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与保障——从辽宁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谈起

2013-04-12 19:06:28吴丽杰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辽宁省全省

吴丽杰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15)

1 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

1.1 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为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借助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背景,辽宁省公共图书馆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以及网络与技术条件日益改善。截至2011年底,辽宁省有128个公共图书馆,其中省级图书馆1个,市级图书馆14个,县(区)级图书馆103个;全省公共图书馆共有计算机5,787台,电子阅览室终端2,486台,图书馆网站访问量4,285,529次。2011年,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辽宁省图书馆新馆进入施工阶段,预计于2014年正式开放使用。几个地级市图书馆新馆也相继落成,如:阜新市图书馆、辽阳市图书馆、葫芦岛市图书馆。为建设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总分馆模式、流通站模式在辽宁省各级公共图书馆逐步普及,辽宁省图书馆在原有流通站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在全省14个地级市分别建立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先期选定丹东市图书馆、营口市图书馆和葫芦岛市图书馆为试点单位,目前已挂牌运营。为了实现数字资源的全省共享,辽宁省图书馆建立了数字资源统一检索平台,提供全省读者免费在线使用。各级公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彰显,为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1.2 国家重点文化项目的实施为数字文化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2.1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覆盖城乡

从2008年10月开始,辽宁省在建设文化共享工程辽宁平台的基础上,创新采用广电模式,依托已经覆盖全省98%以上地区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通过模拟频道和点播式机顶盒频道传输文化信息资源,有效地解决了文化共享工程进村难、入户难的问题[1]。通过4年多的建设实践,全省推广机顶盒用户达到224万户,其中包括行政村、自然村、科技示范户、计划生育中心户等服务点6万个;226万涉农县(区)的农户可以通过有线电视收看共享工程节目。

1.2.2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稳步推进

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方案》要求,辽宁省文化厅、财政厅于2011年10月24日共同下发了《辽宁省“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及“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实施方案》[2]。目前,辽宁省已经落实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经费4,890万元,完成了全省100个县区、460个乡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并预计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剩余乡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任务[3];辽宁省图书馆现已完成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应用系统平台建设,通过工程搭建的虚拟网实现了与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资源建设成果的共享,本溪、丹东两市的硬件设备已经到位,2014年将完成省内所有地(市)级馆应用系统平台的建设,2015年实现各应用系统平台的互通。

1.3 辽宁省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合作网的建设为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

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破传统文化服务所面临的时间、地域等限制,根据省委常委会议关于“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辽宁省于2010年启动了全省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合作网建设,合作网建设以全省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充分整合、优化、利用全省公共图书馆现有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平台,借助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的网络、资源优势,建立覆盖城乡的文献资源服务网络,为全社会提供了一个海量存储、方便快捷、公益服务、全民共享的文献信息资源获取平台。目前,[4]辽宁省财政已经拨付4,89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省、市、县、乡、村五级服务网络建设。省图书馆已经与国家图书馆实现基于VPN方式的文献资源互见共享,投资450万元的全省文献资源合作服务数据中心已经建设完成,辽宁省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合作网建设初具规模。

2 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益实践

2.1 整合公共数字文化项目,构筑覆盖全省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公共数字文化项目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辽宁省先后推广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进村入户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辽宁省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合作网四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这些项目分属不同的建设周期,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在硬件配置及服务功能上难免重合,造成重复建设。为了使各项工程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辽宁省对这四大工程进行了有效整合,在组织实施上,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在技术平台和网络建设上,做好协调,不重复建设;在资源建设上,各有侧重,突出特色;在标准规范上,统一规则,相互兼容[5]。四大惠民工程互为支撑,互相促进,形成合力,共同构筑起覆盖全省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

2.2 搭建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共建共享信息资源

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基础,建立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公共数字文化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辽宁省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主要集中在省市两级图书馆,多数县区图书馆经费短缺,文献资源严重不足且陈旧老化,而省市图书馆大量文献资源很难及时提供给基层特别是农村群众共享。2011年全省公共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购置费4,772万元,各级图书馆的资源购置费存在很大差距,地市级馆60万左右,县区馆平均10万元,多数县区级图书馆年文献购置经费仅2万至5万元[6],而辽宁省图书馆的购置经费超过了全省公共图书馆文献购置费的三分之一,达到1,600万元,每年用于数字资源的采购经费达500余万元,电子文献数据总量130TB,购买了30余个数据库的服务全省的在线使用权,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大型数据库资源,还自建了馆藏建国前东北地区期刊数据库、《盛京时报》数据库、东北图录数据库等20多个地方特色数据库,建立了100万条数据的全省书目数据联合目录系统,通过跨库检索平台,实现全省书目数据及其他数据库数据的统一检索。

辽宁省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可以充分利用辽宁省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以辽宁省图书馆为龙头,建立全省文献信息资源整合、统一揭示平台,同时,建立全省数字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合作机制,省、市级数字图书馆制订资源建设、保存和服务的统一规划,实现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自建与外购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避免重复投入。

