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疑自悟,创设情境,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是整个基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疑自悟,创设情境,才能充分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一、从兴趣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才有内驱力,才会全神贯注,这样,学生内心才是愉快的,行动才是积极的,思维、观察、想象等多种智能活动,才是最主动、最有效的,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才能得到锻炼,创新能力才会得到培养。
教学中,我力求教学方式、方法的新颖性。课堂上以丰富有趣,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内容及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想尽办法减小知识难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更高的求知欲。例如,低年级的看图说话、写话是个知识难点,一般教师偏重于“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等规范句式的循序固定模式的指导,学生思维几乎集中在同一个表达方式上,这样,就遏制了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乃至千篇一律,长此下去,终究会越学越死,更无兴趣可谈。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大胆进行了贴画、绘画中学说话和学写话的尝试。在学生手里,有许多图片,这些图片、贴画色彩鲜艳,内容生动,由于贴画多来源于动画片,所以学生非常喜欢也非常熟悉,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说话、写话的材料。首先从贴画人手,让学生挑选出自己喜欢的贴画或图片,贴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细心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的内容,一下子课堂气氛活跃,有的学生平时最爱看动画片、卡通画等,一听说老师让看贴画说一句话,认为太简单了,于是争先恐后地抢着站起来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有的同学甚至把整个故事情节讲得很细,于是鼓励他们把自己说的写下来,看谁写得好。有此基础,学生都觉得看图说话、写话就不难了,而且很有意思。学生有了兴趣,我鼓励他们自己画画,然后用几句话把图画中内容写出来;或者自己写几句话,自己充分发挥想象力,给话添画。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的各种智能又得到充分利用。随着老师的配乐引语,把学生带到了莱茵河边,仿佛每个学生都像贝多芬那样借着清幽的月光在幽静的小路上悠闲地散着步,忽然听到茅屋里传出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并且就是贝多芬的曲子时,我打破平静,立刻问学生,这时贝多芬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学生一听问题,立刻就来了兴趣,认真地读起书来。通过引疑设问,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出下文,也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充分得到培养与发挥。
二、促学生质疑,在自疑自悟中培养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赖性。学生被束缚,其创造个性受到压制和扼制。所以在教学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多问、敢问,然后教他们从课题、标点、重点字、词、句、段和人物的言行等方面去学习提问的方法。学生会问了,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读书解决或小组讨论解决,通过自读、自思、互相交流,悟出答案。
质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对问题的解决绝不满足于得到结果,而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提高创新思维的质量,达到能力的再提高。
三、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氛围及情境。例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对草原的描写,创作一幅画。他们一听画画,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他们通过颜色涂抹体会到了小丘线条的“柔美”,渲染草原的“翠色欲流”。加上教师运用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草原的美景,耳边响着群马狂奔的马蹄声,学生完全陶醉于草原的美丽之中,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有些学生听着音乐竟然随着节奏做起了骑马状。在这种情境之下,学生有了创作欲望,能大胆去想象,积极思考并积极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我们教师应该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激兴趣、促质疑、创情境”的方法,点燃学生探求新知的思想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利.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教创新,2009(01).
[2]夏同军,王桂标.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教育,2003(03).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平市新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