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根生
(淮安市清河区教育局,江苏淮安223001)
吴融,唐末著名文人,才华出众,交游甚广,对于其人近年来学界有所研究,特别是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柏俊才先生的《吴融年谱》,许浩然先生的硕士论文《吴融新考》等爬梳剔抉,对其家世、生平多有考证,创见颇多,但依然有一些值得商榷和明晰之处,故撰文述之。
根据《新唐书》所载: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人。祖翥,有名大中时,观察府召以署吏,不应,帅高其概,言诸朝,赐号文简先生①《新唐书》卷203《文艺下·吴融本传》。。宋代马永易所撰《实宾录》卷11、《宣和书谱》卷10等所载相同。据此,吴翥为吴融祖父,本无疑问。然今人刘佑平先生在《中国姓氏通史》中,据《江阴吴氏统宗源考》记载,认为吴翥为吴融父亲,并认为这是族谱补正正史又一例[1]。《江阴吴氏统宗源考》所载相同。同时,诸多吴家族谱皆列吴翥为吴融父亲,此间相互矛盾。究竟吴翥与吴融是什么关系呢?考相关史籍,俱无记载。今人对这一问题亦没有加以研究②河北大学金强先生在《晚唐诗人吴融身世家族》(《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中对此也没有加以分析,认为无确切证据,难以断定。。然根据有关材料分析,可判定吴翥乃吴融祖父,而非其父亲。
据民国八年《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孟公初任江州刺史,博学能文究,心通治体,凡有益于民者,罔不究心,政简而民安,一若和平无事之世焉,唐宣宗初擢京城观察使,风霜翼翼数百度而振百僚,称职著声更召,署史部事,公志在林泉,累征不仕,言诗上朝庭,朝廷高其节,赐谥号文简先生。”③[民国]吴隐编订《山阴州山吴氏支潜》,1916年活字本一册,北京图书馆藏。且今浙江省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北麓有“吴文简祠”,祠名缘于吴氏之祖吴翥被唐宣宗谥为“文简先生”,后人为追缅先贤而建。据此,文简先生当为吴翥谥号,谥号为宣宗大中年间(847—859)所赐,可见最迟859年,吴翥已经逝世。吴融生年没有明确记载,柏俊才先生考证为武宗会昌六年(846)[2]22-24,而台湾逢甲大学胡雅岚女士 2004年硕士毕业论文《吴融生平及其诗作研究》中认为吴融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④胡女士认为,据《新唐书》吴融本传,载其龙纪元年(889)登第。另其诗《祝风三十二韵》云“余仍轗轲者,进趋年二纪”、“吁余将四十,满望只如此”,言其参加科考屡试不第达“二纪”之久,且年近四十,可知其时,吴融应有三十八九岁。另据融之同年韩偓在《与吴子华侍郎同年玉堂同直怀恩叙恳因成长句四韵兼呈诸同年》中有“二纪计偕劳笔研,一朝宣入掌丝纶”之句,显示吴融困于举场二十四年后不久即中举,若文德元年(888)吴融三十九岁,则约当生于宣宗大中四年(850)。。考吴融交游之人,大多生于大中年间。同时,北宋钱易撰《南部新书》卷七记载:吴融字子华,越州人。弟蜕,亦为拾遗。可见,吴融还有弟弟吴蜕,其生年当晚于大中四年(850)。若吴翥为吴融父亲,不太可能在其即将逝去之晚年生下长子,并生下次子。另外,吴翥为晚唐名人,若为吴融父亲,当有诗歌缅之,然考吴融诗歌,无此相关内容。故应为吴氏宗谱正言,吴翥乃吴融祖父,而非其父亲。
韦昭度为晚唐名人,吴融的政治生涯,韦昭度影响深远。《新唐书》记载:融学自力,富辞调。龙纪初,及进士第。韦昭度讨蜀,表掌书记,迁累侍御史。坐累去官,流浪荆南,依成讷①《新唐书》卷203《文艺下·吴融本传》。。其他如《北梦琐言》、《嘉泰会稽志》、《唐才子传》、《中晚唐诗叩弹集》、《全唐诗》吴融小传所载基本相同,又吴融诗《灵池县见早梅》题下自注云:“时太尉中书令京兆公奉诏讨蜀,余在幕中。”(《全唐诗》卷684)吴融及第后不久,即入韦昭度幕中②吴融及第为龙纪元年(889)。。后韦昭度被杀,其被贬荆南,《唐才子传校笺》、《吴融年谱》等俱有考证,今人方坚铭更是认为韦昭度作为吴融的重要的人生记忆影响了他的一生及其诗歌创作,给其诗歌增加了一种凝重的品格[3]。可见,在吴融早期政治生活中,韦昭度影响甚大。
