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新课改的浪潮中,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贯彻失衡,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这是不利于培养人才的,尤其是历史学科,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因此,必须要以身作则研究策略。
关键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感染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轻描淡写,如蜻蜓点水甚至是忽视。我觉得,从育人方面来说,这是莫大的缺憾和不足,尤其是我们的历史课,承载着古今中外的历史人文,在浩如烟海、错综复杂的事件交汇中,蕴涵着更多的道德与伦理,学史明智,塑造人格,可见历史学科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有责任借助这一平台,有效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以培养未来合格的接班人,这是我们神圣的使命!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师必须是一个有感情的人
历史课是有立场的,它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阵地。要想使你的学生有情感、有认识,教师必须是个血肉丰满有感情的人,否则,怎会教育出有高尚灵魂的人呢,如,我在教学八年级《血肉筑长城》一课时,走进班级时表情凝重,引起学生的注意,之后,渐进高潮,情绪激昂,引发学生的共鸣!后来我的学生回忆这一课时说:“老师,上课前,我们都高兴的盼您来,可您刚一进教室,就不对劲儿,有一种肃杀的气氛,于是我们屏声屏气,很想知道要发生什么,之后,您的语言导入,把我们带进了国难的危机时刻——,尤其是,您在讲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人叫嚣三个月灭亡全中国时,和您一样我们群情激奋,要和守桥的官兵一样誓死打击日本侵略者,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你描述的场景,惨烈!但激荡着中国人的斗志!我们记住了那些民族英雄,惊天地!泣鬼神!这就是我们不屈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继承的精髓!还有,南京大屠杀!国耻勿忘!因此,我们要奋发图强!永远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老师,您感染了我们!”听到学生的这些话,我说:“日本在近代对中国人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面对着沉重的历史,我们怎么可以平淡,若无其事!那样是在放纵侵略者,是亵渎我们的英灵和民族魂的!所以,我们要共同努力,以史为鉴!永远捍卫国家的尊严!”学生异口同声牢记在心,可见,教师的感情完全可以熏染孩子,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挖掘相关资源,拓展教材内容
新版的历史教材,内容简练,细节少,学生易感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相关资源,拓展教材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在教学《抗美援朝战争》时,除了书中介绍的英雄人物外,我又加了毛岸英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利益面前,主席及主席的儿子也和普通战士一样,甘愿为国家做出牺牲,这是何等伟大的精神!从而又加强了对伟人的崇敬之情!并且明白正是人人拥有这种伟大的精神!才使得我们的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众志成城,取得最终的胜利!所以,捍卫国家利益!我们责无旁贷!总之,历史教学,情感教育的资源丰富,它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三、电教手段的利用,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优化,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尤其是电教手段的运用,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更是锦上添花,显示了无穷的魅力与作用。
如,在教学八年级历史《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为了表现其复杂的战争场面和路线等,领悟伟大的长征精神,于是我考虑到运用电教手段。通过剪辑播放湘江之战,知道红军损失惨重。再播放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等片段再现了历史,学生如身临其境,再结合动态的地图来展示长征路线。结果通过这种生动的感官体验,学生知道了长征的途径,理解了长征的历史意义。明白了在红军艰苦卓绝的伟大长征的经历中,挑战了人类的生存极限,而我们的战士,却个个都保持着高度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为什么?因为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心怀祖国!心怀人民!忠诚于革命!所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于是,再放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这种电教手段的运用,再次升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绝佳的效果!
总之,历史课的平台,决不能错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策略很多,相信经过不断地努力探索一定会有更大的收效,使我们的历史课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生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红岗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