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次教学

2013-04-12 21:12程素卿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理论课

□文/程素卿

(平顶山学院 河南·平顶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教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的一门新课程。如何搞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课程教学,科学地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学习本课程,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项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作为一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总结自己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体会,笔者觉得能不能搞好《纲要》第一次教学对提高《纲要》课的教学效果有重大影响。

一、为什么必须搞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次教学

第一,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规律决定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事如此,教学也是如此。第一次课上得成功与否,对以后的教学影响很大。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可能会在思想深处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某种抵触情绪,如果任这种状况蔓延和滋长下去,今后的教学就难以顺利展开,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所以,第一课至关重要,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第一次上课,想方设法改变这种情况,让学生接受和认同这门课。

第二,这是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地位决定的。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5号),高校本科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必修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一般来说,全国各高校基本上都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由此可以说,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体系中,大学生要学习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纲要》。因此,能不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纲要》课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次教学讲什么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场白,《纲要》第一次课不要急于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和介绍,而应该着重于对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学习要求等方面的强调。

第一,教师要从总体上介绍《纲要》课程的轮廓。首先要介绍课程的性质。很多大学生在《纲要》的性质问题上存在着不完全正确或者说是不准确的认识,很多学生把它看作是一门单纯的历史学科。第一次教学必须澄清这个问题,让大学生明白,《纲要》是一门以历史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因此,它既是历史课,更是政治理论课。其功能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进一步坚定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明确地告诉了大学生这一点,就可以得到他们的理解,从而减少他们对这门课的抵触和误解。其次要介绍课程的体系和内容。要让大学生明白,《纲要》的主要内容就是:一条主线;二个了解;三(四)个选择。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紧紧抓住这一主线,是学好这一课程的前提。两个了解就是要了解国史、国情;四个选择就是理解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纲要》的体系是:三编十个专题(章),每编由综述和若干专题(章)组成。综述讲述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状况、阶级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各种社会力量的基本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及其历史命运等,综述为“纲”。专题是通过对某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问题、重要历史经验的叙述,专题为“要”。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有一个总体的基本认识和了解,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把握重点和要点。

第二,教师要重点说明学习《纲要》的重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实践证明,只要大学生觉得有趣的事情,再苦再难他们也乐在其中。《纲要》第一讲,教师要重点说明学习的重要性。首先,教师要介绍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思想家的相关论断,借这些学生比较崇拜的历史人物之口讲出教师自己的观点。如可以借用唐朝史学家刘知几的看法:“史之为用,其利实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也可以借用晚晴思想家龚自珍的说法:“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可见,小到个人生活,大到家国,均可从中得到启示,然后具体说明学习《纲要》的意义。

一是有资政的作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即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伟大的政治家,一个民族要不断发展,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要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这一问题上的重要论断。毛泽东说:“我们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江泽民指出:“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胡锦涛说:“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净,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浩瀚而宝贵的历史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习近平说: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李世民十分重视总结和吸取隋亡教训,确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的治国思想,并据此调整统治政策,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他自己也成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二是有警世的作用。长期生活在和平年代,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开始淡化。首先,60多年时光,沧桑巨变,今天的中国已由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变为初步实现小康的国家,国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因而人们有了骄傲和自豪的理由,也有了小富而安、自满自足的理由。特别是大多数人没有山河破碎、妻离子散的痛苦经历,也没有终生不忘的历史记忆;其次,和平年代,市场经济建设,人们关注经济发展,关注物质利益,自觉与不自觉地淡化了国家忧患、民族忧患意识。在不少人的意识里,认为无患可忧。晚清思想家龚自珍指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习近平2010年7月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明确指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是从否定共产党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打开缺口的。这是共产党应该永远铭记的历史教训。”《纲要》课的内容之一就是要让大学生了解1840年以后中国人民经历的灾难和屈辱,做到“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奋发图强”。

三是有释疑、解惑的作用。即可以帮助大学生对社会上出现的涉及到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问题的一些观点和说法进行正确的辨别。如: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近代文明。如何看待这种“侵略有功”论?如何看待《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所提出的:“义和团反人类,反文明……”这一说法?如何评价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等等。学习《纲要》就是要帮助学生知道解决这些开火的钥匙。

