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定位历史课堂的“三维”目标,把爱国、道德、审美、历史责任感以及宽容积极的人生态度渗透到历史课堂中。“三维”目标既体现了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又使学科教育上升到真、善、美的境界,从而完成在历史课上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责任感;宽容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对科学育人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出,要求教育者转变传统教育中单纯的政治教育。它涵盖了爱国、道德、审美、历史责任感以及宽容积极的人生态度等方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情感对人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助于人格的完善。新课标要求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情感、态度作为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片面追求分数,情感、态度等因素就可能被忽略抹杀。因此,“三维”目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既体现了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又使学科教育上升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教师有责任在教学中贯彻好这个目标。下面是情感教育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情感教育
在学习“商鞅变法”时,通过对变法原因、结果、重大作用的理解,使学生受到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合乎民意的时代感的良好教
育,并被商鞅的人格魅力所感染。“新中国科技发展”一课,学生在掌握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事迹后,自然领悟到了前辈科学家以天下为己任,献身社会与事业的责任感。救死扶伤,关爱他人的人道主义感,可用白求恩大夫的感人事迹来讲解。
二、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学习了屈原、邓世昌以及抗美援朝英雄人物事迹后,教师应启发学生从中得到切身体会。当祖国危难之际,英雄们敢于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一定会激励学生感染学生奋勇向前。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素材很多,如,为国争光的体育健儿们,造福于民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
三、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情感教育
教学古代文化艺术时,可对古代工艺品制造技艺做尽可能多的了解,还可亲自动手开展简单烧制陶瓷实验。组织学生共同欣赏一些书法、绘画艺术作品,阅读古诗文,并对祖国壮丽山河赞美讴歌等,这些都能影响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和对人类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热爱的情感。
四、教育学生有历史责任感和宽容的人生态度
在讲“南京大屠杀”时,学生通过观看“日军搜捕青壮年押往南京郊外集体屠杀”“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等图片,一定会激起他们对侵略者的仇恨。此时一定不要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仇恨思想,可通过中日人民交往的史实,引导学生在态度上对军国主义分子和日本友好人民加以区别。世界和平需全世界人民共同维护,仇恨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这就有可能使课堂出现一个情感高潮,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宽容、远大的胸怀。诚然,情感教育也不要千篇一律,可让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在讨论评价隋炀帝时,就不要单纯将他锁定在“暴君”的层面上,而要肯定他在历史上的贡献。
五、加强情感教育并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图像、视频、声音等原始信息资料将学生带到历史情境中。对历史人物、事件可延伸补充有关史实,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推断,这样才能得到积极和人性化的情感结论。
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乐观向上、幽默诙谐,用微笑面对学生,对待弱势的学生更要多关心帮助,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力争做一个富有高尚情感的教师。
利用历史课堂,在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神圣的道德感、使命感、责任感,从而完成历史课堂的“三维”目标。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镇赉县嘎什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