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挖掘乡土资源,来激发幼儿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能力。
关键词:乡土资源;科学教育;探索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我园地处江南水乡,绿树成荫、小桥流水、物产富饶,周围孕育着丰富的乡土资源。作为农村的幼儿教师,如何把乡土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是我们急需探索的问题。因此,我园开展了一系列挖掘乡土资源,拓展科学教育的研究,旨在激发幼儿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能力。
一、挖掘乡土资源,激发科学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现在的农村幼儿多数为独生子女,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细心呵护之下,对农村田野里一年四季不同的变化是混淆不清的,而错失了其中隐含着的丰富的科学知识,因此我们利用这些自然物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动手、动脑,引发幼儿认识和探究的兴趣。
阳春三月,我们带孩子们去田间踏青,一个小男孩大声地叫起来:“老师,快来看,农民伯伯种了好大一片的韭菜呀!”旁边孩子附和道:“这么多的韭菜,怎么吃得完呢?我最不喜欢吃韭菜了,辣辣的……”看着他们闪亮的眼睛,我问道:“你们谁知道,还有什么和它长得差不多?”“奶奶说麦子和韭菜是差不多的。”“你们想去看一看吗?”“想。”响亮的童声在田间回荡。于是我们参观完麦田紧接着又参观了韭菜园,引导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仔细地观察和比较,得出了:韭菜叶子要比麦苗长,麦苗比韭菜薄且短;从茎看,韭菜的茎要比麦苗的长;从根部看,麦苗要比韭菜容易拔出土壤,麦苗根部没有韭菜深,但根须多、较细;韭菜能炒着吃,微辣,麦苗不能吃,但成熟后可磨成面粉做馒头吃。从而使幼儿认识了麦苗和韭菜,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探索的兴趣。
二、挖掘乡土资源,丰富科学内容
我们农村幼儿园周围随处可见的泥土、树叶、石头、小鱼等都可以成为幼儿学习探究的宝贝,成为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好素材。孩子们会用小树枝、小木棍搭桥,会陪着母鸡孵蛋,会跟着蚂蚁搬家,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并加以利用,幼儿就能进一步感知身边这些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丰富幼儿科学活动的内容。譬如,有一天早晨,刘卓威带来了两条小蝌蚪,小朋友都围在小蝌蚪旁议论纷纷:“小蝌蚪从哪里来?”“小蝌蚪为什么像小鱼一样,黑黑的大脑袋后拖一条长尾巴呢?”“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青蛙是怎么生出小蝌蚪的?”孩子们很想弄个明白。于是我们就生成了“有趣的小蝌蚪”活动主题,孩子们围绕活动设计了调查表,进行持续观察并记录,并找来许多青蛙的资料,召开了“呱呱发布会”。在观察、思考、讨论小蝌蚪的过程中,孩子们加深了对青蛙的认识,增进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满足了幼儿探究的热情,也丰富了我们的科学活动内容。
三、挖掘乡土资源,完善科学课程
我们根据我镇的实际资源,结合主题活动目标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有特色的、幼儿常见的、感兴趣的乡土资源作为科学课程补充内容,渗透于主题教育活动中,这些内容也成了我园园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班乡土资源课程有:好吃的螺蛳、有趣的鱼泡泡、摘西瓜、蒲公英飞起来了、奇怪的石头等;中班乡土资源课程有:有趣的小蝌蚪、螃蟹为什么会爬、玩泥巴、端午节包粽子、葡萄真甜、好吃的藕等;大班乡土资源课程有:有趣的河蚌、鱼儿为什么会在水里游、螺蛳的成长、有用的珍珠、电动车的生产、水上的船等。
如,大班活动《有用的珍珠》,这是一个来源于幼儿生活经验的科学活动。一天,班中有一位幼儿不小心腿摔伤了,这时忽然有一位幼儿说:“伤口上涂上珍珠粉,伤口就会好的,我上次受伤时,妈妈就给我涂过。”这时候其他的幼儿都纷纷讨论起来:“珍珠粉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珍珠粉涂在伤口上,伤口就容易好?”“珍珠粉能吃吗?吃了珍珠粉有什么用?”为了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珍珠的活动,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参观了珍珠养殖场、珍珠工艺品厂,在教师的引领下,幼儿了解了珍珠的作用和在我镇的发展历史,知道了这些珍珠不仅可以做成装饰品,可以做成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还可以治病。此外,也使幼儿知道了珍珠是我镇的“名片”,激发了幼儿的家乡自豪感,同时也充实了我园的园本课程。
实践证明,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有许多自然材料可利用。充分发挥本地资源的教育价值,是孩子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它能开阔幼儿视野,丰富幼儿经验。充分开发利用农村蕴藏着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是符合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的,客观上形成了我园幼儿教育的特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为此,我们将不懈努力,使科学教育活动与乡土资源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