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为中心,有序思维是化学学习中最常用的思维方式之一,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有序思维能力是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关键词:有序思维;片段教学;高三复习
1.背景分析
课改后,学生应试训练减少导致做题能力下降,学科在高考中权重降低导致课时少,学生提不起兴趣。现有高三化学投入时间只有老高考模式下的一半左右,显然旧的三轮复习模式已不能适应新高考。几年来我校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积极探索新的复习模式。可以归纳为一个中心两条腿。一个中心指的是以思维能力训练为中心,不追求知识点的一步到位。两条腿指综合能力训练加有序推进,不赶进度。每天针对一个或者多个点设计片段教学,时间大概5分钟左右。教学片段的设计突出对学生有序思维能力的培养。
2.案例描述
2.1回归思维的源头
片段1:气体除杂问题
如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很多同学肯定都知道答案,先不问原因,再次提问氯气中的氯化氢如何除去,不少人也知道答案,再次提问氯化氢中的氯气如何除去,答案变得不统一。提醒学生回到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为什么要通入饱和碳酸氢钠?其实这里首先用到了相似相溶原理。然后回到氯化氢中的氯气如何除去,问题迎刃而解。
片段2:如何解释向酸溶液中加入NaHCO3溶液,将生成CO2气体?
一般有两种解释:(1)直接与酸反应HCO3-+H+=CO2↑+H2O。
(2)加入酸时,H+中和了HCO3-水解产生的OH-,使HCO3-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动,生成的H2CO3积累到一定浓度则分解为CO2气体。哪种解释更有道理呢?我们可作如下的辩证分析:当NaHCO3溶液加入酸时,HCO3-的电离平衡受到抑制是没有疑义的,对于HCO3-的水解平衡,则可能同时产生两个作用:(1)H+中和水解生成的OH-,水解平衡正向移动;(2)H+直接与HCO-3结合,水解平衡逆向移动。显然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哪一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了关键。很明显,回归思维的源头,其基本原理都是HCO-3结合H+,酸和水作为H+的提供源,显然酸具有更大的优势,故解释(2)抓住了反应历程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性强,更有说服力。
2.2拓展思维的深度
片段3:离子方程式书写中的“游一游”
截取部分江苏高考真题(以下序号为原题号):
9.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用KIO3氧化酸性溶液中的KI:5I-+IO-3+3H2O=3I2+6OH-
6.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D.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2AlO-2+CO2+3H2O=2Al
(OH)3↓+CO2-3
本题可以按照有序思维的方法,一步步写出方程式,然后判断出示错误的,但作为选择题,也可以将思维拓展,如第一个方程式生成了氢氧根离子,而溶液是显酸性的应该可以继续反应。第二个方程式生成了碳酸根离子,而题意中二氧化碳是过量的,也可以继续反应。可以很快判断出方程式是错误的。
当堂练习书写离子方程式:(1)氯化铁与过量硫化钠反应;
(2)向含有Fe2O3悬浊液中通入HI。
解析:氯化铁与过量硫化钠反应,首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二价铁离子遇过量的硫离子要继续反应生成硫化亚铁沉淀;向含有Fe2O3悬浊液中通入HI,氧化铁先和酸反应生成三价铁离子,生成的铁离子遇到碘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价铁和碘单质。
2.3思维从定性转向定量
片段4:1.如图所示,隔板I固定不动,活塞Ⅱ可自由移动,M、N两个容器中均发生反应:A(g)+3B(g)?葑2C(g) ΔH=-192 kJ·mol-1。向M、N中,都通入
x molA和y mol B的混合气体,初始M、N容积相同,保持温度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平衡时A气体在两容器中的体积分数相等,则x一定等于y
B.若x:y=1:2,则平衡时,M中的转化率:A>B
C.若x:y=1:3,当M中放出热量172.8 kJ时,A的转化率为90%
