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需求层次与国家公益文化事业建设对策*

2013-04-12 18:28:01徐志先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3年9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调研公益

■李 军 徐志先

对于正处于建设 “全面小康社会”发展阶段的我国而言,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然,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翼——国家公益文化事业的建设问题也成为了相当值得研究的领域。在这一 “相当值得研究的领域”里,笔者认为以下问题具有前提性、基础性的地位,即这些问题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国家公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分界线在哪里?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出台了许多公益性文化政策,这些政策成功吗?落实的怎么样?这些政策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课题组在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回答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就是说,公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界线、国家公益文化政策的成功与否等问题的解答都离不开对广大群众文化需求的切实了解与深入分析。这是因为,只有让公益文化事业真正奠基于最广大群众的最切实需要之上,免费性公益文化设施才能让大多数人受益,才能使有限的国家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这也就标志着我们真正找到了文化产业与公益文化事业的合理界线,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对群众文化需求的切实了解。同理,只有切实了解了群众的文化需求,才能清楚辨别我国公益文化政策的成败优劣,进而提出可行而又富有新意的政策建议……据此,研究从分析群众的文化需求层次出发,进而深入讨论了文化产业与公益文化事业的界线问题,最后从群众的文化需求出发认真考量我国现有公益文化建设的成败,进而提出了政策建议。

群众文化需求层次

谈到群众的文化需求,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健身、书画摄影、业余表演、欣赏或从事高雅艺术等等。本文认为,以需求对象的性质、潜在受众面的宽窄程度以及变化的可能程度为标准,这一长串的文化需求可以分为基本需求、中级需求与高级需求3个层次。当然这里所谓的基本需求、中级需求、高级需求都有特定内涵、特殊所指以及各自的特征。

基本文化需求是指人在文化方面的最根本、最基础的需求,也是几乎人人都需要的共同性需求,还是相对稳定、变化的可能性相对最小的需求。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健身、看演出……诸如此类的需求都属基本文化需求。这类需求不需要接受者有多么高深的文化储备与艺术涵养,也不需要接受者当下做出有一定水平的互动性回应,只要具备某种被动接受能力——如识字、思维正常等——就可完成,因此,这是一种 “被动接受型”需求。正因为这类需求对受众的素质要求低, “准入门槛”低,所以它的受众最广泛,是属于 “文化温饱”层次的需求,是人们经常从事的、稳定的、不易随政治经济文化的改变而改变的、流变性较小的需求。因为毕竟不管时代变化多大,对资讯的需求,欣赏小说、故事、各种表演的需求,对身体健康的需求是不会轻易改变的,经常改变的其实只是提供这些需求的途径而已。一句话,具有 “被动接受”特性的文化需求一般都是 “文化需求家族中最根本、最基础、属于解决文化温饱问题的需求,也是几乎人人都需要的共同性需求,还是相对稳定、变化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的需求”,这就是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比之基本文化需求,中级文化需求是指较高层次的需求,是受众面相对较窄、共同性特征相对较少、个性化特征相对较明显的需求,还是相对较易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需求。文化旅游、探险、从事业余书法创作、业余绘画、业余摄影、业余拍电视、戏曲票友、自娱性戏台、锣鼓器乐表演、真人CS、卡拉OK……诸如此类的应都属这类中级文化需求。这类需求不是被动接受型需求,而是一种主动参与型需求,即只有通过主动参与才能充分体验到这些文化项目带来的精神享受。这就要求从事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储备、艺术涵养,要求从事者做出一些互动性回应,甚至这些互动性回应本身就是这些文化项目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这是一类 “主动体验型”需求。由于这类需求对受众个人素质、修养的要求较高, “准入门槛”较高,所以它的受众面相对较窄。一句话,这类需求不是群众的普遍共有的需求,这类需求是在满足了前述基本需求基础上的更高一级的文化需求,是一种群众中相对较少部分人具有的需求,是一种中级文化需求。

