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性原则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013-04-12 14:10张文富屈彩霞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张文富, 屈彩霞

(1.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550001;2.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社会科学部,天津300384)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属性和特征,而坚持整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和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研究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情况,我们发现实效性总体上不强是一个急需破解的突出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导致该问题成为顽疾的关键原因是,目前,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阐发的整体性原则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去,全社会还未形成共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本文拟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整体性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原则

简而言之,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理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之和”。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1]从这一原理出发我们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在一定条件下如将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加以优化组合,其整体效应会大大增加,即可能会出现1+1>2这样的现象。

整体性原理为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野和理论基础。从该原理出发来考察当下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些长期困扰人们的问题将迎刃而解。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整体性原则和方法遭到严重忽视的问题,这是导致它未能获得较强实效性的症结之所在。该原则和方法是指:第一,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把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本身看做一个系统、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应保持协调一致,而且也要求使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它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保持协调一致。第二,以战略的眼光、从全局层面总体性地观察和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起来难度加大,开展起来之后效果难如人意。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有关部门重视不够、资金和人才缺位等,而在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各种因素如环境、管理、教育者、教育载体、教育内容等没有很好地整合在一起发挥协同作用,它们之间往往是各搞各的,其最终效果当然不会好。按照整体论原理,整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被组合成有机的统一体、相互之间能够产生正相关的协同作用时,才能出现“整体大于其各个组成部分之和”的效果。而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及学生工作部门的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没有配合,甚至在关键问题上互相冲突的做法显然违背了整体性原理,以至于造成事倍功半的结局。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机制中贯彻整体性原则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从理论的高度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增强实践的自觉性。

二、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着丰富的整体性思想,以此为视角来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给我们以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这个思想是指,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不断地运动着和发展着的,不存在完全孤立、静止的事物。所以,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就应该从联系的,发展的视角出发,而不是从孤立、僵化的观念出发。恩格斯曾经讲过:“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2]492。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得是否有效果是由多种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素所决定的,而非某个孤立的因素使然。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首先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系统内部、该系统与其它社会系统和谐一致,避免相互抵触情况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功能的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对其工作系统内容,还是与外部的联系,必须进行整体性的统一协调,才能使其处于一种良性运行状态,保证目标的实现。”[3]207这个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根据辩证法的联系观和系统论中的整体性原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思路。

二是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需要理论。马克思在《论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里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4]55。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是教育者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按照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要求传输到受教育者那里并内化为其思想意识和品德,然后再转化为合乎一定要求的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人,改善这个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者必须将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清楚,对大学生们的性格、心理、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爱好、家庭背景等情况做到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是保证我们在工作中既心中有数又有的放矢的前提条件。以上这些因素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生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本质理论告诉我们,受教育者的人格、道德的形成离不开其周围人的影响,其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处的社会体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所以,构建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非如此则受教育者的良好人格无法形成。人只有得到全面自由发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健全的人。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其各种各样合理需要的满足。因此,教育者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们各方面的需要的满足,既要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即基本生存需要,也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如求知、娱乐、交友、获得认同等。只有大学生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才可能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去,整个教育过程才能顺利地完成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目前,一些高校中普遍蔓延的就业恐慌就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这是因为,社会未能满足大学生们追求建功立业、获得安全和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等实际需要,在这些需要得到满足之前,青年学生就很难静下心来接受非功利化、非物质化的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法律教育。

其三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32恩格斯则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6]732这些话提醒我们:由于现实经济和政治结构与人的思想意识是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所以任何教育工作者包括德育工作者都应该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现实。正如学者黄柟森所言:“文化只有与经济和政治相适应,才能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7]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文化上层建筑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状况,而前者能否为后者提供有效的维护和保障功能则决定于它是否适应后者的发展需要和能否反映后者的发展变化情况。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力避回避现实、躲开矛盾、自说自话、孤芳自赏等不良倾向,要时时考虑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并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工作部署。

第四是历史合力理论。恩格斯最早指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历史结局都是各种各样的历史合力造成的结果。他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6]697效果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一个社会各种各样积极力量共同施加作用于整个教育过程而出现的结果。事实上,社会各阶层、从政府到民间、从校外到校内,他们每个方面、每个人都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一部分。所以,全社会形成共同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和共识是很必要的,没有这种氛围和共识,仅仅依靠高校单一一个部门来搞德育,教育合力就无法形成。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近些年出现的问题,中共中央在2004年的16号文件里就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8]。这些阐述非常清楚明白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阐发的整体性思想和原则,给广大思想政治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个关键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导原则,只有在充分理解该原则并应用这一原则到实践中去,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勃勃生机,并证明此理论的科学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落实整体性原则,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搞好这一实践,必须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上着力:

