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关小克
(郑州轻工业学院政法学院 河南·郑州)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为了适应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而产生的一个新专业,近几年在国内迅速发展。随着专业布点快速增长,该专业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方的关注。作为适应政府管理改革和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建立的需要而开设的专业,从设立伊始就面临专业理论定位与就业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若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受教与施教关系看成是教育产品的关系,那么高校便是这一市场的卖方,作为受教者的学生则是该市场的买方产品。如果经过系统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市场就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设置与定位脱离了现实需要。
在新的形势下,面对迅速变化的知识环境和社会现实,在校大学生必须高效地掌握日新月异的各类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稍纵即逝的创新机会,这是确立其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每位大学生既要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同样要求高校能够瞄准市场需求谋划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定位。因此,本文拟以郑州轻工业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例,通过在校生的专业认知度调查,分析该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与发展思路,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这对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强化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专业成立的背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管理体制正在从“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对公共事务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日益显现。1996年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和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在对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社会改革的现实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提出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要求。1998年教育部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顺应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满足社会对公共事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截至2012年,全国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经突破500所,其中大多数属于地方院校。
2、专业发展现状。由于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开办的高校类型不同,专业方向也差异巨大,如师范类、艺术类、农林类、医学类、体育类、工科类、财经类、政法类,分别对应着文教、艺术、农业、卫生、环保、社会保障等专业方向,授予学位涉及到管理学、法学、医学、农学、教育学、工学、文学等。整体上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像是一个融合了各类学科的“大杂烩”代名词,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专业特色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专业特色,严重影响了本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另外,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是借鉴国外“第三管理部门”,并移植到国内而来的,所以缺乏有效的就业承载实体。针对“事业单位”和以培养进入“公务员职业队伍”为就业目标的课程设置,在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面临极其严峻的就业困难,地方高校尤为突出。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困难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但是缺乏公众认知度,以及专业定位不明确是其根本原因。本文试图在对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知度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为专业特色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科学参考。
1、基本信息分析。根据研究目的设计了《郑州轻工业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认知度调查问卷表》,此次调查涉及到郑州轻工学院2009级、2010级、2011级、2012级本科生。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81份,回收率90.5%,样本分布均匀,样本容量、样本代表性都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本次调查主要分为三大部分:自我认知、专业认知和就业认知。
在181名参与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总数的38%,女生占总数的62%。全部样本的中共党员占12.7%,共青团员占85.1%,人民群众占2.2%;样本平均年龄为20.59岁,其中17岁到18岁的占6.6%,19岁到20岁和21岁到22岁各占总数的42%,23岁到24岁占9.4%;被调查学生中农村户口占76.8%,城市户口占23.2%。
2、专业认知度分析。十多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蓬勃发展,但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这与我国公共管理体制发展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的理论构想相左。这其中公共事业改革进程较慢是原因之一,但培养“公务员职业队伍”为主要的就业目标,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渠道不顺畅的重要原因。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优势和就业方向,高校和毕业生都没有给予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导致政府及社会对该专业的认知度整体偏低。在参加调查的有效样本中,自己选择的,且适合自己的只有28人,在选择依据中志愿调剂的有133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73.48%。说明大多数同学在选择专业时存在盲目性和被动性,也就导致了对专业不了解,对未来发展缺乏信心与规划。
关于是否喜欢目前所就读的专业方面:23.76%的学生表示喜欢,明确表明不喜欢的学生占据35.36%,32.04%的学生不确定自己是否喜欢,8.84%的学生则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是否喜欢;从性别来看,女生喜欢该专业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女生中表示喜欢与不喜欢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5.66%和32.74%,而男生的这一比例为20.59%和39.71%,说明性别差异对专业的喜好度有显著影响;从年级分布来看,在大一学生中,有49.02%的学生不确定自己对本专业是否喜欢,随着系列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专业的性质和方向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在大四学生中,不确定的学生下降到14.29%,值得警惕的信号是,不喜欢该专业的学生由大一时的15.69%增加至大四的40.48%。
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就业目标是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所以多数同学希望将来工作单位可以与自己学习的专业对口。根据调查,接近29.28%的学生希望毕业后的工作是机关公务员。随着公务员招录需要统一考试,公共事业专业毕业生进入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较小,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进入企业工作会比较容易,所以选择了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工作,说明本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不盲目,显得较为理性。选择去民营企业和自己创业的学生仅占样本总数的10.49%,说明学生既缺乏创业的基础平台,也缺乏创业的信心。可见,郑州轻工业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其他地方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样,存在毕业生就业困难、发展方向模糊等共性问题,解决好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做好专业的发展规划,并给予准确的发展定位。
地方性高校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上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因而可以借助地域优势,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学科,充分依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优势来设置专业特色及培养方向。
1、做好教育体系中的目标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事业单位、基层政府、农村培养具有新公共管理理念与新公共管理能力的基层管理者与服务者。由于我国高层政府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由名牌大学的公共管理院系和各级党校承担,而地方高校则要把培育基层公务员、“村官”、社区管理人员的培养培训作为自己的目标定位在教育体系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为此,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该把“公考”、“事考”和“村考”作为学生培养的就业目标。通过错位发展,建设区别于部属高校、名牌高校的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和规范化。
2、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立足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培养符合区域建设需求的优秀人才。目前,河南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历史时期,既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挑战。作为地方高校,郑州轻工业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要主动融入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之中,将专业的建设与城市产业、城市公共事业发展紧密结合,与有关部门相结合做好扎实详细的人才培养措施与专业发展规划,探讨人才培养需求、培养模式及其就业方向,进而促进专业的稳定、常态与健康发展。
3、围绕专业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是一个学科专业的优势所在,是一个学科专业在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向,是一个专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为此,创新性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本着“横向可以移动,纵向可以提升”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既服从学科体系建设的要求,又强调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突出公共事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各门专业课程和其他课程有机配置形成有机整体,在体现专业规范的基础上强调专业特色。
课程设置上以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为学科基础,分设方向模块:如城市管理类、规划设计类、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类、社会保障类等模块。同时,开设社会问题调查、社区规划设计等实践性、研究性强的课程供学生必修或选修,拓展学生的专业领域,培养学生用专业视野与理论分析问题的习惯与能力。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其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具有较强的师资和专业优势,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强化基础的同时,加强公共事业管理学生关于规划设计方面课程的建设,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质人才,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1]云淑萍.财经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专业定位和重视就业的双重背景[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0.2.
[2]孙孝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满意度:现状、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以南京市部分高校为例[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
[3]李建军.研究性学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历年和实现机制[J].山东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11.5.
[4]李煜.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及思考[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1.1.1.
[5]吴小艳.以就业为导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1.
[6]李承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与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1.6.
[7]霍晓英.北京城市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