比之基本文化需求、中级文化需求来,高级文化需求是最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是受众面最小,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需求,是属于群众中的少部分人的文化需求。欣赏事关人类终极关怀话题的艺术作品,倾听高雅的交响乐演奏,观看令人费解的实验戏剧、先锋电影、行为艺术、抽象派绘画,参加挑战人类极限的体育运动……诸如此类的需求都属高级文化需求。高级文化需求也有着显著的共同性:如果说上述中级文化需求对象需要受众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领略其中的魅力,那么要充分理解并享受高级文化需求对象,需要受众具备的就应该是极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有时甚至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如,进行极限体育运动需要具备体育、生理、心理等专业知识,欣赏交响乐、实验戏剧、先锋电影需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艺术理论知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这类文化需求只能是受众面相对最小的小众需求,只能是一种极具个性特征的、曲高和寡的高雅需求。

综上所述,读书、看报、看电视类的被动接受型需求是群众文化需求中的基本层、温饱层;业余书画创作、业余表演、探险类主动体验型需求是群众文化需求中的中级层;欣赏交响乐、实验戏剧、先锋电影、抽象派绘画等高雅型需求是群众文化需求中的高级层。当然,之所以这样认为,并不完全依靠理论分析,而是建立在深入调研和广泛资料检索的基础之上。本文课题组曾经在河北、内蒙、山东、江苏等地进行了广泛调研,撰写了较详细的调研报告,本文的群众文化需求层级划分的实证依据就是基于这些成果。

文化产业与公益文化事业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上的界线

分析清楚了群众文化需求的层次之后,再来探究 “如何满足群众的这些文化需求”、 “在满足群众的这些文化需求时政府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措施”之类的问题,也就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问题。众所周知,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上政府的作为一般有两种:一是政府无偿提供,群众免费享用;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有偿的方式让群众在文化市场上得到满足。问题的关键是这两种方法的分界线在哪里?即哪些文化需求应当由政府免费提供?哪些文化需求应当交给文化产业来提供?诸如此类的问题事关国家文化战略、事关国家资源的有效分配、进而事关国家文化产业和公益文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在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事业中举足轻重。

针对这些 “举足轻重的问题”,本文的答案是上述所谓的 “基本文化需求”的全部、上述所谓的 “中级文化需求”的一部分应该主要由政府免费提供,而上述所谓的 “高级文化需求”的全部和 “中级文化需求”的其余部分应该交给文化产业,通过文化市场让有需求的群众有偿得到。也就是说,在考虑构建国家公益文化服务体系时应主要针对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兼顾群众的中级文化需求,至于高级文化需求,应完全交给文化产业。之所以这么认为,原因有二。一是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读书、看报类的基本需求是受众面最广,带有某种共同性的需求,所以用全体纳税人的钱免费提供这类需求能使最大多数人受益,这既符合公平原则,又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而欣赏交响乐、芭蕾舞之类的高级需求由于受众面窄,带有某种个性化特征,是少部分人的需求,显然不宜用所有纳税人的钱去免费提供,最合理的办法只能是用文化商品的方式,让有需求的人通过市场有偿得到。二是群众的文化需求是随着经济、政治、文化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今天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受众面相对较窄的中级文化需求,极有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变成了共同性的、受众面相对广泛的基本文化需求,所以在设计公益文化服务体系时一定要具有某种前瞻性、历史性的眼光,也就是说,公益文化服务体系应该用某种方式将中级文化需求的一部分包涵进来。

当然,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在市场经济状态下,文化产业与公益文化服务事业在现实中是不可截然分开的,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如读书、看报、上网、健身是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这些文化需求应该作为公益文化服务事业免费提供。但政府要想高标准、高质量地实现这一免费提供任务,是离不开成熟的文化产业的:政府不但需要免费提供读书看报场所、健身场所、上网场所……而且需要提供高质量的书报、健身器材、必要的上网设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自身是不生产书报、健身器材、上网设备之类的产品的,政府只能到文化市场上去购买,如果文化产业不成熟、不发达,政府有钱也买不到这类产品,或者说买不到高品质的这类产品。再如,送戏下乡应成为农村公益文化服务的一部分,政府应以恰当的频次、以免费或半免费的形式送戏到农村,而政府要想完成这一公益文化服务任务也得主要依靠表演类文化产业的完善与发达,因为这些戏毕竟主要还得从文化市场上购买,表演类文化产业不发达、不完善,市场上就没有充足的戏源供政府挑选。基于公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离状态,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时,公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需要整体设计、共同推进,不能顾此失彼。不过,关于如何搞好文化产业的问题已不是此文的应有内容了,下面只谈国家公益文化事业的建设问题。

