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双江 刘佩璐 张欢欢 董 谦 朱亚娟 杨艳梅
(石家庄经济学院 河北·石家庄)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民政部牵头启动了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2009年8月18日,由民政部主办的“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创建活动新闻推介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接受奖牌。按照要求,河北省共确立了实验县(市、区)14个,包括石家庄市桥西区,藁城市,赵县,三河市,保定市南市区、北市区,定州市,容城县,雄县,内丘县,邯郸市峰峰矿区,平泉县,青县,张北县;全省实验县(市、区)6个,包括迁西县,迁安市,秦皇岛市海港区、山海关区,衡水市桃城区,冀州市。
这些实验县(市、区)将在农村社区建设的范围、内容和模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具体包括:探索农村社区的区域范围,根据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合理设置农村社区;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容,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和外延;探索引导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社区的机制,推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探索农村社区环境养护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区成员改善人居环境,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等。位于石家庄市城乡结合部的尹泰社区,前身为千年古村落“十里尹村”,外来人口占到当地人口总数的80%。按照市委、市政府新出台的社区服务中心定位——不仅要为原住村民服务,还要为新居民服好务。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石家庄市所有的“村民中心”被“社区服务中心”所取代。此外,还有赵州桥畔的前大章乡南白庄社区、藁城市岗上村的农村社区建设,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石家庄市以城乡一体发展为目标,以农村社区建设为带动,发挥村级党组织、村委会和各类民间组织、社区服务站以及协会的带动作用,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齐头并进。
但在社区服务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功能定位不准确、自治组织不健全;工作人员素质低,服务态度差;社区服务项目不健全,等等。在社会转型时期,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构筑一体化新格局的迫切要求,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在我国社区发展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社区成员、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发展社区福利,改善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一)农村基本情况调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广大的农村居民享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随着各地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断尝试,已经涌现出了许多成功的范例,同时国内外相关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对于该领域的见解,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本研究就试图从现有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理论体系的角度来观察石家庄市新型农村社区服务模式,进一步探讨石家庄市新型农村社区服务模式的可行性如何,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1、村民对社区建设了解情况。从本次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对农村社区服务建设的基本了解情况是:其中不了解农村社区服务建设的人超过了一半,占据总样本的51%;只是听说过的人占32%。也就是说,不了解农村社区服务建设的人多达83%。
以上数据反映出大多数民众没有全面深刻领会农村社区服务建设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认识上存在不足必然导致民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热情不够,以及政府和民众的双向交流不够畅通,这不利于有关农村社区服务建设的意见达成一致,不利于党和政府有关农村社区建设政策的实施。这就要求政府要积极地加大对农村社区服务建设的宣传力度,激发民众参与农村建设的热情,以加快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
2、农村“空巢”状况。在本次1928份调查样本中,认为“空巢”老人现象很多的占总数的45%,认为一般多的占总数的14%。这些数据反映出4/5的调查对象因为外出打工,导致农村“空巢”现象比较普遍;这些数据反映出经济因素是造成老人空巢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且空巢老人的经济压力较大,他们大部分的养老费主要是来自子女和政府补贴,但是总的养老费还是比较低。另外,精神上感觉寂寞是“空巢老人”的普遍问题,子女的外出使空巢老人失去了精神寄托,因此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农村社区服务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村工作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因而我们对农村社区模式建设的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国家政策的走向,有助于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淡化城乡的二元结构,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1、社区建设对农村的影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与农村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提高社区服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农村的和谐健康发展。据了解,村民对现行新型社区服务现实作用总体评价一般,社区建设前后,有41%的人认为只是实现了住房集中,31%的人觉得生活服务有所变化,只有22%的人认为社区建设前后公共设施增加,大约6%的村民认为基层管理方式有了些许变化。
由此可见,新型社区建设实施以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是实现了集中居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建设,其他配套方面还需不断加以改进完善,以赢得广大村民的认可与支持。
2、完善社区建设的主要因素。在问卷所涉及的五个因素中,人们认为最突出的是村民和政府集体努力,选择此选项的人数竟然达到了67%,可见此问题已得到大家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也成为完善社区化服务建设的首要因素。紧跟其后的是政府资金扶持,占总人数的13%。笔者通过对被调查者进行访谈了解到新型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各方面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政府的支持力度还有待提高。最后,招商和发展农村的集体经济也是完善社区化服务建设的重要原因。
总体来说,没有全面深刻领会农村社区服务建设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认识上存在不足必然导致民众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热情不高,以及政府和民众的双向交流不够畅通,这不利于有关农村社区服务建设的意见达成一致,不利于党和政府有关农村社区建设政策的实施。这就要求政府要积极加大对农村社区服务建设的宣传力度,激发民众参与农村建设的热情,以加快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
3、村民主要休闲方式。精神文明建设是社区服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它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农村人民的生活、文化程度逐步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封建迷信思想、不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也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在本次调查的全部村民中,有50%的村民日常的休闲娱乐方式是看电视、电影,25%的人是靠打麻将、打纸牌来打发空闲时间。通过上网、户外活动来进行休闲娱乐的分别是8%和13%。由此可以看出,村民的休闲娱乐方式比较单一,基本娱乐并没有跟上,村民还是靠最传统的娱乐方式打发空闲时间,新型社区建设还有待于改善。
