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学生恰到好处的提问能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提问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挖掘、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变学生课堂上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创新精神、全面达成数学教学目标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敢问
敢于提问题是课题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到心情舒畅,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尽管教师精心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但会提问题的学生总是少数。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存在着种种心态。如,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产生恐惧感,不敢提问,或是有的学生想问却不懂如何寻难提问。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不仅要着重主体,还要开发主体,让学生树立自身的主体意识,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根本无关,都应给予热情鼓励,千万不能讽刺、嘲笑。教师要始终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就会积极思考,敢于提问。
二、授其方法,让学生会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缺乏生活经验、背景材料和知识基础,使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或是学生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心中有疑问却不知如何提问。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如何提问做好示范,并在平时逐步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如,从课题处质疑、从学习过程的困惑处质疑、从法则规律的结论处质疑、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质疑。另外,在引导提问题时要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提问,并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逐步促进学生从“不会问”向“会问、善问”发展。
三、竞赛引趣,让学生乐问
在学习动机中,兴趣是引发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是孕育动力的源头。一节新课的开始若能根据教材的特点,顾及学生的智力基础、年龄特征及学习环境创设新颖的导入情境,必然会引发学生带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投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上课开始,就逐一出示:113+98= 234+198= 564-298= 167-98= 这样的几道题,和学生开展一次速算,结果每次都是教师很快说出得数,这时学生心中有了疑惑,便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老师,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每次都是你赢呢?是不是有什么诀窍?……不等教师回答,学生便迫不及待地思考起来,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意识。这时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成功者,因而就主动地、积极地去观察、思考、分析、比较,从而发现了规律,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积极探究,提高学生提问能力,做到敢问、会问、乐问。
(作者单位 福建省德化县实验小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