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的教育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科学人生观的培养。只要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学习观、挫折观,经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批判性和求异思维,才能提高和养成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能早日到来。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科学人生观;创新思维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人生观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也拷问着我们每一位教师。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是全社会创新的先导和基础。杰出人才就是创新人才,作为品德教师必须树立教育教学新观念,努力创新教法、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夯实学生科学的人生观,打下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人生观呢?
1.敬畏生命,树立科学的生命观
青少年轻生事件频发,根本原因是部分学生对生命的价值认识模糊,与人相处的意识及自我调节能力不强,直接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叶澜语)。作为品德教师,在七年级第14课《生命只有一次》、第15课《让人生更加灿烂》等的教学中,大力宣扬珍爱生命,包括他人和自己的生命;明白生命的价值体现在为他人、为社会的贡献。逐步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意义,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试问:如果一个对生命都无敬畏的同学,我们怎么能要求他感恩父母,积极投身学习而有所创新呢?
2.终身学习,树立科学的学习观
学习无论作为一种智力开发还是谋生手段,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教学中,使学生明白:正常人的智力差异并不大,更大的差异在于各自的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兴趣、动机、性格等。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学习精神的学生,在人生艰辛漫长的道路上,才不会一事无成。教学中要让学生自觉形成“我要学”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的积聚,才会有创新的爆发。
3.百炼成钢,树立科学的挫折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及挫折,你是选择放弃还是坚持?只有选择坚持,才会想方设法面对困难,去解决问题,才能做学习的强者,做生活的强者,才能做事业的成功者。品德课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受感化的主阵地,九年级第3课《笑对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不回避挫折,勇敢面对挫折。哪怕经历磨难,这也是每个人成长必经的过程,只有经历逆境而能自强不息的人,才能感悟人生的伟大意义。因为挫折对于懦弱的人可能是致命打击,但对坚强的人就是人生一笔不小的财富。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夯实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教会学生正确地与人平等交往、学会合作等。归根结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和较高的道德素养,为培养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创新的动力。教学力争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品德课堂教学摒弃划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地灌输。教师在教学中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恰如其分的赞赏、激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用材料或选择案例等,要联系学生生活环境、认知水平及媒体热点,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对品德课的兴趣,保持对学习的永久的原动力。
只有保持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发现疑问,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好学善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更愉快地学习。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是对某一问题或观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性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对八年级第15课《神圣的宪法》的导入,我设计如下:请列举他们各违反了什么法律?又共同违背了什么法律?
(1)2013年4月12日《齐鲁晚报》报道:(4月10日上午)济南市注册为“济南市疾控中心”的微博发布信息称“济南发现疑似H7N9禽流感病人。”经查是谣言,发布者是一名在校学生。(2)某同学的表哥已经初三了,因成绩不佳,父母已同意他辍学去打工。(3)某同学的父亲经营公司,因遇金融危机,生意清淡,经常聚众赌博,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辩证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求异思维
现代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核心层面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在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下,往往缺乏有目的的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许多学生习惯于把教科书、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中听到、看到的东西当作是不变的科学真理。我讲八年级第19课《科教兴国》第一框“感受科技创新”时,让同学举身边的科技产品及功能。如,电饭煲——烧饭;电磁炉——炒菜;计算机——上网;手机——通话;电视机——看新闻、连续剧等;汽车——出行……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凝结着科技发展的成果,科技的发展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更方便、更快捷。这时,有位学生冷不防地冒出一句“电视机会爆炸。”我思考了一会,想通过引导,锻炼一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肯定了这位别出心裁的同学,并说明这可能是质量问题,也可能是使用不当的原因。接着,让学生深入讨论“科技的发展也会给我们带来危险和灾难吗?”同学们进一步举例:计算机网络——有些人痴迷网游;手机上网——有些同学通宵达旦看小说;汽车普及——碳排放,污染环境;修建核电站——核泄露……师生共同总结: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合理、有效、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尽最大努力预防和避免危害的发生。通过师生的交流、讨论,学生逐步掌握了辩证法,锤炼了创造性思维。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异心,而思维的求异
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在教学中我们要宽容学生的异,允许学生提出独特见解,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独创精神。历史告诉我们,哥白尼否定封建教会的“地心说”提出“日心说”,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经典力学理论,创立相对论,从而使人类进入原子时代。学生只有勇于求异,敢于标新立异,才能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成效。
周川在《科学的教育价值》一书中说:“如果说,思维是人的智慧中最美丽的花朵,那么科学思维就是这朵花里最高贵的花蕊。换言之,如果承认科学知识是人的最高智慧的结晶,那么科学思维则是这个结晶体内最活跃的晶核。”创新思维就是一种科学思维。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势在必行,需要我们为之进行不懈努力,我们坚信只要深入贯彻实施创新教育理念,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学生的创造能力定会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靖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问,2009(20).
[2]朱侠.新课标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做法.考试周刊, 2010(34).
[3]朱洁.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 2012(06).
[4]胡庆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课堂实践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2).
(作者单位 苏州市吴江区北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