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小雨
(河南省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河南 郑州 450002)
“大众”与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逻辑与发展路径
涂小雨
(河南省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 河南 郑州 450002)
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要靠党对群众的灌输,还要靠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以及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应用、实践,充分发挥他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体性,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自我教育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有一个正确处理好先进性与广泛性关系的问题,必须分层进行,充分发挥不同群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当前,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党的理论工作者、人民群众、青年这四个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民群众;群众路线
社会主义是人民的事业,“是人民群众自觉参加的和实现自己利益的事业。人民是我国社会的主人,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人”[1]356。马克思主义的最大优势是群众基础,实践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不能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只有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才能发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
先进的思想,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发挥出巨大的力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9。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核心即是人本身——关于人、关于人的解放的一系列光辉论断,人本身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中心。马克思主义是否有力量,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是不是还管用,马克思主义在国际风云变幻时代背景下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时期是不是还能够吸引人心、凝聚力量,关键看其是不是能被人民群众所掌握,能不能通过人民群众这个载体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这是因为,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力量和深厚基础,人民群众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就开始了大众化的光辉历程,中国的面貌也就焕然一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以展开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的展开,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键推动力量。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逐渐进入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得以在现实的基础上展开,马克思大众化得以逐步实现。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到了今天,全党已经空前一致地认识了毛泽东同志的路线的正确性,空前自觉地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更普遍地更深入地掌握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结果,必将给党和中国革命带来伟大的进步和不可战胜的力量”[3]998。在这里,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掌握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的论断,正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主体,即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但是,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从人民群众中涌现出的先进分子,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全体共产党员要通过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的党的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与深入掌握,通过行为示范和实践引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导最广大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作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进一步突出了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武装”和“教育”的过程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当前中国实际结合、与党情、民情结合的过程,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过程。在当前,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即十六大以来形成的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这是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的庄严责任和历史使命,要使之入脑入心,并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使党的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相契合、党的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希望和要求相一致,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结合。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这就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方法、手段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归根结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使“大众”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不再是人民群众觉得艰涩难懂,而是人民群众可以感知到的、可以领会到的并且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有力武器。党的十八大报告再一次向全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要求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持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法宝。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正是由于我们党牢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与最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江泽民在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群众路线“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正是一切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集中群众的智慧,把群众的力量组织起来,才战胜种种困难,创造出种种奇迹”[1]344。实现马克思主义与群众相结合,使群众理解、支持、相信马克思主义,愿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更加注重群众路线,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这个过程中,要意识到我们党一刻也不能离开群众,中国共产党全部战斗力的源泉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
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执政方略是否能得到群众认同和信服,关键在于党是否能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地对待群众,正确地贯彻群众路线。毛泽东1934年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需要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有了人民的支持,才有可能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对群众路线的重视是夺取政权、实现革命胜利的迫切要求,党一直把群众路线提高到革命胜利的生命线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群众。因此我们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优势是人民群众的支持。
而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全面执政之后,能否一如既往地贯彻群众路线,把对待群众的问题始终置于一切问题之首,是我们党必须认真面对的最大的政治问题,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的关键所在。江泽民同志在1993年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提出坚持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党的一个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回顾建党七十多年的历史,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忽视调查研究,就会导致主观与客观相脱离,造成工作中的失误,使党和人民的事业遭受损失甚至挫折。因此,加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党和人民的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1]306。因此,对党的领导干部来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坚持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人民生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全党的一切智慧来自人民,人民才是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不竭源泉和动力。把党的声音和群众的声音汇合起来,把群众的呼声作为最大最根本的政治问题来看待,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马克思主义绝不是远离群众的教条,更不是高深莫测的玄学,而是来源于群众,来源于火热的群众生活实际。让马克思主义回到群众中去,获得新的精神资源,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在更广泛更深刻基础上的持续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刻也不能忘记的重大政治问题。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运动到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发展历程清晰地表明,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坚实的群众性基础,它的根本宗旨是实现全人类的根本解放,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人的解放、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光辉论断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前途命运,人类最光辉最壮丽的共产主义理想的伟大感召,最根本的一点是为了群众、依靠群众。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除了全人类解放的最高利益,共产党人没有自己任何特殊的私有利益。是否坚定不移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检验真假共产党人的试金石。
