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古文神韵,让文言文教学“文”情“言”趣

2013-04-12 00:00:00王金玉钱虎
新课程·上旬 2013年9期

摘 要:挖掘“文”情“言”趣,从而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究,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改变文言文教学方式。

关键词:“读”字当先;授之以渔;摘录;积累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如今却成为现代中学生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却深感其苦。那么,苦从何来?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以背诵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文言文教学也陷入了困境,教师亦陷入困惑之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捷径”,来挖掘“文”情“言”趣,从而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童趣》的“项为之强”一句中的“强”不读“qiáng”也不读“qiǎng”,而应读“jiāng”。再如《岳阳楼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中“汤汤”读“shāng shāng”。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自我陶醉,读之以乐、读之以趣、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真正乐趣,读多了以后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

二、教会方法,授之以渔

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受益。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规范语言。翻译前,要求学生先看懂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则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文义的目的。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增补。

三、触类旁通,重视摘录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词、通假字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岳阳楼记》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或”字,即“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这两个“或”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有时”的意思,后者是“或许”的意思。再联系《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中的“或”与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有的人”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

四、强化积累,巩固成果

文言文很多知识需要积累,说白了就是要记。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积累,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把有关的字词归类,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当的阅读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加以巩固,适当进行课外文言的阅读,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就能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五、跨越时空,古为今用

文言文之所以能千古流传,是因为它与今天人们的思想感情有着相通之处,今天读来仍然能产生共鸣。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架起一座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如学习《童趣》一文,学生了解作者沈复童年时的物外之趣: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如何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学生知道主要在于细心观察,展开联想想象。作者是通过仔细观察,充分发挥联想想象而获得的物外之趣,是童真之趣,是高雅之趣,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进一步反思:在生活中,你有哪些行为是高雅之趣,哪些行为是低级趣味?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给别人起外号、取笑别人的不足之处,看似微不足道,却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我们平时都应该修养自己,才会成为一个真正有情趣有品位的人。通过这样的探讨,让文言文古为今用,增长知识,浸润心灵,解决困惑,学生也会乐于走进文言世界。

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究,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文言文教学的沉闷局面,一定会被生动活泼所取代。

(作者单位 甘肃省古浪县黑松驿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