考韦昭度讨蜀时间,其于文德元年(888)充西川节度使,兼两川招抚制置等使③《资治通鉴》卷257载《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下之下文德元年》载“六月,以韦昭度兼中书令,充西川节度使,兼西川招抚制置等使,征敬瑄为龙武统军”。,可见在吴融及第前,已经征蜀。何以吴融及第后即入昭度幕中?就此相关内容考述如下。
据吴融诗《李周弹筝歌》诗后自注曰:淮南韦太尉席上赠,知吴融曾与韦昭度相识于淮南,并参加宴请,诗歌干谒。陶敏先生在《全唐诗人名考证》中根据《唐方镇年表》认为当时无韦姓淮南节度使,疑“韦”乃“高”之误,定此太尉当是高骈,然考吴融履历、诗作,无其他与高骈相关内容,就此疑,以为高骈,此说似不妥[4]。另外唐末诗人李洞有诗《送韦太尉自坤维除广陵》,诗云:全蜀拜扬州,征东辍武侯(《全唐诗》卷722)。吴在庆先生在《增补唐五代文史丛考》中认为诗题中韦太尉指韦昭度,坤维即成都,广陵即扬州,并考韦昭度从四川至扬州任职时间为大顺二年(891)。吴先生认为,此事史书不载,只为孤证,“未知史乘漏载,或本有除授广陵而未果,或洞言有误欤?”[5]另许浩然据上述吴融诗《李周弹筝歌》及李洞诗《送韦太尉自坤维除广陵》,并结合吴融诗《偶题》,确认吴融有随韦昭度任职扬州事,并考述此段史实,亦认定吴融随韦昭度赴职扬州为大顺二年(891)④许浩然《唐末文人吴融二事考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98-99页。。然细考韦昭度履历,可知吴在庆及许浩然所考韦昭度大顺二年(891)任职扬州一事,实误。
考《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等,皆言韦昭度大顺二年(891)任职东都留守,应该无误,若有任职淮南节度使事,不可能史无记载或漏载⑤《资治通鉴》卷258载:韦昭度将诸道兵十余万讨陈敬瑄,三年不能克,馈运不继,朝议欲息兵,昭度至京师,除东都留守。《旧唐书》卷179载:昭度还,以检校司空充东都留守。《新唐书》卷185亦载:罢昭度为东都留守。。且在文德元年(888)至景福元年(892)年间,杨行密、孙儒二人正在扬州相互攻伐,各自先后自称留后,特别是大顺二年(891),孙儒“悉焚扬州庐舍,尽驱丁壮及妇女渡江,杀老弱以充食”⑥《资治通鉴》卷258《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上大顺二年》载:儒恃其兵强,欲先灭行密,后敌全忠,移牒籓镇,数行密、全忠之罪,且曰:“俟平宣、汴,当引兵入朝,除君侧之恶。”于是悉焚扬州庐舍,尽驱丁壮及妇女渡江,杀老弱以充食。行密将张训、李德诚潜入扬州,灭余火,得谷数十万斛以赈饥民。泗州刺史张谏贷数万斛以给军,训以行密之命馈之,谏由是德行密。,扬州遍地狼烟,满目疮痍,即使有任职扬州事,也难以上任,更不可能“西州酌尽看花酒”了⑦引自吴融诗《偶题》(《全唐诗》卷684),是为吴融怀念韦昭度之作。许浩然在《唐末文人吴融二事考述》一文中据诗中“西州”一词判定韦昭度任职扬州事,然其时间有误,该时扬州狼烟四起,人肉相食,不可能酌酒看花,听筝吟诗。。
实际韦昭度自四川任职扬州,是在中和二年(882)。据《旧唐书》载:(广明二年、中和元年)乙卯,车驾至西蜀。丁巳,御成都府廨,改广明二年为中和元年,大赦天下。以兵部侍郎、判度支韦昭度本官同平章事……观军容使西门思恭为天下行营兵马都监押;中书侍郎、平章事、诸道盐铁转运等使韦昭度为供军使⑧《旧唐书》卷19下《僖宗》。。可见中和元年(881)韦昭度从僖宗幸蜀,身在成都①《旧唐书》卷179《9韦昭度本传》、《新唐书》卷185《韦昭度本传》所载相同。。另据《旧唐书》:中和二年五月,僖宗知骈无赴难意,乃以宰臣王铎为京城四面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崔安潜副之,韦昭度领江淮盐铁转运使②《旧唐书》卷182《高骈本传》。另《资治通鉴》卷255《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中之下》载:(中和二年)加淮南节度使高骈兼侍中,罢其盐铁转运使。。由上可见,韦昭度自成都任职扬州应该是在中和二年(882)。同时,考李洞行迹,其于中和元年(881)避战乱入蜀,寓居龙州,中和二年(882),李洞在成都与兵部侍郎郑凝绩游[6]。