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研究

2013-04-12 20:53:51刘伯超谢振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3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物流

□文/刘伯超 谢振华 于 斌 陈 勇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探索的一种通过产、学、研积极融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具有较强的就业与实践导向,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符合国家规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作为培养方案的核心,充分运用学校和企业的各种资源,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咨询服务、科技开发等项目有机地融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物流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并存的产业,从业人员中70%~80%从事的是具体操作型岗位工作,这一特点决定了物流产业需要大量的操作技能型人才。而在当今市场上存在着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供需矛盾,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了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突破口。

一、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从1998年开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但由于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都是从中等职业院校升级、合并、社会力量投资新建而来,发展速度过快,而师资力量又相对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校企合作形式表面化,层次比较肤浅。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还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主要以签订实质性内容不强的合作协议为主,合作主要以企业为物流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为主,经常忽略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如何来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如何达到校方、企业、学生共赢的局面,所以经常出现签完合同即告大功告成的局面。对于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而言,物流类岗位的工作特性要求时刻有熟手进行相关的操作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不可能把一些工作岗位停顿下来去培养新人。

2、校企合作机制有待完善。现在很多学校选派教师下企业锻炼、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主要是靠面子、凭关系,大多是一种无偿行为,企业这种单方面付出的行为难以保证持久。其实在不支付实习费用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用选派优秀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方式对企业进行补偿,但物流相关专业在我国开办时间较短,教师普遍缺乏物流实践经验,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可以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不多,缺乏吸引力。

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校企合作实施中提供技术能力相对较差。从中等院校升级而来的高职院校,保留了以前的主要教学人员。由于角色的转换,很多教师无法适应新的教学、科研要求,同时由于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他们又不得不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而无法抽出时间进修,或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建立的高职院校,可以相对灵活地进行师资队伍的构建,但是当今各高校人才竞争激烈,具有资深行业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又不太容易被高职院校引进,进而导致师资建设过程中实践技能、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科研水平也不尽合理。

4、校企合作定位不明确,观念相对滞后。很多进行物流相关专业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到位,把校企合作当作是完成评估指标和跟随潮流解决学生顶岗实习的手段,较少考虑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利益,造成企业对校企合作热情不高。

5、专业建设缺乏地方特色,人才培养缺少科学预测。据中国物流学会统计,我国现开设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有417所,高职院校903所,中职院校867所。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缺少地方特色,缺乏科学的市场调研,尤其是缺少对未来几年社会人才需求的科学预测,忽略了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也与自身的办学条件有欠匹配,盲目地跟随其他院校。

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探索与启示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创建于2003年,在常州市各高等院校中最早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在学院“十二五”规划中被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被确定为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立项重点支持专业,并获得中国物流生产力促进中心授予的中国物流教学创新示范院校荣誉称号。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以来,历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超过95%,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保持100%,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初次就业对口率超过85%。本专业培养出了大批专业知识扎实、服务技能熟练、职业素养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也碰到了以上所分析的问题与困惑,在逆境中进行思考与探索,与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正大富通汽配连锁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启示如下:

1、建立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运行机制,推进校企对接。学院组建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代表成员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区域合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形成“四方三层”校企合作理事会组织架构。对接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在原有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下设教学管理工作组、实习就业工作组、师资培养工作组、社会服务工作组和质量保障工作组,并制定《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习管理办法》等制度,探索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运行机制。

2、实施“四段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3”中高职衔接系统培养。由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共同参与,实施“四段递进、学训交互”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第1、2学期校内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基本素质;第二阶段为第3学期校外企业物流管理岗位群真实体验,形成岗位认识;第三阶段为第4、5学期校内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提升专业核心能力;第四阶段为第6学期校外顶岗实习,培养专业综合能力。基于企业物流岗位的技能要求,按照物流师职业标准要求,构建“一个平台、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即一个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课程平台和拓展课程模块、专业综合能力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能力课程模块等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建设包含1个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子资源库和5门核心课程(仓储管理实务、运输与配送实务、采购管理实务、物流基础、物流服务营销)教学子资源库的教学资源库。

3、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育人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原有常州科教城物流服务站的基础上,与顺丰速运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校中厂”。新建仓储技术应用实训室,整合“校中厂”建设物流实训中心。实训中心主要功能区域:储存区、回收区、收发区和教学区。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校企深度融合长效机制,健全实训基地管理的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有效推进工学交替,建设期内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新建6家校外实训基地,其中江苏正大富通汽配连锁有限公司建成“厂中校”。

4、建设“校企互动、双向传送”的教学平台,转变培养方式。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建设“校企互动、双向传送”的教学平台。将物流作业场景和工艺直接融入教学过程,将企业兼职教师、学校专业教师、学生及培训人员组成网络教学团队,创新教学形式与内容。在江苏正大富通汽配连锁有限公司内部署移动教学终端,在校内建成数据存储与控制中心,开展虚拟现场教学,同步记录真实教学案例,开展实时远程教学和技术服务。支持学校教学现场与企业生产现场的实时场景双向传输,将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直接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借助视频特写和放大、慢放等效果,可以重点展示生产环节的局部细节和重要过程。

5、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三大工程”,建设教学科研团队。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提升工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等三大工程。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5名,使双师教师比例达90%以上,同时聘请校外专业带头人1名、企业兼职教师20名,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50%,建成50人规模的兼职教师库。建立武进区物流技术服务中心,组建科研服务团队,为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实现纵横向科研课题立项,为企业开展物流培训,提升团队技术服务能力。

[1]邓志辉,王兆奇,赵明威.高等职业教育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2010.4.

[2]王清,顾庆龙,向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的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物流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 01:05:44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 18:45:09
决战“最后一公里”
商界(2014年12期)2014-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