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的中小学校管理变革

2013-04-12 14:10吴秋芬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制度学校文化

吴秋芬

(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230061)

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发展(包括文化发展)则相对滞后。2010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促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内涵

学校文化的上位概念是文化,按照下定义的属加种差原理,探讨学校文化,首先必须了解“文化”的涵义。

什么是文化?“这是一个十分时髦的词,它在不断地产生新词,产生奇特意群和乍一看令人难以理解的词组”[1]1。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已有几千种,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说法,同时也会随着人类自身对文化认识和应用的深入,又会出现新的文化内涵。但至今为止这些界说并未达成共识,反而使得文化涵义的分歧愈益明彰,几乎成了钱锺书先生所说的“不说我还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的那类概念。

“人类学之父”——英国的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中提出的“文化”定义得到广泛认同。他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的整体。”泰勒的定义是经典性的,影响了当时和后来许多学者,尽管有人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对文化做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是大多数文化定义都没有超出泰勒把文化看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基本概念”。泰勒定义的贡献在于他消解了“文化”定义的精英性,强调了文化的“习得性”、“整体性”特质。之后,“文化”概念又获得了“价值性”、“生活方式”、“符号象征”、“文化战略”等若干特质。

基于对文化的理解,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顾明远先生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它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这个定义强调了学校文化的价值性和行为性,笔者赞同这一观点。

对于学校文化,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之进行了分类。依据学校的主体可以将学校文化分成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行政人员文化;根据学校文化是否能被人感知,将之分为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根据学校活动的空间,将之分为办公室文化、教室文化、实验室文化、运动场文化、餐厅文化、宿舍文化等;根据比较一般的文化分析方法将之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按照由内到外、由深层到表层的变化过程,将之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本文对学校文化的阐述采用的是最后一种分法。

二、学校文化管理

学校管理,正经历着从经验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模式向文化管理模式的转型。所谓经验管理模式是指凭借管理者的经验来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其历史比较悠久,是人们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比经验管理模式进步的是科学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与泰勒的传统管理理论有很大关系。泰勒主张通过科学研究提高劳动效率,自泰勒创立科学管理理论以来,其理论也被从企业移植到学校。学校科学管理是建立在数理逻辑分析基础上、注重量化和标准化、强调技术层面操作的一种管理形态,强调依赖定量分析,用数字来说明问题。但这种方法难以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理性因素进行分析,是一种比较适应于工厂的模式,结果导致了学校管理中的“物本主义”、“事本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而受到人们的批评。在对科学管理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学校文化管理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学校文化管理就是对学校成员的共同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管理,包括对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更高级的管理形态,它不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简单的否定和替代,而是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整合和超越。

尽管沃乐(Waller,w.)早在1932年在就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学校文化”的概念,并从文化学角度进行了分析,但是学校文化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却与组织文化有着不解之缘。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由此掀起了一股从文化角度思考经济组织活动的热潮。同为社会组织的学校从中受到启发,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推动着学校的发展?到底什么东西才是学校发展的“根”?罗森霍尔兹、富兰等在其关于学校改革的研究中发现,是作为规范的学校文化促进了学校的改进。富兰在对诸多失败的教育改革考察的基础上,认为这些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没有找准正确的事情——课程和教学的文化核心”。人们认识到,作为“人——人”系统的学校与“人——物”系统的企业有着本质的不同,学校不能将企业管理模式简单地移植到学校,学校管理者需要思考从另一个角度管理学校的问题,“学校文化管理”问题引起了重视,由此开始了“文化管理”的历程。

三、让学校管理焕发出文化的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物质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物质条件的改善并不代表教育中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我们认为,学校的发展需要更多探求其文化内涵,更多探求学校活动所承载的文化意蕴,而不仅仅侧重于学校物质建设等。

英国罗伯·高菲和盖瑞士琼斯对学校文化有一个非常形象地比喻:“建筑物建立起来之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横梁与钢筋,但是少了他们,建筑物将会倒塌。文化对于学校教育质量来说也是这样”。保持和激发学校活力要求现代学校管理必须关注学校文化问题。我们认为,文化立校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1.学校精神文化的培育

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其全部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学校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培育是学校文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说来包括学校价值观的确立、办学理念的形成和学校形象的塑造。

学校价值观的确立。有学者认为价值观建设是学校文化的核心。[2]18学校价值观是“有关学校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的一整套看法或观念”。学校文化,从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到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从教师文化到学生文化,包罗万象,纷繁复杂,但它有一个核心就是学校价值观。理解学校的价值观是理解学校文化的一把钥匙。学校文化管理,首要的就是价值观的反思和重构。

如果学校和领导者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学校的发展就会偏离航向。如果一位校长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仅仅把学校当成是为学生升学的组织,那么整个学校的工作,就必然仅仅围绕着升学或就业来组织:凡是对升学有利的事情就去做,凡是对升学不利的就不去做,才会连学生的座位都分成三六九等;这样的学校才将塑胶胶跑道用铁丝网拉上,轻易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新的;这样的校长就会放弃其根本的职责而成为“应试教育”的支柱力量。曾经听一位母亲说,她孩子就读的学校从高一就开始分科,并取消了所有高考不考的科目。如果一位教师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就会对学生说出“上了大学你们人生的好时光才真正开始,想干嘛就干嘛”的雷人话语。

