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课堂中科技意识的培养

2013-04-12 00:00:00孙永才
新课程·上旬 2013年9期

摘 要:新课程下的物理课堂,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努力的探索精神。

关键词:时间;空间;和谐;统一;课外课堂教学;灵活性

时代的进步影响到未来人才的需求方向,创造型、发

明型人才的需求已经突显,随之带来的就是课堂对学生培养方向的调整。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

1.教师应给学生营造更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个主渠道,让学生有激情、有热情、能参与、有结果地来学习。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让学生成为主体,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让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生活化、具体化,让他们了解物理在身边,身边有物理,从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给自己留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生活中蕴含的物理规律、概念、思想。

2.教师授课时,要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

周密思维方式是逐步形成和培养出来的,人无完人,只要肯努力,就有成功的可能。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都是在长期不懈的努力中才取得的卓越成就,让他们领会鲜花与掌声的背后,是人所不知的努力。科学家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二、重视物理课外活动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课外的一些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会将学习的空间无限地放大,带来课堂上无法给予的灵活多变,积极主动。还可以通过举办科普知识讲座,让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学习知识不仅仅在于概念、规律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在各个方面,各种场合增强自信心,丰富精神世界,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大概这就是广义上的学以致用。课外活动的好处就在于它的灵活性,物理是从形式上、内容上、效果上,都是课堂无法给予的,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对知识钻研的精神。当今的教育是广义上的教育:教育的思想要转型,教育的模式要创新,教育的主体要转变,教育的场所要延伸,教育的方式要多样,教育的内容要深化,教育的目标要发展,这无疑是课堂无法全部实现的。要完成这个宏伟的目标,除相应的辅助措施必须跟上之外,真正在于教育的根本出发点要围绕教育的主体“人”来完成。脱离了主体的教育,将不是教育。课外的学习与交流无疑会填补课堂空白,但只有课外的教育,也无法实现培养当今学生对科技意识的再教育,课外教学毕竟没有课堂教学的严谨性、逻辑性,也无法让学生的思维逐步提升,因此,二者必须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从而增强的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科技意识的培养大有好处。

总之,加强学生科技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杨晶晶,宋霞.教育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06.

(作者单位 吉林省柳河县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