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子
(安徽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音乐剧(Musical)是“20世纪中最重要的大众音乐戏剧形式。包括整合进戏剧框架中的音乐分曲,其主要的先驱可以在喜歌剧、轻歌剧、歌舞杂剧(vaudeville)和滑稽戏(burlesque)中找到踪影。与歌剧相比,音乐剧使用如同在轻歌剧中那样的更为直白的声乐风格,并逐渐取代轻歌剧,成为大众音乐戏剧的主要形式。”①来源于《新格鲁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最早的一部音乐剧可以追溯到曾在伦敦剧院上映的被称为音乐 “笑剧”(Musical Farce)的《小城风光》(创作于1892年)。在短短120年的时间里,音乐剧飞速发展——高科技的舞美技术,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等等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受到观众的喜爱。
作为西方艺术的舶来品,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的时间。目前,中国的音乐剧市场主要分三大块——第一块:引进原汁原味的西方音乐剧目;第二块:“本土化”的搬演西方音乐剧目;第三块:中国原创音乐剧。其中,中国原创音乐剧起源于1982年,从80年代初期音乐剧主题音乐的红透半边天和时髦舞蹈及都市题材所带来的新鲜感,到90年代,原创音乐剧市场的低靡,投资方的一蹶不振,90年代末至今,原创音乐剧的重振江湖——在发展期间,中国原创音乐剧可谓经历了“冰火两重天”。但是无论如何,都能看到中国音乐剧人在打造中国式音乐剧方面的努力和创新——中国音乐剧研究会的成立;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相继开办了音乐剧专业;歌舞剧院、话剧团、戏曲团体、儿童剧团、电影制作单位等等艺术团体的参与;河南大学声乐教授武秀之通过研究和实践,首创的适合中国音乐剧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指导着音乐剧人融合各种适合中国文化市场的音乐元素到音乐剧中……。值得一提的是,戏曲音乐剧因为既具有本土化的特点又带有舶来品的色彩而备受青睐。全国现有戏曲大概有360多种。由于音乐剧和戏曲都是集剧情、音乐、演唱、舞蹈等多元素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表演艺术形式,这些相似性使得很多音乐剧人和戏曲艺术表演家试图通过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展现两者的互通并更好地拓展中国原创音乐剧的空间。期间,出现了很多具有探索意义的戏曲音乐剧——如黄梅戏音乐剧《秋千架》、《贵妇还乡》;昆曲音乐剧《牡丹亭》、《1699桃花扇》; 京剧音乐剧 《新白蛇传》、《美哉西湖》;越剧音乐剧《女人街》、《梁祝》;豫剧音乐剧《人民的焦裕禄》、《大别山的女儿》;评剧音乐剧《祥林嫂》、《新凤霞》等等,中国的五大剧种几乎都尝试了一遍。而其中黄梅戏因为其独特的生活气息和介于戏曲和歌曲之间的风味在艺术气质上和音乐剧最容易碰撞出火花。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剧种,现主要流传于安徽省安庆市及其周边地区。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如 《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随着黄梅戏的普及,黄梅戏舞台剧和黄梅调影视剧在一段时间里也是风生水起,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黄梅戏这种传统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发展举步维艰,演出时所面对的观众群基本上是中老年人,鲜见青少年观众,绝大多数县级的剧团在演出市场上不是很景气。1999年,由余秋雨、马兰夫妇主创并主演的“黄梅音乐剧”《秋千架》“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拉开了黄梅戏和音乐剧“嫁接”的帷幕。这是一次对于黄梅戏音乐表演形式的探讨和革新。