生的自主思考,失去思考机会,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被动的接受。这反而造成了课堂的低效。新课标的灵魂是“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四、捕捉“生成资源”,演绎无法预约的“精彩”
历史课堂开放性强,学生思维旁逸斜出是常见的一种现象,即使课前预设再充分也不能完全避免。学生思维旁逸斜出,往往令教师措手不及,但它的出现以带有其必然因素。学生们不是千人一面的静止群体,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是一个个外在动态与内在心态相结合的修改差异,由此产生的各种情况是教师在教学前无法完全预设的。所以不能静止地审视课堂教学、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流程,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课堂上的这种小“插曲”。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从历史课堂实践中体会到,我们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理论指导历史课堂教学,实行开放型的教育,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扎根于学生的生活,结合历史课的特点,有机地优化组合各类活动方式,把知识、技能、思维、情感、意志、想象等素质的培养置于学习活动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得到有效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真正高效!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