国家公益文化事业建设对策建议

界定清晰了免费性公益文化事业与有偿性文化产业的界线后,接下来就应该考虑政府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了,也就是政府在建构公益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具体方法措施问题。放眼今天中国的公益文化服务事业,政府已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经广泛调研、认真比较后,就我国目前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言,政府要做好公益性文化事业,要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部分中级文化需求,其实方向已经指了出来,路子已经有了,需要做的就是以负责任的态度踏踏实实、因地制宜地落实好。这个 “方向”、 “路子”就是上世纪末中央政府已经提出的明确指示: “建设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本文的建议是,在建设好这些场馆的基础上,让它们真正运转起来,该免费的全部免费,该部分免费的部分免费,该收费的要坚决收费,该让第三方以文化产业的方式经营的,政府绝不能借机收费、与民争利。

不用问卷、也不用访谈,只要在适宜的时间 (城市的节假日或农村的农闲日,并且又是气候宜人的好天气)我们随便到落实好的地方的这些免费或半免费开放的场馆看一看、转一转,一定会为眼前一座难求的旺盛人气而感叹。所以说,政府在上世纪末提出的这一指示确实是切实而又必要的满足群众读书、看报等基本文化需求的惠民良方。面对这一指示,各级负责任的、真心想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政府唯一的选择就是坚决落实,认真推进,公共财政应该优先满足这些方面的需求。当然,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实施这一政策的过程中也有可改善之处,撮其要者,最该改善之处是以下两方面。

一是全国各地的省、市、县在建立公共图书馆时大多忽略了所在地的高校和有条件的中学的图书馆,通常的做法是独立建馆、独立购书,有的地方还新建或扩建了分馆。独立建馆、独立购书当然是必要的,但考虑到经济因素、考虑到社会对图书馆、阅览室的旺盛需求,建议应考虑所在地的学校图书馆的社会化、学校图书资源社会共享化,即将学校图书馆变成一个面向全社会开放的社会性图书馆,让非本校师生的社会人也同本校师生一样可以自由享用图书资源。全国各省、市、县的学校,尤其是高校,一般都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阅览场所,而这些图书资源和阅览场所在寒、暑假的大多时间里都闲置着,即使在非假期时间段也还可以容纳更大的读者量。如果把建设更多的省图、市图、县图分馆或社区图书馆的钱用到学校图书资源社会化上,让学校面向全社会开放自己的图书馆,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花钱少、避免重复建设、能实现学校、社会、政府三赢的好办法。并且学校图书社会化也有利于各学校的师生共享图书资源。以河北石家庄市为例,石家庄市内较大型的社会性图书馆有石家庄市图书馆和河北省图书馆,这两个馆都位于市中心的桥东区。较偏远的市民想借书就得走很远的路,甚为不便。但如果将位于市区北部的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图书馆、市区南部和东部的河北师范大学的东西校区图书馆、位于南部郊区的河北科技大学图书馆以及拥有多个分校的河北经贸大学的图书馆都社会化了,那么相应地区的群众看书也就方便得多了,也可以有效缓解省图书馆与市图书馆的供不应求局面,政府也不用再花巨资新建那么多的分馆了。这还不算数量更多、遍布更广的各大中学的图书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管理到位,制度健全,这一办法应该能使学校、社会、政府都受益。