但是,在安徽合肥首演时,观众和艺术界对于该剧褒贬不一,而后又在北京演出时,《秋千架》则被冠以“黄梅音乐喜剧”的称号。就这样黄梅戏与音乐剧的尝试似乎也就画上了一个句号。凑巧的是,2008年,又是马兰夫妇主创主演了原创音乐剧《长河》,虽然不是黄梅戏音乐剧,但是女扮男装的剧情,戏曲中常用的鼓、钹、锣的加入,人物的扮相,人物的舞台动作却是让人联想到黄梅戏,连余秋雨本人也承认“虽然这是一部原创音乐剧,但是不能抹煞他的黄梅味”,大有一副“润物细无声”的感觉。2012年,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琼女士带来了根据西方同名话剧改编而成的黄梅戏音乐剧《贵妇还乡》。历时十余年,黄梅戏似乎是头一次名正言顺地挂在了音乐剧的头衔上。这场音乐会由吴琼女士自己投资,在北京保利剧院共演出两场,座无虚席的演出场面和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们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热爱和对黄梅戏音乐剧这种新称谓的好奇。主演吴琼女士在谢幕时,问道:“我的黄梅音乐剧是不是比孟京辉的话剧还要狠一点?”……这句话不是对黄梅音乐剧《贵妇还乡》的总结,却是对整个黄梅戏艺术表演形式推广和革新的一种自信。下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部黄梅音乐剧的成功秘诀。
《贵妇还乡》改编于瑞士著名剧作家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这部作品创作于1956年,可以说是迪伦马特最有光彩的剧作之一,曾以电影、歌剧、话剧等多元艺术形式活跃在世界舞台上。这部戏剧作品早就和中国有着渊源——198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汇以庞大的明星阵容首次将该剧定名为《贵妇还乡》并搬上了中国话剧舞台。故事讲述了女富翁克莱尔衣锦还乡,将为陷入经济危机的居伦市捐十亿的巨款,条件是处死年轻时曾经背叛抛弃她的情人伊尔。开始居伦市的居民无动于衷,但是渐渐地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最终伊尔在全市市民的集体倒伐中死去的荒诞故事。黄梅音乐剧《贵妇还乡》仍然保留了话剧的改变名称,在人物角色的安排上、人物角色的名称上以及整个剧情框架上基本保留了原著的整个面貌。吴琼女士挑选这部作品作为承接中西艺术混搭的平台,不得不说是具有独到眼光的。虽然黄梅戏贵为我国的五大剧种之一,但是和其它戏曲艺术相比,黄梅戏属于小剧种,它的表演艺术形式更加活泼,表演风格更加自然流畅,所以即使在娱乐场所飙歌,一些经典的黄梅戏唱段像《夫妻双双把家还》、《谁料皇榜中状元》、《打猪草》、《夫妻观灯》也会被列入其中,黄梅戏不会有拒人千里之外的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正因如此,其发展的空间也就相对宽松。纵观吴琼老师的从艺经历——从主演黄梅戏《女驸马》一炮走红,到转战流行乐坛改唱黄梅歌,到自导自演黄梅音乐电视……直到拍摄黄梅音乐剧。不难发现,她也是看中黄梅戏的这个与众不同的特点而一直都在对黄梅戏做着各种尝试,而且都是本土化的革新,题材基本源于古典的黄梅戏曲、一些关于历史和民族的故事等等。而在题材的选择上,这部黄梅音乐剧可谓是“妙”。通常一提到经典的黄梅戏题材,我们一般会想到“公子、小姐、女扮男装、进京赶考、仙女等等这类常见词。吴琼女士,却并没有用传统的黄梅戏音乐题材来表现黄梅戏音乐剧,而是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搭配:黄梅戏加上外国的戏剧题材,和传统的套路相比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这部戏剧本身是一部荒诞剧,很多地方是用“喜”来反衬 “悲”,用欢快的黄梅戏曲调来驾驭整个剧本的“喜”感是很匹配并出彩的。这部戏剧的社会哲理性实在太强,爱情与战争(男女主人公之间)这两个永恒的主题,都被浓缩在这一部剧中,对于音乐剧这个商业化的娱乐性很强的艺术形式来说,这个选择更是难能可贵。从长远来看,这种黄梅戏加外国戏剧的模本很具有发展潜力,国际化的剧本加上民族化的黄梅更能打开国外音乐市场,没准老外在看《贵妇还乡》中克莱尔在回忆和伊尔小树林相恋的情景时最后所唱的曲调时,他们会惊叹地说“这不是中国的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吗?”
