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 晗
(平顶山学院 河南·平顶山)
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开幕式上做的政治报告,提出了诸多新概念、新表述、新提法,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从党的十三大一直延续到十六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并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都已经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国家发展目标。中共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又拓展为“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权益,并且将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单独的标题进行详细讲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讲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目标。
关于文化建设,讲到文化建设应该是“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由此,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关于经济建设,提出了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目标,即“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些新的发展目标,不仅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国家发展的新期待,更体现了执政党的雄心壮志、与时俱进。
关于居民收入增长,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十六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两次大会均未对居民收入增长提出具体量化目标。十八大针对居民收入增长不仅提出了量化目标,而且还是倍增目标,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进一步反映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思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早是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以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都作了重申。而且,目标所包含的内容,在我们过去10年的改革发展中,中国共产党不断的进行明确。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上的重要时间节点和目标,这是深刻理解中国是否有改革时间表、路线图的重要基础。因此,中共十八大报告对于这个发展目标给予了更为深刻、全面的阐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而且讲到,要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改革和发展,“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这一字之改的“含金量”很高,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美好前景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必将极大激发全国人民的奋斗热情。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第一次是将邓小平理论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三次是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因而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新的科学回答,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在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四个自觉”,即: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这就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具体的努力方向。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这段讲话,极具强针对性,把政治体制改革置于改革发展的全局当中来思考,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对于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报告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单独作为一个小标题来论述。论述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构件加以展开,并由此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制度改革和改革措施。报告中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许多改革措施或提法富有创新,如: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等等。
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十八大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新格局。胡锦涛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段话明确阐述了党的建设的新格局。这个新格局不仅指出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之根本,也指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依据;不仅强调了今后党的建设的主线,还强调了党的建设的五大新部署,即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不仅指明今后党的建设要增强“四自能力”,还要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步入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历史起点的重要时刻,在经济高速增长、物质不断丰富的同时,如何看待取得的成就以及面对的挑战,成为执政党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而作为执政党,必须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作为执政党,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同时,党员、干部要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十八大报告以变革创新作为主旋律。报告由十二个部分组成,内容尽管不同,但是以变革创新作为主线将其联系在一起,为我们呈现了在过去的10年,过去的5年以及未来的8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人民从事的各项事业,取得的各种成就以及进行的各类探索创新。“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以此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反复出现了50多个“创新”,并把创新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比如,创新型国家、社会管理创新、党建改革创新、科技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等等。并要求将“创新驱动”作为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力,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央对创新发展这一理念的高度重视。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和创新,这是我国过去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经验,是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摸索前进中得到的普遍共识。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是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执政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是观念认识的多元化。那么,如何在多元的社会里构建新的共识,搭建新的观念沟通平台,就需要不断地提出新的理念来整合和引领各种不同的观念。
在讲到共产党执政的目的时,更加注重执政为民的理念。“人民”两个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145次,“群众”一词出现了38次。这充分体现出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关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出“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都体现了党十分注重民主法治理念。关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提出了公平正义的理念,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关于社会建设,要树立“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理念。在讲到国际关系的时候,提出要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等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临近结束时,站在国家发展和世界和平的高度,呼吁“团结就是大局,团结就是力量。全党同志要用坚强的党性保证团结,用共同的事业促进团结,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大团结。”
十八大报告宣示了中国必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要什么状态、建什么社会”这些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福祉的重大问题,绘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蓝图,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和蓝图,就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尤其是在国外敌对力量依然存在、国内社会关系依然复杂、党内腐败问题尤为严峻、改革发展任务愈发艰巨的条件下,强调团结更为必要。因此,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团结”,体现了党中央的高度政治清醒,同时也是在告诫和警醒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爱护“团结”、倍加增进“团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营造稳定和谐、团结奋斗的良好氛围。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