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军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青州262500)
对于生活在信息技术时代里、身处终身学习社会中、工作在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来说,要不辱教书育人的使命,永葆职业青春,享受教育人生的尊严与快乐,唯有与时俱进,学为人先,走向终身学习,为使自己成为一个文化人而学习,为关爱自己的灵魂而学习,为不误人子弟而学习,努力让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做一名“学习型教师”。
著名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曾给“教师”下过一个别样的定义:“教师就是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读书人。”[1]爱好读书应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素养和习惯。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教师读书从工作上讲可以避免职业倦怠症,保持教育的活力,从个人角度讲可以保持心灵的润泽与高贵,从而催生智慧,开拓出自由而深刻的心灵,去敞开胸襟接纳学生的个性,更能发掘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行为与行为的切磋。教师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培育心灵的特殊职业。爱好读书的老师更具有人格魅力,这样的教师自身就心怀梦想,知识面宽广,所以他们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心灵的润泽和开拓,这样的老师总能产生出更宽广的胸怀,总能开拓出更深刻的心灵,这种影响是永久的。一个教师对于学生魅力的主要差别也许就在这里。
教师的阅读视野要尽可能宽阔一点。实践证明,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李镇西老师在谈及自己的语文教育经验时说:“我是教语文的,我就深感‘非功利阅读’为我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广度、厚度和深度。教语文不能就语文论语文,要站在教育的高度打量语文;搞教育不能就教育谈教育,要站在社会的高度审视教育。”
读书有三种情况,一是“读书以消磨时间”,所谓“休闲式读书”;二是“读书是认识事物”,所谓“学者式读书”;三是“读书以解决问题”,所谓“问题式读书”。老师的阅读,不能仅停留在浏览、消遣上,而应该带着问题读书,深读、读透,学会创造性阅读。教师读书应读出教育的思想,读出教育人生的感悟,读出教师的个性,读出一个大写的“人”。教师的阅读需要关照“教育”,关照“学生”,关照“教育现场”。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时间充实就要天天读书……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2]当有一天我们的见面语成了“最近你读了什么书”时,我们便已开始行走在通往好教师的路上,到时将处处是书香教师、书香校园。
“反思”一词最早源自佛学,是指人们对照佛祖的规则,对行为在内心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谴责、自我慰藉与自我律戒,以达到灵魂升华的境界。后来引申开去,泛指人们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总结、思考与内省的过程,即所谓“切记体察”。在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造就“反思型教师”成为人们的共识,反思能力与反思习惯已成为任何一个教师走向成功必备的精神品质与专业素养,一个具备可持续发展学力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勤于反思、善于反思的教师。
教师的反思,借用李海林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教师“专业性地自己看自己”,即用“理想的自我”来看待“经验的自我”。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把教学活动本身和教学行为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自己及教学进行主动检查、评价、反馈及调控、改进的能力。这种能力因人而异,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基础、个性心理以及追求教育真谛的信念和付诸行动的毅力密不可分。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首先需要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将反思纳入自己的日常教学程序,视为自己日常教学的一部分。
对行为的反思需要理论的支撑与指导,缺乏理论指导的反思是粗浅的。教师将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只有从理论高度进行剖析,然后再到实践中去探索,才能使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逐步得以提高。通过阅读教育理论著作、教育报刊杂志以及其他教育文献,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新的信息,倾听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解释与见解,找到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教学理论之间的距离,逐步形成新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和教学观、学生观。
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应善于经常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体验和观念,尤其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关键事件”,通过对自己亲力亲为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行为表现来回顾、评判和诊断,从而优化和改善过去教育教学中的某些不良行为、方法和策略,加深对教育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与理解。通过不断地自我调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从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中反思是教师反思最为主要的途径,它往往能帮助教师捕捉到自己发展的新时机。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智慧助长”原理。教育事业要依靠全体教师向同一目标共同努力,而不是单个人的行为。教师同事之间的交往是教师个人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学生过程中教师之间必须交流沟通的。在业务问题上同事是知音,具有专业上的真正话语权。特别是教授同一学科的同事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对自己成长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同事是使自己业务提升的最好的催化剂。如今的教学反思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更注重老师对现象的多元化分析,而只有当教师得到同事们的帮助,在与同事的对话中进行反思,反思才会更有成效。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教影响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会影响教师的教,这就是“教学相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表现可以使教师做出更正确的决策,指导教师怎样去教、教些什么,进而摒弃自己的许多“霸权假定”,更切实地去改进教学。杨海松认为:“要学会‘从下看上’,即从‘学’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的发展能力和素质,以此为出发点来反思‘教’的行为、‘教’的目的和‘教’的思想。”
此外,作为教师,应换位思考,经常回顾我们自己作为学生(包括职后接受短期进修培训、参加业务学习与学术会议时的学生角色)时的一些让自己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事件、感受、体验、想法,让自己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审视先前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和实际效果,从而理解学生。
教师专业发展应置于学校的文化背景中,强调教师学习与发展中的互助、共享并共同成长,依赖群体合作,在教师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作为一个共同体,教师之间存在着差异。每一位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差异本身就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之间通过互动研讨、交流分享,相互启发,尤其是在思维、认知、智慧、情感上的相互碰撞,能使自己习得更多更好的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与智慧,进而产生“1 +1 >2”的效果。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学习型社会,教师不能再做“单干户”,而要与其他老师结成“互助组”。教师的自我提高与专业发展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要善于从集体思想的源泉中吸取营养,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最终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共同提高。
教师间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所谓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教师基于团体的共同目标及对所属团体的归属感而建立起来的学习团体。在此团体中,教师打破孤立自闭倾向,平等对话和讨论,分享专业意见以及各种学习资源,以探究的精神来共同完成一个使命,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良好的老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共享和协作的组织,他们有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学习与交流,相互信任,共享资源及优秀的教学经验,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在个人进步的同时有效促进团体的发展。在学校,一个学科组、一个年级组、一个课题组,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跳出学校,因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关注的问题、共同研究的主题、共同追求的理想与目标等而走到一起的人员,也可能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师可以在实际工作中结成学习共同体,也可以在网络中结成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形成的首要条件就是教师间的合作学习。教师合作学习中的共同目标,把有着不同发展要求却又有着共同发展愿景的教师凝聚在一起,是他们真诚合作,互相帮助,合理分工,共同进步,把一个个教师联系成为一个利益相同的学习共同体,把所有负有共同使命的人聚合起来,使他们在共同学习中一起向着共同愿景而努力进取,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共同成长。
“学习速度<变化速度=死亡”,这是当今世界普遍适用的一条基本定律。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应该做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让我们做一名学习型教师,让学习成为一种从容的态度,一种生存的习惯,一种激情的行动。
[1]商友敬.过去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杨海松.从“学”反思“教”——谈教师观念更新的几个方面[N].中国教育报,2002-09-25(8).
[4]秦天文.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J].新课程(下),2012,(7):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