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深耕细作的学术开拓
——略谈《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的创新

2013-04-12 18:36:03王文初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小城镇小城时期

王文初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一次深耕细作的学术开拓
——略谈《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的创新

王文初

(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周水涛的《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是一次深耕细作的学术开拓:完成了部分理论元素的构建,建构了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的宏观逻辑框架,进行了逻辑板块的建构。作为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的第一部专著,著作在理论构建与文学批评两个层面都做了大量拓荒性的工作。

小城镇叙事小说;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开拓

由于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与学术人的职称、待遇、地位、声誉乃至金钱直接挂钩的激励,更由于权力主导的“量化考核”的学术评价机制的鞭策,学术与经济一样“跨越式”发展,繁荣空前,每年生产的学术论文和专著数量惊人。人们在欣喜之余却又无奈地看到:大量的粗制滥造的“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充斥其间,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是太多。信息传媒时代的急功近利,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坐冷板凳三五年,学术泡沫大量存在也就不足为怪。

不仅仅是时代氛围和学术环境导致学术精品的难产,学术研究本身的难度也让一般学者难有大的作为。理想的学术研究,是“道前人所未道”与“到前人所未到”的完美结合。这里的“道前人所未道”,是指在传统研究领域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而“到前人之所未到”,则是指开辟一片前人并未涉及的新的学术疆域。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是十年磨一剑的慢工细活,只有不辞辛苦地深耕细作才可能做到。而开辟新的学术疆域,则是富于勇气的学术历险。既深耕细作又勇于开拓,才是理想的学术研究。作为学者,能做到其中一点已是不易,而将两者结合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就现当代文学研究而言,我们看到的大量事实是,“深耕细作”只是在一个平台的重复,只是活儿做得更加精细而已。比如对一些经典作家作品的研究,对现当代文学史教材的编写等。而学术开拓则只是为了快速占领某一有利地盘,至于怎样的深耕细作,暂且顾不上。比如当今比较热门的网络文学研究、生态文学研究,虽然热闹非凡、成果丰硕,但在笔者有限的视野内,很难见到上述“理想的学术研究”成果。

以上感慨之产生是在近日拜读周水涛教授的专著《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1]之后。虽不敢妄言周著属“理想的学术研究”,但至少可以说,该书的出版,是一次深耕细作的学术开拓。在笔者看来,该书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富有成效。

其一,完成了部分理论元素的构建。部分学者对“现代文学”阶段的“小城文学”“小城镇小说”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由于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在叙事内容、叙事背景、叙事风格等方面完全不同于“现代文学”阶段的“小城文学”“小城镇小说”,所以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可资借鉴的“已有研究”极少。因此,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必须“从头做起”,理论体系构建是这一研究面临的头等任务,而理论元素的构建又是理论体系构建的起点。周著在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的理论元素构建方面做了拓荒性的工作,如厘定基本概念(如“小城镇”、“小城镇叙事”、“小城镇意识”、“叙事心态”等),甄别与归类作家作品,解读代表作,考察代表作家的叙事历程及叙事风格,等等。理论元素的构建,充分体现了周著的“深耕细作”。在此笔者仅以“小城镇叙事小说”这一概念的确立来说明问题。为了保证概念确立的科学性与概念本身的学理性,周教授首先考察、梳理了与之相关的概念:对熊家良的“小城文学”、赵冬梅的“小城小说”、易竹贤的“小城镇小说”、杨加印的“小城镇文学”等概念一一考察,指出其命名得失,提出自己的命名思路。例如,周著指出:以“文学”代称“小说”是以“属概念”指称“种概念”,逻辑切分不严密;将以小城镇为描写对象和承载平台的作品简单地、笼统地称作“小城小说”或“小城镇小说”,这种命名忽略了小城镇在许多作品中充当“叙事平台”这一客观存在。接着,以“现代文学”阶段的类似创作为参照,周著指出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的基本特征,将“描写对象”和“叙事载体”作为概念确立的两大基点。最后针对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的特有的叙事对象、叙事内容、基本叙事方式,确定“小城镇叙事小说”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给出这一核心概念的定义:“小城镇叙事小说是以小城镇为叙事对象和叙事平台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小城镇既是被审视、被考量、被把玩的客体,又是承载作家的生活阐释与历史思考的平台。”——“以小城镇为叙事对象和叙事平台的作品”,这一精准的“特征描述”既准确地划分了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创作的两大类别,又科学地指明了小城镇叙事小说与“与小城镇沾边”的小说或“一般小说”的不同。滴水见太阳,考证的细致与深入、定义的审慎与周密,足以说明周著的“深耕细作”。