办学理念的形成。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发展而精心培育并与学校个性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学校主导意识,是一所学校最根本、最高的思想。每个学校都有各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它通常借助于间接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并常常借助校歌、校训、校徽等形式加以形象地表达。例如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有“自强”的精神,而且要有“厚德”的品格,为清华培养出大批杰出英才奠定了理念基础。学校办学理念告诉教师为什么教育、如何从事教育?告诉学生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这些问题解决了,教师就不会出现屡禁不止的不道德行为,才不会出现教师对学生说:“我不能打你们,也不能骂你们,但我能鄙视你们”的违背师德的话语。当年,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倡导的“热爱国家、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的熏陶下,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豪言。

学校形象的塑造。学校形象是学校精神的外化、物化形式,包括校风和校貌。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学校形象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形象资源被忽视、被任意挪用的情况比比皆是。20世纪末,媒体曾报道说同济大学作过一次小型调查,仅在上海的杨浦区,以“同济”为名的公司、企业和社会组织就达200多家,所涉及的行业颇为齐全,既有建筑设计单位,也有百货公司、理发铺、饮食摊等。美国社会学家乌格朋(WFOgburn)提出“文化滞后”的概念来解释文化传播中不同类型的文化发生变革的难易程度。他认为,“技术的传播一般总先于价值观念、规范等的传播”[3]21,换言之,即技术层面的文化(如物质文化)要比其它层面的文化容易传播。学校改革中物质层面的文化最容易发生变革,而精神层面的变革最难,因为它涉及到整个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因此,学校精神文化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

2.学校制度文化的构建

所谓学校制度文化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制度的价值判断和对待制度的方式,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标识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名校无不得益于其独特的制度设计。例如,民国初年,南开学校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校规校纪,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具体,详细规定了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南开的学生大多家庭比较富裕,学生花费很大。为了使学生养成节俭的习惯,学校实行开支记账制度。该制度从新生一入学就实行,学校会计到每个宿舍教学生们记账的方法,并且以后每月都到各学生宿舍核对每人的账本。到学期末,学生把一个学期的花费结算好,填入一张表格,学校连同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单一起寄给学生家长。这种制度对从外地来津的少年学生学会自己管理生活起到很好的作用。英国伊顿公学的“大房子制度”规定学生一进校门,每50位同学就和一位德高望重被称为“宿舍长”的教师全家生活在一起,组成新的大家庭,共同学习和生活。这样,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十分密切,容易形成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彼此深厚的情谊。

一个学校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并不等同于形成了制度文化。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校制度很多,但工作中大家却各自依照自己的方式行动,这种现象表明该校的制度并没有成为一种文化。如为了应付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和教案检查,许多教师照别人的备课本填写听课笔记或者从教学参考书上抄教案。因此,当学校管理制度需要通过强制的方法执行时,这种制度仅仅只是一种“外在的文化”,只有当这种“外在文化”被学校成员内化和认同时才能成为一种“内在文化”,进而对学校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才能使学校成为制度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公担、共同进步的大家庭。但是目前的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也存在着诸多误区,如:将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等同于学校制度建设,导致制度文化功能的缺失;对学校制度文化价值取向的片面理解,导致制度文化价值的弥散;对学校制度文化的创新力不足,导致制度文化生命张力的消解等问题。[5]32有学者认为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始于制度的变革,形成于学校师生对学校制度的认同,体现于他们对学校制度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意义的建构。[5]19学校管理者如何着力于学校制度文化的构建而不仅仅满足于制定规章制度,这是一个比较迫切的问题。

3.学校行为文化的养成

学校行为文化就是指学校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校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是学校文化的外化形式,包括学校的管理行为、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等。在行为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活动是载体、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目标、学生主体参与是主要形式。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东先生创办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接连设计了《新青年主张》活动、《新校园概念》活动、《新一代美展》活动、《新青年运动家》、《1/2橙子风铃季》五个经常性活动和《孔子节》、《元宵情人节》、《亲恩节》三个年度节日,旨在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康、快乐和有品位的人。2010年元月,安徽省高中校长考察团参访忠信学校时,全校的老师们在凛冽的寒风中精神抖擞地挺立在道路两旁迎候、全校近五千名学生三分钟内齐集于操场上、发表演讲时全场鸦雀无声并声音洪亮地向来宾问好,这一切给考察团人员极大的震撼。当人们走进一所学校,师生的言行举止、精神状态就直接反映了该校的文化。学校行为文化需要在学校精神文化的引领和制度文化的规范下,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形成,是学校文化的最终体现。一所学校无论其理念多么先进,制度多么健全,如果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中不能体现这些,则一切都是枉然。

4.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学生师生教育教学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包括学校教育教学设备、建筑、文化设施等。走进一所学校,目力所及之处体现的都是文化。优美的物质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在重庆南开中学,端庄的“范孙楼”、肃穆的“芝琴馆”、雍容的“午晴堂”、幽雅的“忠恕图书馆”、广阔的体育场美丽的“莫愁湖”等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八个大字,从左到右足足排列了约100米,每天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一个文化味道很浓的学校环境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文化的存在,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也要防止庸俗化、短期化和浅薄化倾向,有些学校换一个校长换一个思路,换一班人马,换一种“面貌”,每个人都千方百计搞自己的“形象工程”,只求短期效益而失去了物质文化本身的题中应有之意。

“十年看制度,百年看文化”。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文化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学校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促进学校文化管理,让学校管理焕发出文化的活力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物有本末,事由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学校文化管理是一个值得教育者用心用力去做的事。

[1]维克多·埃尔著,康新文、晓文译:《文化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石中英.学校文化的建设:价值观建设[J].教育科学研究,2005,(8).

[3]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史根林.学校制度文化的现时缺失与建设取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7,(11).

[5]张军凤,张武升.基于师生本位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11(,5).

猜你喜欢
制度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谁远谁近?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