是时,吴融与李洞相识交好,诗歌唱和③《唐摭言》卷10载:李洞,唐诸王孙也。尝游两川,慕慕阆仙为诗,铸铜像其仪,事之如神。洞为《终南山二十韵》……时人但诮其僻涩,而不能贵其奇峭,唯吴子华深知。子华才力浩大,八面受敌,以八韵著称,游刃颇攻骚雅。尝以百篇示洞,洞曰:“大兄所示百篇中,有一联绝唱,《西昌新亭》曰:暖漾鱼遗子,晴游鹿引麛。”子华不怨所鄙,而喜所许。。故李洞与韦昭度识于此时,本事相合,故李洞有诗《送韦太尉自坤维除广陵》,该诗应系于中和二年(882)。韦昭度在扬州任职时间应该不长,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僖宗“还京,授司空”。吴融《李周弹筝歌》当作于此段时间,吴融识韦昭度当在中和二年至光启元年间(882—885)。正因为有此相识,故有“策名后曾依相国太尉韦公昭度,以文笔求知”(《北梦琐言》卷四),掌表书记之事。
吴融与钱镠关系,史无记载,然《北梦琐言》卷五载:“钱尚父始杀董昌,奄有两浙,得行其志,士人耻之。吴侍郎,越州萧山县人,举进士,场中甚有声采,屡遭维絷不遂,观光乃脱身西上④“屡遭维絷不遂观光乃脱身西上”句各种版本断为“屡遭维絷,不遂观光,乃脱身西上”句意似不合,故断为“屡遭维絷不遂,观光乃脱身西上”。。将及苏台界,回顾有紫绶者二人追之,吴谓必遭笼罩。须臾,紫绶者殊不相顾,促遽前去,至一津渡,唤船命吴共济,比达岸,杳然失之。由是获免,尔后策名升朝。是知分定者必有神明助之。”柏俊才先生认为“钱镠始杀董昌,平定浙东当在本年。前文已证本年吴融自江陵被征召入朝,故《北梦琐言》卷五所载吴融(吴侍郎即吴融)事迹有误”[2]42。然《北梦琐言》为宋时孙光宪所撰,考证史实只能以古证今,不可以今疑古。另外,即使当年吴融被征召入朝,亦难否定其回归故土而钱镠赏其“声采”事。现考其时吴融、贯休事,《北梦琐言》载当有所据。
细考《北梦琐言》所载“策名升朝”句,是言指吴融逃脱后官至高位,位置显赫,肯定不是指应举之事。而吴融一生,前期在蜀中,中间贬荆南,后入充翰林。“策名升朝”应指召回先为左补阙、后入充翰林之事⑤柏俊才在《吴融年谱》中认为召回即入充翰林,然各史书记载均为召回任“左补阙”当无误,应为先任左补阙,旋入充翰林。。再细究吴融逃脱之举,及路径,似为已获召回之信,是以“西上”,经“苏台”,归长安。
细究其回越之事,似与贯休有关。据宋僧文莹《续湘山野录》载:唐昭宗以钱武肃镠平董昌功于越,拜镠为镇海、镇东节度使、中书令……(钱镠)自称吴越国王……禅月贯休尝以诗投之,曰:贵极身来不自由,几年辛苦踏山丘。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莱子衣裳宫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当时万户侯。⑥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75“贯休”条,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10“贯休”条、清人吴任臣《十国春秋》卷47《前蜀贯休传》所载均相同,该诗见《全唐诗》卷837《献钱尚父》。钱镠始杀董昌为乾宁三年(896)⑦钱镠始杀董昌时间史俱有记载。《旧唐书》卷23《昭宗本纪》载:乾宁三年四月,镇海军节度使钱镠攻越州,下之,斩董昌,平浙东。《资治通鉴》卷260《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上之下乾宁三年》载:钱镠传昌首于京师,散金帛以赏将士,开仓以赈贫乏。,贯休投诗当为此时。然乾宁二年(895)吴融因韦昭度被害牵连,与贯休相识于荆南⑧吴融《禅月集·后序》,僧释赞宁《高僧传》均有载,《唐才子传校笺》、《吴融年谱》均有详细考证。,相互交游,“越三日不得往来,恨疏疏矣”(《全唐文》卷820《禅月集序》)。是以可能二人乾宁三年(896)共同自荆南来吴越,贯休是为钱镠,吴融或为回乡。另吴融与罗隐早已相识,交情匪浅。吴融诗《赠李长史歌》序曰:“余客居武康县既旬日,将去,邑长相饯于溪亭,座中有李长史,袖出芦管,自请声以送客……一曲未终,泫然承睫,越鸟胡马之戚,感动傍人。罗进士隐初遇金陵,有赠诗,尚能成诵在口。余悯李之流落,仰罗之所感,故赠之:时光启戊申岁清明月之八日。”(《全唐诗》卷687)是处记载为光启四年(888)事,可见他们之前即已相识。乾宁三年(896)罗隐为镇海军掌书记[7],而钱镠时为镇海、镇东节度使、中书令,吴融回乡,或因罗隐,亦未可知。