中国共产党人取得政权之后,能否坚持群众观点,能否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时,代表执政不久的中国共产党郑重宣布:“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5]党是人民的工具而不是相反,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党对于人民的作用就在于,党可以指引人民实现解放,党的全部工作就体现在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那种以为在执政时期就可以当官做老爷的思想,那种以为可以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观点,那种处处以主人自居,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的想法,都是极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要摔跟头的。前车之鉴不可忘。前苏联之所以亡党亡国,被人民所抛弃,就是因为长期执政的苏联共产党背离了自己的立党宗旨,丧失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脱离了最广大人民群众。
江泽民在1994年深刻指出,要以人民群众为本。“各级领导同志要善于分析和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相应的工作做在前面,做细做实,使群众感到入情入理,感到党和政府是真心诚意维护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疾苦的。这样,群众也就会真心诚意拥护我们,积极帮助和配合我们处理好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各级干部一定要牢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力量和优势所在,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取胜之道。”[1]363-364江泽民提出的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观点值得我们永远记取,也是我们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经验、基本纲领深入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阶段,面对着社会转型的各种矛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执政环境的深刻变化。正如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我们党目前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四大考验,同时还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大危险[6]。脱离群众的危险已经成为当前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敏锐地捕捉脱离群众的信号,时时自省警醒,才能更好地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要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7]。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将对这项活动进行部署,各级党委要切实抓好落实,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保证活动取得实效。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代一代共产党人的持续努力,需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真诚拥护、真心信服。相信群众是依靠群众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以为群众的力量可以忽视,以为群众的声音微不足道,以为群众的智慧无足轻重,就必然会脱离群众,丧失我们党得以生存、发展、壮大的根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相信群众的呼声,相信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并依靠群众自身的伟大力量,就必然会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境界、新天地。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正确路径。马克思主义产生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理论形态,作为指引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群众获得解放的光辉学说,它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种在书斋中产生的固步自封的学说,更不仅仅是个别革命导师闭门造车的产物。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从一国社会主义实践到多国社会主义发展,从苏东剧变导致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勃勃的发展,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生命力和时代适应性,这种生命力和适应性就因为它从群众中来,即从群众的实践中产生,又到群众中去,即用之于指导群众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时刻关注并指导群众的实践,从群众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养分和智慧,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而不断实现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已经高高举起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五面伟大旗帜,这五面旗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也是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来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人历尽艰辛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群众中来,然后又深入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的正确路径,集中了全体人民的智慧而形成的重大成果。道路、制度、理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统一于最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奋力拼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伟大实践。我们党正是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正确路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持续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感召力不断提高,使马克思主义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激荡中牢牢把握了社会舆论的主导权,牢牢占据了社会思潮的主流地位,在价值观领域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今天,我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了更为清晰深刻的认识。而马克思主义如果脱离了群众将不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也是没有任何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终将被人民所抛弃。相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赋予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更强大的生命力,循着这条路径,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对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灌输。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曾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确信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8]但这又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要靠党对群众的灌输,还要靠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应用、实践,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体性地位,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自我教育活动。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解答的是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种复杂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指路明灯。而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检验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最有发言权。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人民群众通过亲身实践,已经可以客观地辨析、认识和评判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发展,对于中国人民的解放,对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起的巨大历史作用。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今天的良好发展态势,就没有改革开放新道路的开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那种认为人民群众只是历史的旁观者,只是在历史的前进中随波逐流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61。究竟谁是改变世界的决定力量?当然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不是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推进历史前进的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中,人民群众的方向就是历史前进的方向。因此,也可以这样讲,人民群众的方向,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未来方向。