四是有育人的作用。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要担负起国家建设的重任,他们应该也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要让大学生明白: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今天的中国是昨天中国的继续;只有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昨天”和“前天”的斗争历史和思想理念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工作,才能担当起“明天”的重任。如果不了解过去的历史和理论,就会妨碍人们对当前实际的正确认识和对未来发展的科学把握。我国东汉思想家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也。毛泽东也讲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这都是在阐明一个道理:不懂得自己民族和国家历史的人,是不成熟的、不健康的人;只有真正懂得自己民族和国家历史及理论的人,才能成为高素质的合格的有用之才。也就是说,学习历史和理论,能使人耳聪目明、高瞻远瞩,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因此,为了让当代大学生能够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学习《纲要》课是十分必要的,也会使学生终身受益的。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幅生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几近一个半多世纪的风云变幻,有过多少潮起潮落,悲欢成败!通过悉心学习,我们从中可以洞悉人类生存的奥秘,面对纷扰的人世生活时,不因外物的递迁而烦忧,更多几分淡定从容与积极应对。

第三,要简要介绍学习《纲要》的基本方法。不少学生把学习《纲要》课程视为畏途:枯燥繁多。的确,风云变幻的一个半多世纪,事件多,头绪杂,要学好谈何容易!然而,只要培养兴趣,找出规律,掌握起来并不像想像中困难。要明确告诉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纲要》的基本方法就是联系。

一是联系本课程,做到前后相互印证,融会贯通。仔细阅读会发现,中国近现代史这门课程,不仅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即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而且各个历史事件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简单地说就是,前者为因后者为果。旧民主主义革命未能为多灾多难的中国寻到出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应运而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后,从而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还有,对许多历史人物考查,还会发现不少有趣的现象。如很多有名的人物的一生几乎都充满曲折和变化,甚至前后判若两人,像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汪精卫、毛泽东,等等。

二是联系相关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中国近现代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动应用和诠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关联更多,一个侧重理论,一个侧重历史。

三是联系现实。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根本要求。英国的著名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也曾说:“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又说:“根据过去来了解现在,就意味着也要根据现在了解过去。历史的任务就在于,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对过去以及对于现在的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还要要求学生珍惜课堂每一分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质疑,不但学懂学会,还要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做到会学。

三、怎么搞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次教学

第一,要以良好心态和平等态度对待学生。开学第一课,老师见到的是新学生,学生遇到的是陌生的老师,对老师有后天的一种敬畏,新生和教师的心里距离就更远了。因此,老师应尽量避免在开学第一课就给学生一个冷面孔,甚至怕以后课堂纪律不好,而给学生一个下马威。学生都期待老师对自己是和蔼可亲、友好、平等地。动之以情,把好开学第一课学生进门第一关尤为重要。否则和学生把距离拉远一次,就得数十次友好的表示才能使学生重新和你友好相处。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本是教师职业的共性,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更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以理服人的同时,必须做到以情动人。所以,《纲要》课教师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耐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对学生平等相待,民主行事;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其心理活动,积极寻求师生心理的共振源;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疾苦,并给予其力所能及的帮助,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可以进行真诚沟通和交流的人,而不是给学生留下一副凶神恶煞的形象。只有如此,教学才能感染学生,使之在情感上与老师产生共鸣,从而“爱屋及乌”,“亲其师而信其道”。笔者认为主讲教师应当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工作。有了这样的责任感,我们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优美,富于趣味性和幽默感,不要把原本生动鲜活的历史讲得枯燥乏味。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超的课堂语言艺术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必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用得好,学生就喜欢听,教师的教学自然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里要注意,讲课的幽默感和趣味性并不是离开学科内容而一味追求形式的油腔滑调,而是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还有就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不断与时俱进,贴近生活和学生,跟上时代。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的语言和词汇在不断产生。因此,教师的语言跟上时代的节拍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投其所好”。例如,第一次上课给学生打招呼,老师说:同学们,大家好!就很一般,引不起学生很高的兴致,但如果换成是:亲,你们好!效果就不一样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课堂气氛、效果均有可能成倍提升。

[1] 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

[2] 龚自珍.《定庵续集》卷二《古史钩沉二》.

[3] 袁伟时.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中国青年报,2006.1.11.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理论课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