王定保为吴融之婿,今天述之甚少,现据有关文献简作考述。王定保著有《唐摭言》十五卷传于世,详载大量唐代诗人文士的遗闻佚事,多记正史所不详述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书述有唐一代贡举之制特详,多史志所未及。其一切杂事,亦足以觇名场之风气,验士习之淳浇。法戒兼陈,可为永鉴。”
《诗话总龟》卷二十六《寄赠门上》记述较为详细:“王定保,唐光化三年(900)李渥侍郎下及第。吴子华侍郎脔为婿。子华即世,定保南游湖湘,无北归意。吴假缁服,自长安来,明日访其良人,白于马武穆,王令引见定保于定林寺。吴隔帘诮之日:‘先侍郎重先辈以名行,俾妾侍箕帚。侍郎没,虑先辈以妾改适,是以不远千里来明侍郎之志。’定保不胜惭赧,致书武穆乞为婿。吴确乎不拔,定保为盟毕世不婚矣。吴归吴中外家。沈彬有诗赠定保云:‘仙桂曾攀第一枝,薄游湘水阻佳期。皋桥已失齐眉愿,萧寺行逢落发师。废苑露寒兰寂寞,丹山雪断凤参差。闻公已有平生约,谢绝女萝依兔丝。’定保后为马不礼,奔五羊,依刘氏,官至卿。”[8]
《诗话总龟》中所引诗歌系晚唐诗人沈彬所书,《全唐诗》卷743中有《赠王定保》一诗,其诗题下有记:“定保光化中及第。吴子华侍郎以子妻之。子华即世,定保南游湖湘,无北归意。吴女假缁服,自长安来谒。白与马殷,令引见于佛寺。吴隔帘诮之。”沈彬《续唐书》有传:“沈彬,字子文,洪州高安人。唐末应进士不第,浪迹衡、湘。”[9]且《全唐诗》沈彬本传:“……尝与僧虚中齐己为诗友。事吴,为秘书郎,以吏部郎中致仕,年八十余,李璟以旧恩召见,赐粟帛官其子。”沈彬赠王定保诗,当熟悉其人其事,诗中所言之事当真实可信。据沈彬诗下注云:“子华即世,定保南游湖湘。”可见,吴融逝于王定保“南游湖湘”前不久。考定保行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摭言十五卷”载,“唐王定保撰。专记进士科名事。定保,光化三年进士,为吴融子华婿,丧乱后入湖南,弃其妻弗顾,士论不齿”[10]。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一六、清梁廷楠《南汉书》卷九王定保本传俱同。据上可知,王定保“中原丧乱”后南下。而据王素、李方考证,定保所避“中原乱”,是指天祐元年(904)正月朱温(全忠)逼昭宗及长安居民迁洛事①王素、李方《唐摭言》作者王定保事迹辨正,《文史》第二十五辑,第337页。。由此可见,吴融当逝于天祐元年(904)正月前不久,即为天复三年(903)。此与岑仲勉先生在《郎官石柱题名新考(外三种)》所附《补唐代翰林两记·补文宗至哀帝七朝翰林承旨学士记》中所考为天复三年(903)一致②岑仲勉先生考云:“融卒何年,虽乏明文,但据《旧唐书》一七九《柳璨传》,璨天祐元年正月十日命相时,充承旨者已是张文蔚,则文蔚殆于天复三年加充。换言之,则融以天复三年(903)卒官也。”。
[1] 刘佑平.中华姓氏通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87-88.
[2] 柏俊才.吴融年谱[J].文献,1998(4):22-24.
[3] 方坚铭.韦昭度之死与吴融的诗歌创作[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 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929.
[5] 吴在庆.增补唐五代文史丛考[M].合肥:黄山书社,2006:323.
[6] 吴在庆.李洞生平系诗[J].铁道师院学报,1995(4).
[7] 陈鹏.罗隐年谱及作品系年[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2).
[8] 阮阅.《诗话总龟》前集[M].周本淳,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275-276.
[9] [清]陈鳣.续唐书[M]//丛书集成初编:卷57.北京:中华书局,1985:490.
[10]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