《贵妇还乡》音乐剧浓厚的“黄梅”色彩是整个音乐剧最大的亮点之一。虽然是中西艺术混搭在一起,但是总体给人的感觉确是融合的不错,既陌生又亲切。《开场曲》中架子鼓加上电声音乐,欢快的切分节奏,诙谐幽默、半音化的旋律走向,开始错把人带入了一个流行爵士歌曲的意境中来,可是当演员一开口唱到“居伦风水起,喜从天降啊,从天降啊”,而“CPI涨的再快咱也不打颤、GDP翻着跟头牛牛地往上冲,往上冲啊……”对于啊字的拖音以及句子的重复这种在黄梅戏唱词中常见的句法,观众便能感觉到黄梅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居伦市民在开场所唱的《金钱歌》中词尾所加的“咦儿哟、呀儿哟、哪儿哟”也是黄梅惯用的手法之一。而将黄梅与其它艺术形式整合,该剧中随处可见。例如市民们得知克莱尔要给大家五百万时,情绪激动,“早也盼,晚也盼,盼穿双眼……”将“早”字拖得很长,仔细辨别之下很有戏曲中京剧的味道。而在居伦市民对于一大笔钱的幻想中,“牛奶洗脸、拉斐解渴,买把钻石当球弹”,演员的动作都统一地改成了说唱rap形式,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不少80、90后的年轻人都会意地笑了起来,而当观众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西方名曲《欢乐颂》又粉墨登场了。当然,主创方并没有因为是黄梅音乐剧就将所有的唱曲都冠以黄梅的唱法。在最主要的《偷心贼》一幕中,为了配合剧情和产生温馨的舞台效果,吴琼采用的就是歌剧咏叹调的唱法,一改黄梅的温文尔雅,音色更加高亢浑厚,细腻处直达人心,而男主角黄新德的唱腔基本上保留了黄梅的原汁原味,两人的完美配合让人回味无穷。
这部黄梅戏音乐剧虽然主打着黄梅戏的招牌,却没有局限于黄梅戏的舞台制作。首先在舞美方面,这部音乐剧有着不俗的表现。音乐剧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艺术工程,各个方面都是要考虑完善的。从简单的挂幕布,到立体化实物化的背景,到高科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音乐剧的舞美在音乐剧中绝对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世界音乐剧市场对于音乐剧毫不吝啬,动辄千万手笔,崇尚大投资、高科技、大制作。音乐剧《蝶》光舞美的造价就有1500万,而音乐剧《雪狼湖》全部灯光音像舞台道具总重量150吨,须34个大型集装箱方可容纳,音乐剧《爱上邓丽君》为了营造现实与梦境的时空交替,用了近40个遥控装置来更换舞台场景……。相比之下,这部黄梅戏音乐剧的舞美可谓是反其道而行,风格上很贴近话剧,但是朴素之中却含着设计者缜密的心思。例如:坐在台下的观众会发现剧目开始时,居伦小镇象征房子和楼道的设计是倾斜的,没有很规则的感觉,舞台背景也总是很单一,主要就是银灰色和古铜色这两种冷色调,这样一则将居伦市的经济大萧条的生活状况展现出来,二则表明一个有悲剧性结局的故事即将上演。而在克莱尔演唱《偷心贼》的时候,幕后色彩打成了绿色,上面的小伞图案欢快而活泼,舞台色彩光亮起来,将女主人公沉浸在爱情中喜悦的心情衬托得淋漓尽致,人物头顶道具假扮小树林生动而富有创意,很方便剧情的转换。而当富豪克莱尔不借助任何假肢坐在轮椅上时,舞台灯光瞬间就暗了下去,一束白光打在轮椅上,让人既同情克莱尔,又对她处心积虑的狂热复仇之心感到不寒而栗。除了舞美之外,服装也很好地诠释了人物的内心和形象。这部黄梅音乐剧并没有穿着传统的戏服,在服装的选取上和原著的时代背景是基本符合的。例如,女富豪克莱尔一出场的服装,一身紧身黑色的长袍,给人一种居高在上不可侵犯的感觉,表明了内心的仇恨之心,长袍上半部分的金黄色点缀,表明了女主人公的家财万贯,而红色的袖边和黑袍下摆的红色可能是少女时代的唯一一点温存。在男女主人公林中相会的那一幕,克莱尔穿着了一条粉红色的大裙摆裙子边舞边唱,和之前阴沉的氛围相比,立即轻松了起来,表达了少女对于爱情的懵懂和向往。而最绝的就是克莱尔轮椅上的一幕中,衣服上原先的红色金色都不见了,只有黑色,配上面无表情的脸部,让人唏嘘,克莱尔一生悲惨的命运和伊尔必死的命运就此埋下伏笔。
这部黄梅戏音乐剧的名称、剧情、舞美、服装和主演的黄梅演唱功底都是很到位的,这是这部作品取得成功的前提。但是作为一个新生的艺术形式,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改进。例如,过于迎合青年观众的喜好,过多加入的现代词汇“毒胶囊、地沟油、四鹿奶粉……”在表现原著剧情方面显得很苍白;和主演相比群体演员演唱功底差强人意;剧情转换过快等等。无论怎样,我们看到了黄梅戏适应市场发展的希望,看到了本土化音乐剧发展的希望,黄梅剧音乐剧也是黄梅戏和本土音乐剧在寻求自身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很好的“交叉口”。这个“交叉口”难能可贵,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希望黄梅戏音乐剧在 “交叉口”上向四面八方展开道路,越走越宽。
[1]居其宏.朝阳艺术与朝阳产业——音乐剧在中国的命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傅显舟.音乐剧音乐创作与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3]刘凯华.从高校音乐剧专业发展现状探析中国音乐剧前景[J].人民音乐,2009,(8):76-77
[4]闵国鹏.中国音乐剧的现状与前景[J].理论界,2009,(2):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