值得注意的是,周著在进行理论元素构建之际,提出了一系列创见。例如,周教授这样界定小城镇的本质:小城镇是一种叙事空间,它以其特有的物理属性与文化属性昭示“乡土中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时间维度上的质变与量变,及其在既定历史时段所达到的程度;小城镇还是一种叙事时间:以其自身发展的线性轨迹标识一个东方农业大国的文明演进史,标明一个东方农耕古国蜕变的线性轨迹。在确立“小城镇叙事小说”这一核心概念时指出:小城镇叙事小说的文体发育在“现代文学”阶段未能完成,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的文体发育有两大推动力量:文学自身的发展与演进,作为叙事对象的小城镇的“第三种社会”特征日趋明显及“小城镇意识”的发育成熟。言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这些创见出自周密的分析与深入的考察,因此也体现了周著的“深耕细作”。

其二,建构了研究的宏观逻辑框架。关于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学界略有涉及,例如,逄增玉、杨剑龙、熊家良、赵冬梅等学者在研究“现代文学”阶段的类似创作时,先后谈及汪曾祺、林斤澜、余华、古华、张炜等作家的小城镇叙事小说创作。学者们在“小城文学”研究或“小城小说”研究的逻辑框架建构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但研究“小城文学”或“小城小说”的逻辑框架并不适用于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因此,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必须构建自己的逻辑框架,周先生在这一方面做了拓荒性的工作。《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全书共分五章,五章又可分为三大板块:发生发展研究、叙事内容研究、叙事特征研究。发生发展研究,从宏观角度勾勒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的发展轨迹及整体创作的轮廓,考察其传承与流变,以“现代文学”阶段的同类创作为参照,揭示其总体的拓展与变化,观照“小城镇叙事”与“一般叙事”的关联,阐释“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的基本文体特征及叙事文体的发育过程。叙事内容研究主要研究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的整体叙事内容,切分为“历史叙事”、“文化叙事”、“政治叙事”三大板块。叙事特征研究主要指小城镇叙事小说的“叙事心态”研究——通过“叙事心态”研究展示基本创作特色。熊家良先生将自己的“小城文学研究”划分为小城文化研究、小城作家研究与小城世界研究三大研究范畴[2]。笔者认为,熊家良先生的研究模式并不适用于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对于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而言,周先生的发生发展研究、叙事内容研究、叙事特征研究“三分法”具有更大的理论覆盖面,更切合实际研究,因而也具有更大的理论建构合理性、科学性。当然,任何一种开创性的理论建构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周先生的理论建构也不例外,但这种宏观逻辑框架的构建,为学界今后的有关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资批判性利用和借鉴的研究模式,这一模式将推动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的发展。

