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小平,赵康太
(1.海南大学学生处,海南海口570228;2.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海口570203)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和吸取历史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胡锦涛曾指出“只有善于科学总结经验,注重认真学习经验,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好、发展好。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总结经验中不断前进的。”[1]在百年来的奋斗历程当中,中共每经历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或在发生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之后,都会通过各种形式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在总结历史经验过程当中,不仅得出了一系列历史结论和形成诸多理论文献,还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认识、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的原则与方法。可以说,中共是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的,在总结历史经验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及无产阶级成功夺取政权后应当采取变革生产关系的十项措施,指出:“这些措施在不同的国家里当然会是不同的。”[2]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列宁也曾强调:“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但“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3]这些论断逐步演化成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本土化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具体情况下运用和发展的问题。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走过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也遭受不小的损失。在党成立初期,由于苏联的影响,党内存在着教条地对待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的错误倾向。按照共产国际的组织原则,中共不仅必须“无条件地遵守最严格的国际纪律”和“毫不迟疑地执行共产国际的任何指示”,而且还必须接受共产国际派出的“具有最广泛的权力的全权代表”的监督和指导。所以,当苏共领导人及共产国际公开要求各国共产党必须无条件地“从事分析和运用俄共(布)在三次俄国革命中取得的经验”之时,便难免对中共对待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上产生严重的影响。加上业已存在的“以俄为师”的思维定势和崇拜心理,中共早期理论素养欠缺,缺少对中国革命的发言权,缺少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中共成立之后的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而又基本的问题上,存在教条主义和实事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两种思想并存的状况,使中共的早期革命道路走得异常艰辛,岔路重重。从1921年中共成立至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短短14年的时间里,中共既取得了两次胜利,也遭遇了两次失败。长征中“前有难关、后有追兵”,生存紧迫的长途跋涉,中共没条件、没时间、也来不及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更来不及思考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随着中共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在陕北站稳脚跟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有时间、有精力、也有能力去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1936年下半年和1937年上半年,毛泽东就曾比较集中地安排一段时间对党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论概括。在这种情况下,他先后写下《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重要著作,分别从政治路线、军事路线、思想路线上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经验教训,剖析了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及时地回答了党所面对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并把这些现实问题提到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发展作出创造性的贡献,奠定了党的思想理论基础。
1938年,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准备和总结,中共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在延安召开具有重要意义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的首要任务便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解决党内一度出现的“左”和“右”的错误,统一全党的认识和步调。在此背景下,毛泽东在全会上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
在《论新阶段》中,毛泽东总结了北伐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经历的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历史经验,以抗日战争初期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出现的右倾错误为借鉴,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中每一次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4]659这不仅标志着中共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还表明中共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沿着更加自觉的中国化方向发展,更证明了总结历史经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时过二十余年,毛泽东在七千人代表大会上还突出强调总结历史经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重要意义,他说:“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涉及面广、影响度深,包含了诸多因素、诸多方面和诸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有两项基本内容:其一,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其二,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使之马克思主义化。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在总结历史经验中升华理论,并用之指导实践,进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必然路径。
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过程来看,作为外来思想,要在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就像一颗种子,具备了孕育生命的条件,但它还必须随着阳光、水分、土壤等客观实际环境来调整、丰富自己的生长历程。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解放学说,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如何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问题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命力所在。就中国革命的实践来看,每一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革命特点、革命环境均有不同,辛亥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环境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有不同历史环境。就中国革命的区域来看,南方和北方各有特点,江西革命特点有别于广东革命特点,广东革命特点有别于琼崖革命特点。适应不同历史环境,指导不同区域的革命,除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获得指导之外,另外途径便是从历史实践中总结经验。总结历史经验是历史发展的助推力量,更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助推力量。
从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主线来看,近百年的历史实际就是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1921年中共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共在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失败之后,中共在惨痛的教训面前,意识到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不能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办法。抗战爆发后,中共总结统一战线政策中的经验和教训,颁布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求大同存小异,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解放战争中,中共总结土地改革政策的经验,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使解放战争获得最广泛、最坚实的群众基础。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中共进一步总结以往战争的策略与原则,总结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分析敌人的弱点,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方针,从而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中共对中国革命基本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总结,系统地阐述了新中国的建国方略。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回顾了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28年来的经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建国方略,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6]
建国之后,中共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在总结中国民主革命、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解决了建立一个什么样社会的问题,并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这一时期的宝贵理论文献,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的重大决策和对重要理论的发展也证明了总结历史经验对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价值。例如当他在谈到农村改革时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农村改革成功了,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如此,整个改革开放以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选择也是总结了长期的历史经验而决定的。”[7]382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进一步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7]3
纵观历史,我们还可看到,从1957年反右扩大化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中共没有很好地总结历史经验,造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这从反面告诫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新的实践,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才能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
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之后,接下的任务便是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纵观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每一次重大、标志性事件和重要的理论成果,均与总结历史经验休戚相关,甚至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在总结历史经验过程中完成的。
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是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成功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及时吸取了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等经典著作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制定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形成了《论十大关系》等重要文献。
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其理论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逐步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从这三大历史成果的形成来看,也都是中共总结历史经验的成果。
1.总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文革”结束后,中共面临的紧迫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在领导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为了从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主持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决议》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总结为10条经验。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中,邓小平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7]63在纠正过去错误认识的基础上,邓小平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十大基本问题,进而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373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是对社会主义性质的总结。
2.总结“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经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中共在逐步认清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根本性问题之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显得尤为关键。自1991年至2002年,江泽民多次谈到把党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看的问题。1998年以前,围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江泽民著文《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把20年的主要历史经验归结为11个必须。1998年以后,结合历史条件的变化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把党的历史经验归结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对总结历史经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详细阐述,指出“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8]“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深刻总结了中共近百年的历史经验,是对党的性质的总结。
3.总结“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样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在半个多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对待发展的问题上,中共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过失败的教训。例如在建国初期成功地进行“一化三改”,最大限度减少了从旧制度向新制度转变的阵痛。俱随之而来不顾现实,错误提出“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直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动乱和浩劫,这是违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当前,在我国面临“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的紧要关头,在解决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之后,从发展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并上升为科学理论,用以指导现实发展问题,非常必要。中共十六大之后,在总结“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样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之上,中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因此,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升华。
纵观中共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每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每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的形成,都与中共对自身历史经验的总结密切相关。可以说,中共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条道路上,不断及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成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实践的不竭源泉。
[1]新华社.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04-12-0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3]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9.
[5]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0.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