其一,全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只有全面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实现功能互补,优化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时事政策教育、法律和纪律教育、科学历史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如果忽略了这几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就容易产生片面性,不利于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几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教育是根本,政治教育是主导,道德教育是基础,历史教育是保障、法纪教育是补充,心理教育是延伸。目前,历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地方是薄弱环节,已经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和许多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说明了这两方面的教育亟需加强,不如此,我们就难以在其它领域成功地开展工作。

其二,全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里的全员不仅是指单个部门、机关、院系这样一些小社会的所有成员,也是指整个国家的所有社会成员。上文已经提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增强其实效性,所以能否取得这项工作的成功有赖于全社会形成一个教育联动机制,有赖于每个单位以外的社会教育部门的配合。全社会应该树立这样的理念: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所有社会成员,而不应该只是特定的人群如大学生、干部等。这是因为,每个受教育者都不是孤立的离群索居的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与周围其他社会成员构成这样那样的社会关系。他们相互之间不断地发生着影响和被影响、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针对高校这一特殊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把教育对象扩大到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不能留下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死角。否则,大学生们在课堂里所受到的正面教育效果就有可能顷刻之间被负面的社会影响所抵消。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大量游离于体制之外的人员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有困难的,但是并非没有一点办法,我们应该克服困难,采取各种措施使所有社会成员能够接受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三,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诸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在某种机理的作用下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它包括运行主体、教育目的、运行动力、运行环境、运行控制、运行方式、运行程序和运行的保障等。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每一部分都可以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协调性原则。它要求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保持和谐顺畅、实现双向互动。一方面前,者应该避免表现出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势;另一方面,后者则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觉进行自我教育。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连贯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过程中,须防止教育活动非正常中断这种情况的出现,好的教育信息须要反复刺激受教育者头脑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意识。第三,多个教育者主体施教应保持一致性。每个承担某种教育职责的人必须在工作中通力配合,不能各自为政、另搞一套。否则会让受教育者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于抵消其获得的正面教育效果。如果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针对某些理论问题(如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过时”这样的话题)各执一词、相互矛盾,就难以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和品德。

其四,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环境是人造成的,它反过来又影响着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人的整个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有着突出的作用。基于社会大环境和单位小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重要性,除了党和政府层面要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努力搞好经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为整个社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之外。在高校层面,有关部门还须发动各个院系、各个职能部门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小环境。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应该首先将本单位的作风建设搞好,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环境。应该承认,由于大学校园社会关系的相对简单和自身特殊的学习型社区这一属性,它比社会上其它地方,如厂矿企业、医院、政府机关等,更容易构建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这一有利条件,以增强工作的信心。大力发展校园文化,用整洁卫生、绿树成荫的校园面貌和富含教育意义的横幅、墙报、雕塑、画廊、展板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营造良好校园环境,让广大师生员工切身体会到积极价值观的魅力和高校人文精神的感召力,这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其五,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它是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种类是很多的,除了传统的形式,如报告会和演讲会、文艺活动、政工管理、志愿者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外,电影、广播、报刊杂志、校园网等大众传媒载体由于渗透力比较强而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要信息载体。每一种载体都是各种思想必然要争夺的阵地,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就会去占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和工作者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而应该在分析这些载体各自的特点和优劣势的基础上,综合利用这些不同的载体,发挥每一个载体的最大效用,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这些领域,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原则。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和信息沟通工具,青年人对它的依赖程度随着社会发展模式的转轨而不断强化,我们必须切实关注互联网这一新兴教育载体,特别是电脑网络和手机网络。某种意义上,能否在新兴媒体如互联网上让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成败。电脑网络上的新闻栏目、BBS、论坛、博客、微博以及手机网络上的短信息、手机报等都既是舆论阵地,也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些新媒体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和严格的管理,轻视和放任自流以至于随意让出这些地盘的做法是非常有害的。

总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出路是将整体性原则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原则当然是全社会的事情,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统筹规划和真抓实干。毛泽东当年提出,各地党委的第一书记应该亲自出马来抓思想问题,只有重视了和研究了这个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些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只有主要领导重视了的问题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得到通盘考虑、统一安排。这须要从中央到地方的各有关部门从战略的、全局的、长远的角度,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指示的方法讨论和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

[1]魏宏森,曾国屏.试论系统的整体性原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黄柟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EB/OL].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www.pep.com.cn/peixun/xkpx/sxzz/1x-1/jcjs-1/201009/t20100929-921426.htm.

[8]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