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正确认识和牢牢确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自身命运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毛主席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曾经说过一段很重要的话:“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3]790鲁迅在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 《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对把艺术置于民众之上的错误观点作了有力的批驳。他指出:“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够鉴赏”,“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鲁迅认为“现今的急务”,是“应该多有为大众设想的作家,竭力来作浅显易解的作品,使大家能懂,爱看,以挤掉一些陈腐的劳什子”。但是他又指出,限于客观条件,当时还只是“使大众能鉴赏文艺的时代的准备”,要彻底实现大众化,“必须政治之力的帮助,一条腿是走不成路的”[9]。由此可以看出,在文艺领域,实现大众的普及是可能的,但同时也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可能性,才使文艺的大众化成为鼓舞人心的旗帜,使左翼文学的影响日益深入人心,为针砭时弊、唤起民族觉醒、汇聚民众力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来自西方的政治思潮,要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和倡导的意识形态,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和拥戴,结出硕果,同样也需要有一个艰难的大众化过程,也需要顾及中国特殊的国情、民情和历史传统。如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不仅仅是一个可能性的问题,更是一个必要性和现实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大地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最根本的是适应和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中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使广大人民群众无不衷心赞同,真心实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教育了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意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实现紧密结合的必要性和现实性,这一点不容有丝毫的动摇和歪曲。
让群众主动去宣传马克思主义,让群众主动去倡导马克思主义,使群众性自我教育活动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良好形式。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大众化作过深刻的阐释,提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要通过普及与提高来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他指出,“有些同志,在过去,是相当地或是严重地轻视了和忽视了普及,他们不适当地太强调了提高。提高是应该强调的,但是片面地孤立地强调提高,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那就错了”[3]859。毛泽东的这一重要思想对于通过群众性自我教育活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正确处理好群众性自我教育活动中的普及和提高的作用。普及和提高只是相对的关系,普及是为了提高,而提高是为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的普及。马克思主义要通过普及与提高实现与人民群众的结合,这种结合涉及群众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普及作为首要目标,在普及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到群众中去,让群众感受到、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价值,通过群众性的自我教育活动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服务人民、宣传人民、组织人民、教育人民、提高人民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本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也不是完全靠理论说教才可以进入人民群众。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人民群众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多可以选择的载体、手段和方法,有了更多的途径去感知、理解马克思主义,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通过发生在身边的点点滴滴、通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自身命运变迁等来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个过程就是群众性的自我教育活动。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中,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认识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理论本身的复杂性与系统性,由于不同社会群体认识水平与社会实践水平的差异,同时由于理论传播固有的内在规律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一个正确处理好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关系问题,必须分层进行,充分发挥不同群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当前,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党的理论工作者、人民群众、青年这四个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党员干部这个群体来说,掌握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基本的政治纪律与使命所在,特别是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更要在这个方面做表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使全党同志尤其是党的高中级干部能够认真学习、深入研究、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0]526。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怎么样,直接决定着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人时刻不忘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教育与研究,时刻不忘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牢固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毛泽东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特别强调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并确定了在职干部的教育方针。他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10]533他要求“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特殊地说,干部应该着重地研究这些,中央委员和高级干部尤其应当加紧研究”[8]532-533。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全党提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总要求,在这个要求中,毛泽东提出了“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和“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两类人,第一类党员在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时,还要担负教育“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的任务。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层次和水平的不同,把党员作这样的分类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还通过了一个专门有关学习的决议,指出:“为了保证共产党员能在抗战建国大业中起其应有的作用,为了使共产党扩大发展成为能担当抗战建国大业中一部分光荣任务的巨大力量,必须大批培养和提拔有胆有识能作能为的党员干部和非党员干部,并且最适当地使用教育和爱护这些干部。必须加紧认真地提高全党理论水平,自上而下地一致地努力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学会灵活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国际经验应用到中国每个实际斗争中来。研究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研究中国历史,提高工农干部和一般党员的文化水平。”[11]在这个决议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普及、掌握和提高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更加强调了干部的作用,强调学习要结合实际斗争,提高理论水平,提高工农干部和一般党员的文化水平。在这个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更加强调了党员干部和非党员干部的重要作用,明确了非党员干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定位和作用,毕竟作为党的宝贵财富,非党员干部也是党的干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的结构、数量、规模和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党情随时代条件发生什么变化,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是我们的党魂。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自觉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实践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级干部特别是省部级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首先要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时隔一年,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又再次郑重强调:“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高级干部要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有些同志还没有重视起来。”[1]458不可否认,由于我们党面临着改革开放、长期执政、市场经济和国际环境的严峻考验,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更有甚者,部分领导干部中出现了信仰动摇、理想淡化、思想堕落等恶劣现象,值得我们高度警醒。作为领导干部,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学习马克思主义,会给我们党的事业带来极大的危害,此风不刹,后患无穷。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引导,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宗旨教育,强化执政理念教育,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始终坚定信念,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率先垂范,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事业中起到模范引领作用。
