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优化思想品德课堂

2013-04-12 00:00:00杨娟
新课程·上旬 2013年9期

摘 要:中国养生学认为“生命在于动静结合”,并提出了“动过则损,静过则废”的观点。该观点对于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堂同样适用:课堂教学必须要动静相宜,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关键词:动静;思想品德;课堂

一、课堂需要“动”起来

1.让教学内容生动

当学生感慨于从语文课上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数学课上明白了代数与几何,从英语课上学会了abcde,从地理课上了解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音乐课更是让他们陶冶了情操……

每每这时,思想品德课总是会被学生有意或无意地遗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的主观、枯燥、空洞的理论说教造成的。所以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教师就必须精心于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跌宕起伏,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首先,教师要能够选取具有时代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效信息穿插于课堂教学。尽量避免过于陈旧,反复使用,毫无新意,与学生距离甚远的信息。其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让学生看到鲜活的画面,听到真实的声音,避免一味讲述所造成的课堂气氛沉闷。

2.让学生参与活动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所谓主动参与,主要是指让学习主体——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创设与教学内容密切关联的情境活动是加大学生主动参与力度的有效途径。

首先,有效设问,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避免设问晦涩难懂、大而空泛或过于肤浅。组织课内外活动,方式上加强游戏性、趣味性和普及性,内容上加强时效性、启发性和实践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其次,课堂也需“静”下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只能做个老老实实的听众和被动的接受者,所以课堂安安静静甚至死气沉沉。课堂也需要适时地“静”下来。

(1)静下来倾听

①倾听教师的讲解。虽说新课标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但教师不是个旁观者,他是课堂的主导:精彩的导入,适时的引导,恰当的点拨,方向的把握,精辟的总结。老师的话变少了,但却更珍贵了,字字如金,为了避免错过了教师的重要讲解,因此要“静”。

②倾听同学的发言。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或者从中受到启发和提醒,了解更多的知识。可是有的学生把心思更多地放在自我表现上或者由于纪律性不强而做不到静下来倾听。因此还是需要“静”。

(2)静下来思考

思想品德课是要给学生带来思想启迪,引发对各种事物、对社会、对人生思考的一门课程。老师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突破口,引起学生思考,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必须知道“哪些东西要讲,而哪些东西则留着不要讲完。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他还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紧张的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千万不能让热闹的活动侵占了学生静下来思考的时间。看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的机会,给课堂多一些安静,实际上是给学生搭建了更宽阔的参与的舞台,也同样是一种积极的参与。

(3)静下来阅读

学会自主阅读也是学生在思想品德学科学习中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和习惯。当学生拿到一本书、一单元、一课、一框题或者一目内容的时候,他是否知道该怎么看,看什么,教师要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思维产生碰撞,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深刻体会,融会贯通,心灵震撼。所以让学生能够静下来阅读很实在,也很必要。

二、动静巧结合,激活思想品德课堂

以我刚上过的思想品德七年级《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课为例,“动静结合”就能使我的这堂课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堂课由八个教学活动组成,分别是:小调查、Flash歌曲欣赏、讲述故事、《千手观音》节目回放、现场分析、创新竞技场、经验交流和给一封E-mail回信。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参与意识。学生参与活动,时而侃侃而谈,时而热烈讨论,时而被美丽的画面所吸引,时而对话交流,气氛比较活跃。“动”即体现在此。

在八个活动使课堂动起来的同时,也要与精巧结合。每个活动之前或之后我都创设情境或提出要求使学生发挥思维的能动性。例如,在欣赏完诙谐幽默的Flash动画歌曲《最近比较烦》,学生很开心,我就问他们歌曲里唱到最近烦什么?紧接着让他们说说自己有什么烦心事?这时他们就会联系自身情况,仔细思考。这样无疑得益于将课堂巧妙地动静结合。

凡事须有度,“过犹不及”。死气沉沉的课堂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失败的课堂,但热闹的课堂并不一定就是成功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需动则动,该静则静,亦动亦静,动静结合。当然,动静只是课堂形式上的表现,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通过优化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和精神财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扬子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