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 虹
(铜仁学院 贵州·铜仁)
发展经济学产生于二战之后,一大批亚、非、拉美国家主权独立,他们在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国家主权维护方面与发达国家展开了激烈斗争,可以说其形成过程实质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于理论上不断争论的过程。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对于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它的众多理论和策略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科学技术和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地方高等院校趋向综合性发展,新的学科、新的专业、新的课程不断出现,这必然要求有新的更适合的教学模式与之匹配。铜仁学院作为这类转型的地方性综合院校,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其中,发展经济学就是应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需要而新开设的一门课程。发展经济学其内容随着现实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故而其教学模式应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以及面向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不断改革。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地方高校如何开展发展经济学教学做初步探析。
大多数地方综合性院校都是从师范类专科院校发展而来,增设的非师范类专业普遍存在开设时间短、师资力量弱、生源单一且基础知识薄弱、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发展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也无法回避这些问题。铜仁学院于2006年升级为本科院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属于新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9年开始招生,其专业课程中的发展经济学教学则始于2010年,开设时间短,其教学中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1、发展经济学课程内容广泛,而授课教师专业局限,受课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发展经济学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所涉及的内容都相当广泛,涵括了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发展目标及度量、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发动因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工业化及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国外资源与经济发展、财政政策及金融制度与经济发展等内容,充分显示了本学科对各经济学分支学科乃至其他学科的包容,但同时也对任课教师的专业领域及知识提出了挑战。
从铜仁学院开办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意图来说,是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于经济学前沿理论以及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故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无法回避实践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任课教师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发展经济学所有领域的问题进行透彻解析,但这显然非常困难。
另外,如铜仁学院这类地方性高校,学生多来自贫困落后山区和县城,从小享受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本就缺乏,基础知识薄弱,且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获知渠道也有限,缺乏现代经济思维,而且现在常用的教材中缺乏与学生学科背景以及生活背景相适合的鲜活案例,使得学生对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更难深入理解。
2、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化,教学方式单一,仍以经济学理论和概念的课堂讲述为主,难以实现发展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发展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经典的理论模型,认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发展经济学一般原理起源于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路径的理论总结和模型分析,其研究背景与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现实状况大相径庭。因此,单以“一般原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无法实现学以致用。
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仍是以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少有人采取专题讨论和案例讨论的。传统的课堂讲授仅适合向学生阐释一般原理和理论模型,而对经济现实问题的探讨必须作专题研究,这类专题研究绝非几次讲座和课堂讨论就能完成的。为真正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能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社会经济问题,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积极主动地进行调查研究,甚至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现实进而寻找解决某些重大现实问题的方案。
3、本课程与基础课程群的开设时间设置存在矛盾。发展经济学从学科内容来看,必须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课作为先修课程,如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财政学、货币经济学等,也就是高年级阶段才具备开设本门课程的理论基础,这样看来,大四是最佳开课时机;另一方面发展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需要充裕的时间,可大四学生面临毕业论文撰写、毕业实习、找工作等众多压力,根本无暇进行实践,也无法安心学习理论知识。故而,大四又并非最佳开课时机。
针对发展经济学原有教学模式弊端,着力解决现有问题,推动发展经济学实践与创新技能的角度出发,我们针对课时及时间安排、备课、教学方式改革等三个方面进行创新研究:
1、课程设置时间上做到“三个保证”。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在铜仁学院开办时间短,很多方面都属于摸索和实践阶段,在专业课程设置、时间安排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
一是保证发展经济学教学有足够的理论基础。我们将本课程开设时间由原来的大二上期调整到大三下期,这样既可以将发展经济学课程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讲授完毕,保证学生理论基础,又回避了无暇学习的大四。
二是保证本门课程的社会实践比例要求。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充分掌握了社会实践调研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且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要求有一定比例的社会实践,且此类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与针对性极强,大三的学生更能适应,并且具备相应的能力。
三是保证本门课程实践选题的现实性与分析能力的不断增强。学生大四面临着毕业论文的撰写压力,而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需要较强的现实意义,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往往都包含于“广义”的发展经济学内容之中,大三的课程实践往往可以与毕业论文选题紧密结合,在实践课程学习过程中就相当于同步进行了毕业论文的调研与资料选择工作。现在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工作面试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对于考生认识、分析和理解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内容所占比例相当大。发展经济学的教学就更应该着重从这些方面入手。综合来看,发展经济学课程设置在大三下学期是最有利于保证以上三方面工作的完成的。
2、备课环节要注重因材施教,采取跨领域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在教材选择上,要结合国内外经济理论发展的状况,尤其是要结合中国国情,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最好能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即引入生活中鲜活的案例,制作出理论联系实际、符合本地区学生学习背景的课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虑到发展经济学所囊括内容的广泛性以及教师专业知识的局限性,要尝试打破以往一师备课的局面,相关专业教师集中备课,并组成听课评课小组,对于教师的备课授课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可以请相关领域专家来讲授某一专题,实现教师资源在同一课程内部的共享。铜仁学院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现在还无法成立相应的专家组,但一直是履行集体备课制度,将经济学与管理学相关科任老师集中起来备课,对于课程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克服一名教师所掌握理论知识较单一的缺陷,更能保证发展经济学学科内容的完善性和专业性。
3、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摆脱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方式,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讨论、社会实践、课后辅导等方式。发展经济学一般原理的掌握回避不了课堂教学,需要一定的课时保证。但这种课堂教学也不是说由教师讲解为主,应将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学生主导教学等方式引入,甚至可以尝试以游戏方式进行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兴趣,加强其理解、记忆和应用。专题讨论则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过程,针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结合课程相应内容作专门调查与讨论。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必须脱离教室的局限,由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查找、收集、整理各种信息资料,分析、论证有关现实问题,通过集中讨论或辩论等方式将自己的意见或见解进行交流。但仅仅这两方面仍不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亲身体会。铜仁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其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深入农村。发展经济学课程在制定课时计划时,就应该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带着发展经济学中的问题去到农村与社会,带着现实的经济发展问题回来,二者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之外,为学生提供更自由、充分的信息交流平台,比如开展基于网络技术的课外辅导和信息传输,即提供给学生广阔的经济学习网站,让其在网络上自由搜索信息,激发其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提供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运用网络来进行课外辅导和问题探讨。
总之,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要求我们着重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不断创新和发展教学方式,更有效地达到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1]王元璋.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评介[J].经济评论,2000.2.
[2]杨清.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2.z1.
[3]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的回顾与展望[J].湖北社会科学,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