党的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起着其他群体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党的理论工作者对于理论的掌握与理解更为深刻、透彻、专业、系统,并能传授给群众。广义的党的理论工作者包括所有与党的基本理论传播、传授相关的理论工作者,包括各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导者等,甚至包括各种与党的基本理论相关的其他知识分子、党政领导干部等。而狭义的党的理论工作者主要是指负有干部教育职能的教育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中属于党的基本理论范畴的知识分子。
党的理论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桥梁,即连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人民群众的桥梁。马克思主义通过党的理论工作者的传授、讲解、分析、深化到达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以更简便通俗的方式获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使马克思主义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人民群众的知识结构、渗透到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毛泽东在1942年的《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曾经指出,“我们党校的同志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当成死的教条。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3]815。这里精通的要求,首先是对党的理论工作者的要求,因为只有这个群体才具有精通的知识基础和现实条件,他们应该做马克思主义的专门家。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也深刻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12]所谓“搞专业的人”指的就是党的理论工作者,即马克思主义的专门家。长篇的东西需要这部分人来掌握,而群众需要通过党的理论工作者的精深的理论造诣和广博的理论积淀来理解、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党的理论工作者除了要连接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还要结合人民群众生动的社会实践,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提出新的观点、创见和思想,为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重要参考。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理论工作者也是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党的理论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当好党的参谋和助手,当好人民群众的理论向导和亲密朋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潮流中实现自身价值,不负时代重托与人民期待。
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可以作为检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的基本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被人民所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被人民群众所认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经验不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就无法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巨大力量。马克思主义来源于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也植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任何忽视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的背离。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力量,同时也是自身命运的创造者。如果没有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让人民群众参与到马克思主义中来,让马克思主义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与创新中去,如此循环往复,就必将结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累累硕果。任何一名党员,任何党的领导干部、党的理论工作者,都不要自命为马克思主义的先知先觉者,而视人民群众为后知后觉者甚至不知不觉者,自命为人民群众的老师。须知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老师,党不过是实现人民群众解放自己的工具。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带领群众去认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如果人民群众觉得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过于艰涩难懂,觉得马克思主义的大道理不能让人信服,那就说明我们宣传的手段、理论普及形式以及理论教育的理念不到位、不得力。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去教育、引导群众走近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而人民群众的社会生产实践正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好的老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坦途。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空间和认知手段都有了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有了更加有效的载体。在网络时代,信息的获取是自由的、无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应用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不要总是以为人民群众是需要“引导”、需要“教育”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很多时候是人民群众在引领我们前进,时代的潮流与历史的前进总是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统一。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从来没有什么神仙皇帝,要坚持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要相信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发展、壮大的决定力量。让马克思主义深入群众,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将使马克思主义迸发出更加迷人的理论光彩。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青年时期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在青年时期,一个人理解、接受、认同、信奉什么样的理论,直接决定其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方向。青年人富有朝气和活力,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思维敏锐,敢于探索,开拓意识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广大青年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事业,也不仅仅是某一代人的事业,它需要一代接续一代的努力奋斗。让马克思主义走到青年中去,让马克思主义掌握青年人的思想,将给马克思主义注入新鲜的血液,社会主义事业将获得巨大的推动力。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为鼓舞国人士气,振奋民族精神,写了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一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至今读来依然振奋人心,使人感慨万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事业如果没有青年人的积极参与,其成效必将大打折扣。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青年对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的高度重要性,提出我们党的队伍里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90年风雨而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一个重要保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党对青年寄予厚望,人民对青年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报告再一次强调了青年的重要作用,这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还是第一次。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的成长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要根据青年的特点,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引导、培养,使青年一代成为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祖国、忠诚于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开拓者,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推动者、创新者。
[1]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
[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218.
[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02).
[7]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1-11-19(1).
[8]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
[9]鲁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772-773.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在职干部教育部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A8
A
1007-8444(2013)05-0568-08
2013-06-11
涂小雨(1976-),法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执政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