2.3 建立总分馆服务体系,实现文献借还一卡通

通过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建立以省级图书馆为保障,市级图书馆为中心,县区图书馆为节点的总分馆服务体系。除大连以外,辽宁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的业务系统全部采用了INTERLIB系统,基本上实现了全省业务系统的全覆盖。通过业务系统的整体配置,逐步实现市、县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建立良好的浮动馆藏运行机制。通过全省读者统一认证系统,实现全省范围内的通借通还和一卡通服务。目前,鞍山、营口、丹东地区图书馆在市级中心图书馆的主导下,积极引进和推广集群化管理系统,实现了区域图书馆的“一卡通”管理,有效推动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实践的发展。

2.4 建设移动阅读平台,提供泛在化服务

辽宁省图书馆于2012年开通了“移动图书馆”业务,移动图书馆打破了传统图书馆服务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凡是省内读者都可以使用手机、笔记本电脑、PAD等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访问辽宁省图书馆移动阅读平台。目前,辽宁省图书馆“移动图书馆”业务为读者提供了馆藏信息查阅、网上续借等服务。同时,还提供了各种电子期刊、论文、电子图书的全文检索、下载和在线阅览服务,并在全文阅读的基础上增加了丰富的个性化操作,为读者提供了泛在化服务。

2.5 创立联合参考咨询服务体系,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

随着公共文化数字项目的整合与实施,覆盖全省的数字资源统一检索与服务平台将逐步建立。借助完善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辽宁将建立以省图书馆为核心,联合省内各级图书馆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体系,参考咨询服务将同步延伸至省内各级图书馆,突破地域限制。通过联合参考咨询平台,省内多个图书馆可以建立协作关系,充分利用各自的信息和人力资源,优势互补,拓展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大力扶持服务能力较弱的图书馆,提升全省图书馆的参考咨询能力,实现资源、智力和服务共享,辽宁省内任何读者都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远程参考咨询服务。

3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

3.1 推进制度设计,完善法律保障

就我国而言,国家图书馆立法工作尚未完成,已制订地方图书馆法规的地区还只是少数。据对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地区的调研发现,这些地区由于出台了地方性的图书馆条例、法规及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费不足、管理体制陈旧、业务队伍缺乏等制约图书馆发展的难题[7],因此,这些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辽宁省尚未出台地方性的图书馆条例,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上缺乏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体系的构建缺乏长远的规划,存在无序状态。因此,当前辽宁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迫切需要相关的法律依据和相应的制度保障。政府作为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导者,理应承担起建立健全图书馆法律法规的责任,将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纳入法律保障体系,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3.2 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统筹规划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涵盖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规划设置、数字资源的保障与建设、服务平台的搭建、服务体系的统一管理等要素,这些要素能否有机组合,高效运行,关系到服务体系建设能否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公共图书馆一直实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严重制约着服务体系的建设。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纳入本地文化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实施方案,做好各相关机构的协作协调,统筹规划,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公共数字文化的建设。

3.3 保障经费投入,实现长效发展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投入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充足的经费保障是体系得以长效发展的重要前提[8]。从国内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成功的模式来看,如“嘉兴模式”就是通过政府下发文件来保障和规范各级政府的投入比例,形成制度化的多级经费投入机制[9],以维系嘉兴市公共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转;广东省财政每年拨付600万元的配套经费用于保障省立中山图书馆流动图书馆的运作。实践证明,保障政府经费投入,使得这些地区图书馆服务体系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中央在《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中央和省级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将公共图书馆经费纳入经常性的政府财政预算,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持续、充足的经费支撑。

4 结语

辽宁省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已有的文化建设基础,借力国家重大数字文化项目的实施,立足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实际,扎实推进,并在稳中求新,呈现了较好的发展趋势,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范围日益扩大,整体工作效率不断提升,有效地保障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构建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只有从制度设计、法律规范、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完善的保障措施,才能保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顺利运行和长效发展,从而实现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普遍均等的公共服务,才能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1] 吴丽杰.辽宁省文化共享工程广电模式实践与探索[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2):25-27.

[2] 辽宁省群众文化迈上新台阶[EB/OL].[2012-08-28].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xwzx/qgwhxxlb/201208/t20120828 _262238.html.

[3][6] 辽宁公共电子阅览室:积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有效途径[EB/OL].[2012-02-17].http://www.wenming.cn/whhm_pd/yw_whhm/201202/t20120217_506717.shtml.

[4] 卢丹,吴丽杰.区域文献资源共享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辽宁省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合作网建设[A].2012中国——东盟文化论坛论文集[C].南宁,2012:252-260.

[5]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Z].文社文发[2011]54号,2011.

[7] 石彩霞.论政府在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J].图书馆论坛,2010(3):121-123.

[8] 王涛,伞红.整合公共图书馆资源 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初探[J].图书馆学研究,2012(14):56-59,65.

[9] 李超平.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1):10-16.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辽宁省全省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人大建设(2019年5期)2019-10-08 08:55:18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32
201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表
山西财税(2019年1期)2019-03-01 05:31:04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河北水利(2016年8期)2017-01-13 12: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