其三,进行了开创性的逻辑板块建构。逻辑板块既是被研究的具体内容,又是构成逻辑构架的逻辑范畴。《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有三大逻辑板块:发生发展研究、叙事内容研究、叙事特征研究,整体研究的拓荒性决定了逻辑板块建构的开创性:每一范畴包含哪些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命题是什么,采用什么研究方法,一切都要从头做起、从零做起。叙事内容研究是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的核心板块,这一研究在历史、文化、政治等三个层面展开,既考察叙事主体的叙事方式、叙事立场、叙事目的等文学范畴内的问题,又考察叙事主体从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角度切入的思考与探究,揭示叙事主体的叙事行为客观上涉及的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问题以及达到的理论深度。从总体上看,这一板块的研究尝试了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演绎了几种“内容研究”模式,提出了一系列新命题,论证了许多重要观点,这些理论行为都具有开创性及不可低估的理论意义。同样,周水涛教授在发生发展研究与叙事特征研究这两大逻辑板块的建构方面也做了大量筚路蓝缕的工作。

如果说宏观逻辑框架建构解决的是小城镇叙事小说宏观层面的研究方法问题的话,那么,逻辑板块建构解决的是微观层面的研究方法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周著在尝试具体的研究方法之际,大胆地提出了许多具有挑战性的见解。例如,针对部分学者关于小城镇叙事小说发育成熟的定论,周水涛教授提出了衡量小城镇叙事小说文体发育是否成熟的“三大尺度”:第一,在取材、立意、叙事方式方法等方面是否有相对独立的个性;第二,是否已经拥有相对稳定的“核心作家”群;第三,整体创作是否有特有的审美意识或叙事心理作为支撑,小城镇是否被作为特定的叙事对象。进而,否定了“京派作家是小城文学的核心作家群体”的“共识”。周教授指出:京派作家特有农耕文化立场决定了京派小说家的两种创作姿态:颂扬乡村与批判城市,因此该派作家事实上只有乡村和大都市这两大描写对象,小城镇描写仅仅是“乡村叙事”的延伸,因为小城镇暂时还没有成为独立的审视对象进入京派作家的视野。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具有叛逆性的创见,而这种创见基于“深耕细作”。

用挑剔的眼光看,周著也有些许地方值得商榷。比如将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的叙事内容切分为历史叙事、政治叙事和文化叙事,“历史”是历时的纵式概念,它与“现实”、“未来”相对应、并列,“政治”“文化”是共时的横式概念,它们与“经济”、“军事”等相对应、并列,将纵式的“历史”与横式的“政治”“文化”放在一起,在逻辑上似乎有欠妥之处。又如,将重在审美的“怀旧”“愉悦”和重在实效的“功利”三种心态并置,似乎有悖于逻辑切分的同一律。好在周教授意识到了这些不足,在具体论述中多有阐释与论辩,能自圆其说。此外,课题研究的草创性决定了某些问题掘进深度,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待时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是周水涛先生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批准文号08BZW063)的最终成果。该项目甚至在正式立项之前已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至该书出版,至少经过五年时间打磨。其实早在2009年,周水涛和他的项目组成员就已出版专著《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视野中的小城镇》[3],先后又发表了十多篇相关论文。但周水涛并未就此止步,又历时三年,潜心研究,精心撰构,加之课题组成员鼎力相助*课题组成员包括江胜清、王文初、余志平、方华蓉等人。,乃有此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有关小城镇叙事小说的研究,周著无疑是一个开创性、标志性的成果,其资料搜集之丰富翔实,理论支撑之坚实、新鲜,逻辑框架建构之合理,线索、轨迹梳理之清晰,现象描述之准确,文本解读之精细,疆域开拓之创新,均有力地表明,该书的出版,是一次既用心又富创见的深耕细作的学术开拓。

[1] 周水涛.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 熊家良.现代中国的小城文化与小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 周水涛,江胜清,王文初.新时期小城镇叙事小说视野中的小城镇[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张晓军)

I206

A

2095-4824(2013)04-0126-03

2013-05-17

王文初(1958— ),男,湖北钟祥人,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小城镇小城时期
小城雪花
黄河之声(2022年2期)2022-06-22 08:44:36
小城大爱
即使从未走出小城的孩子,也不会有逼仄的童年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8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商周刊(2017年22期)2017-11-09 05:08:34
小城红梅赞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0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十三五”时期的国企改革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