二是有关乡文化站、村文化室的建设问题。根据我们的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检索,我们认为,大多数乡、村居民最需要政府提供的、且据现有财力状况来衡量我们政府有能力免费提供的文化服务应该是:健身场地与设施,下棋、打牌、看演出甚至聊天的文化活动场地,高质量休闲类报纸。而能满足这类文化需求的最好途径应该就是建立乡文化站、村文化室或文化大院。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应强力推进,乡一定要有文化站,村一定要有文化室或文化大院,乡文化站、村文化大院一定要有相应的健身设施,如健身器,篮球、乒乓球等常见球类及场地;还要有经常开放的文化活动室,里边要有必需的取暖、制冷设施,以及各种棋类、桌球类设施以及一、两台可以上网的电脑;还一定要设置阅报栏,根据居民需求订阅一些高水平的报纸,定期更换。如果细算一下,购置并维护这些设施的经费其实是相当有限的,再说还可增加就业 (这些场所的打扫卫生的人、日常维护的人可以以低廉的工资照顾困难家庭的方式雇佣困难家庭的人员来承担),我国的现有财政应该是完全负担得起的。只要是真心想办好群众的文化事业,这些事应该不会有太大困难。

当然,执行 “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政策时,有关各方一定不能太刻板、太僵化,而要因地制宜,一切从当地群众的真实需求出发,切忌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一些地方乡图书馆、村图书室的建设就有此弊。政策要求乡要建立图书馆,村要建立图书室,于是不管有没有条件、有没有必要,在一定时期内有关方面都找一个空房子,放几本书,貌似建起了图书馆、图书室。但细看这些图书就会发现问题,大多是陈旧的、没什么阅读价值的图书,难怪没人来看,没人来借。而购买大量新书,对于一个没有多大潜在读者群的乡村来说,一来没有经济条件,二来也没有必要。据此,建议建立乡级图书馆、村级图书室一定要谨慎,不能一哄而起。如果真能实现与省级、市级或者至少是县级图书馆的某种形式的资源共享、图书流转了,即真能有效保证一定数量新书、好书的可持续供应了,再建乡、村级图书馆;如果不能保证,主张宁可不建、宁可缓建,否则,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有书没人看,白白浪费宝贵资源。另外,一些地方举办的送戏下乡、送培训下乡也有此弊,老百姓是需要戏、需要培训,但需求的是他们眼中的精品戏、精品培训,至少不能是粗制滥造的戏、没什么实际内容的培训。因此,政府宁可 “送”的次数少一些,但一定要精心筹划,适得其所,不能糊弄农民,否则,浪费了钱,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会起到反面作用。

几点说明

1.该调研报告以《群众文化需求层次调研报告》为题发表在专著《回眸与思考》(主编,郭纯阳,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2-96页.

2.各个地方的类似调研很多,课题组参考的主要调研成果如下:北京市的调研见本刊记者著《北京公众文化需求调查》,《北京统计》2005年第4期,第22-24页;福建省的调研见潘玉腾等著《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福建省的调查与分析》,《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第1-5页;秦皇岛的调研见王晓滨等著《秦皇岛市城镇居民公益性文化需求调研及对策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第4期,第172-174页;上海市的调研见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宣传部著《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看大众精神文化需求》,《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年4月号,第38-41页;武汉市的调研见彭惠青等著 《政府满足居民文化需求的路径选择——对武汉市居民文化需求的调查》,《“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2011年,第704-711页;河南省的调研见郑风田著《农村居民文化福利以及文化需求分析——基于河南嵩县的实地调查》,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3-7页。 这些调研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一个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得出了读书、看报、看电视、看演出是一个受众面最广大的、基本性的群众文化需求,而那些需要主动参与的唱歌、跳舞、摄影、书画创作之类的文化需求受众面相对较小,是经济、文化水平更高一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而欣赏交响乐、实验戏剧、行为艺术之类的文化需求的受众面更加狭小、是属于更少部分人的文化需求.

3.转引自马思伟.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N].中国文化报,2012-7-26(1).

4.笔者经常到河北省图书馆、市图书馆借阅图书,每到节假日,如去的晚了,就找不到座位了。为了做课题笔者还多次到无极县甄村乡文化站了解情况,那里的人气也很旺盛。另外在各省日报和中国文化报上关于这些场馆受欢迎的报道时有所见.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调研公益
公益
科学导报(2020年47期)2020-07-27 16:03:39
公益
科学导报(2020年42期)2020-07-27 16:02:10
公益
科学导报(2020年1期)2020-01-10 06:57:33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人大建设(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4:02
公益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红土地(2016年9期)2016-05-17 04:31:55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