(一)表现为部分镇村干部及村民思想认识的滞后。一些镇级层面的领导,对农村社区建设内涵及其与新农村建设关系认识还不够到位,尚未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列入党委、政府农村重点工作序列,职责不清,任务难落实;一些村干部认为农村社区建设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工作积极性不高,创新服务意识不强;广大村民虽然主观上都有着提高生活品质的强烈愿望,但真正能主动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却普遍不高,不少村民认为建设农村社区是政府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社区的归属感不强,要发挥他们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难度较大。
(二)单位、居民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在本次调查的全部村民中,我们了解到村民的休闲娱乐方式比较单一,基本娱乐并没有跟上,村民还是靠最传统的娱乐方式打发空闲时间,这些传统的娱乐方式对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起到助推的作用。因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就成为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受长期以来的单位管干部职工、居委会管闲散居民的思想束缚,现在“单位人”还未完全转变为“社区人”,部分单位和个人有困难时,就把社区当娘家,主动向社区求助,而社区工作需要其参与、配合时,却又以单位人自居,认为与己无关。其次是职能部门协调指导不到位。一方面仅把本职工作交到社区,但经费、人员、指导不到社区,对社区的工作情况偏重检查评比,导致社区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应付检查、评比活动上;另一方面社区向职能部门反映居民群众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往往得不到回复,部分职能部门和驻区单位对社区开展的一些工作不支持、不配合。
(三)综合服务不强。社区服务是社区工作的轴心,是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社区服务起步晚、进展慢,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首先,服务宗旨出现偏差;其次,服务范围不广。大多数社区服务只是停留在较浅层面,内容单一,大多从事的是盖章办证,以及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性服务。服务队伍不强,社区工作量大,人员配备紧缺,平时忙于日常管理,主动为居民提供服务不够,加之目前社会力量兴办社区服务又没有相关政策优惠,积极性不高,志愿者队伍难以形成。“人手紧,服务跟不上”的现象在很多社区普遍存在。
我们总结得出:在新农村社区服务的建设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与农村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提高社区服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农村的和谐健康发展。经过讨论,项目小组认为在新型农村社区服务建设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大对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宣传普法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宣传,从而使农民群众能够更多地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建设一些农家书屋,要让农民在闲暇时光可以吸收知识,增进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能力。整合利用现有的乡镇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和资源,建立农民需要、富有特色、“一室多用”的文化活动室。同时,建立农家文化院,逐步形成乡镇有文化站,社区有文化室,为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二)开展多种文明宣传活动。要使乡村社区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就需要开展创建文化宣传月活动,文明和谐村镇、文明和谐社区以及文化演出活动,弘扬农村文明道德建设。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努力满足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积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编织、绘画等民间工艺和秧歌、杂技、唢呐等民俗表演项目。
(三)举办各种有益健康的文娱活动。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步骤,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它标志着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新一轮重大变革的开始。建议市委、市政府要切实做好组织推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综合协调工作,完善部门分工协作机制,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关部门通过“与村结对、共驻共建”,加强对结对村的服务与指导,利用自身优势,从资金、物资、人才上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各镇、街道要进一步健全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明确一名党政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布局,一同部署、一起考核、整体推进。要建立科学的农村社区建设绩效评估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与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工作成绩以及村干部报酬挂钩。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各镇(街道)负责、行政村主导、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合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利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组织开展“唱红歌、读好书”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可以经常性地举办一些文化知识或者农牧养殖的知识竞赛,开展一些文艺表演节目、体育运动会等文化活动,放映有关精神文明建设主题的电影,等等。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一揽子”服务。农村社区化建设要充分体现“农”字特色和农村的实际需求,不应简单地把农民搬上楼就万事大吉,否则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不科学、服务不到位,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农民的不满,失去百姓的呵护与支持,使得社区畸形发展,与我们规划的初衷和目标背道而驰。所以,我们应当立足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和完善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一揽子”服务计划,如思想教育、物业管理、医疗卫生、交通出行、商业购物、娱乐休闲等方方面面,真正把社区化的内涵诠释全面的基础上再践实到实处,切实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实实在在的保障。也可以按照互利互赢原则,组织引导供销、农技和通讯等部门到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业务,由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场所,设立便民超市、农资超市、代办代收有关费用机构等,这样既为农民提供了除基本公共服务之外的其他服务,又能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得一部分收入用于社区服务中心的运作。
[1] 胡华宏.岔路镇建设一片多村大社区服务中心的调查与思考.宁波通讯,2009.8.
[2] 王金辉,张罗丁.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立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县、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汝阳县新农村建设巡礼.决策探索,2009.6.
[3] 王波,沈敏能等.江阴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探讨.江苏经贸,2006.10.
[4] 雷洁.农村社区服务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5] 游学民,张金安.农村社区服务体制的变迁及其后果.人民论坛,2011.10.
[6] 陈正康.强化社区服务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江南论坛,2009.8.
[7] 俞进.我国城乡社区服务均等化的探索与展望.社会工作,2011.
[8] 石良.新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社区服务圈.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