D.若x=1.2,y=1,N中达到平衡时体积为2 L,含有C 0.4 mol,再通入0.36 mol A时,v(正) 解析:本题中B和C选项可以通过计算(细心些)判断答案是错误的。A选项M容器是恒温恒容,N是恒温恒压。到达平衡时N体积小于M,考虑将N拉大到和M相同体积的时候两者中A气体体积分数相等。但在拉大的同时会发现,平衡逆向移动,A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大,气体总物质的量也增大,无法判断A的体积分数变化情况。此时由定性向定量转化,设定转化的A为a mol,则A的体积分数为■,观察发现,当x=y时,体积分数是定值 50%。判断A正确。 D选项,N中充入A,体积扩大,对于正反应,A的浓度变大,B的浓度变小,无法判断正反应速率变化情况,对于逆反应,C的浓度变小,逆反应速率变小。无法判断v(正)和v(逆)的大小。这时候由定性转化为定量,计算此时的Qc,然后与平衡常数K比较,发现Qc>K,平衡要逆向移动,则v(正) 2.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常温下,10 mL 0.2 mol/L NH4NO3溶液与10 mL 0.1mol/L NaOH溶液混合后所得pH=9.6的溶液中:c(NO-3)>c(Na+)>c(NH3·H2O)>c(OH-)>c(H+). B.溶液X:10 mL 0.1mol/L NaCl;溶液Y:10mL 0.1mol/L CH3COONa。 X中离子总浓度 C.0.1 mol/L Na2S溶液中:c(Na+)>c(S2-)>c(HS-)>c(OH-)>c(H+) D.向醋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至中性,则c(Na+)>c(Cl-)= c(CH3COOH) 解析:A选项可以等同处理成NH4NO3、NaNO3和NH3·H2O 1∶1∶1混合,根据溶液显碱性,NH3·H2O电离大于NH+4水解,判断A正确;C选项S2-水解产生OH-和HS-,水还会电离出OH-,所以C错误。B选项定性判断比较困难,可以先定量写出电荷守恒,得出 NaCl溶液中离子总浓度为2[c(Na+)+c(H+)],CH3COONa溶液中离子总浓度为2[c(Na+)+c(H+)],问题转化为比较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可以判断出前者更大,所以B选项错误。 3.教学反思 从本文的四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有序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很多学生的易错题及难题,都是因为老师教学图快,导致学生学习急功近利,思维紊乱。如何整合教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从而做到思路清晰,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并不是很轻松、很自然的事。关键是教者有这样的意识,从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要破除化学教学中常见的就事论事的教学习惯,要引导学生养成有序思维的习惯。 3.1课堂模式的转变是学生有序思维能力养成的保障 满堂灌导致的结果是教师经常抱怨讲过多少次的知识,学生还是错,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差,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根源在教师主体主导的课堂模式,学生的学习缺少了自身体验的过程,每一次的听课最关注的是结果而非过程,这样会扼杀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短小精悍的片段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寻找思维的缺陷。教学案例中片段1和2都告诉我们教学的时候要多关注思维的源头,只有真正理清了每一个环节,思维才能畅通,问题才能得到解决。片段3告诉学生思维要有深度,遇到问题要多想一想,而不是急于下结论。片段4中当思维出现阻碍的情况下,除了从思维的源头进行梳理外,由定性转向定量是思维有序性、完整性的体现。只有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学生才能发现思维有序的重要性。 3.2教学片段的精心设计是学生有序思维能力养成的催化剂 片段教学是为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精心设计的。教者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再结合一节课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片段,引入不能唐突,要合情合理,内容不需要面面俱到,更不能过度扩展,但要让学生吃透其中的精髓,使其久久回味。教学片段要尽可能多地发现学生思维中的缺陷,要全面训练学生迁移、类比、归纳、发散、创新等能力。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对于同一个难点可以通过呈现方式、例题的选择等来调整设计。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不断创新利用片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中心,短小精悍的教学片段一定会是学生有序思维能力养成的催化剂。 (作者单位 常州市第一中学〈化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