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3-04-12 13:47:55石银燕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石银燕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传媒系,湖南长沙 41010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应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高职学生心理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了解学生,把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把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有效地因材施教。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和引导及面临的困难和困惑,才能更好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关于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发明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说人的一生有五个层次的需求。一是生理需求。其主要内容包括食欲、睡眠、欲望等,这种需求的主要目的就是用以维持自身的基本生存,也就是本能层次的需求。二是安全的需求。这种需求的主要目的是用以保障自身生命和生活的安全。三是社会需求,也叫归属需求。这些需求的主要内容包括亲情、爱情、友情,其目的就是个人情感有所归依和存放。四是尊重需求,也叫尊严需求。这个需求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应该有的尊严和他人对自己应有的尊重,使自身的价值和地位都需要得到体现和认可。五是自我实现需求。这个需求在五个需求层次当中是属于最高的一个层次,因为它体现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价值和意义。其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个人为社会所提供的创造和贡献,而这种创造和贡献就是衡量自身价值的尺度和砝码。这五个需求呈金字塔式的发展,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才能激发高层次的需求。

作为一名好的辅导员,要想全面地了解学生,就需要把握他们是在哪个层次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出现了心理困扰。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是个体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也叫生理断乳期。人的一生有两个重要时期,一个是生理断乳期,大约是1岁,第二是心理断乳期,从12岁到18岁不等,也就是经常所说的判逆期。这两次断乳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的震撼是巨大的,这一时期形成的观念、态度和经验将对今后的人生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当前的社会充满竞争,大学生普遍面临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学业负担、择业就业等问题的困惑,据一次全国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有30%以上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其中一些人因悲观、失望、沮丧、烦恼、焦虑、紧张、抑郁、孤独、恐惧、敌对等各种负面心理情绪和行为紊乱而导致心理失调,有的甚至发生出走、自杀、凶杀等事故,因此,在大学阶段,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关系着每一位学子的成长。根据笔者多年开展学生工作的经验发现,90后的大学生,一般会有如下一些心理特征。

一是行为特点。6+1的家庭结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十学生),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遇事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而以独立自主自称。所以,90后的大学生非常有主见,但实际上又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表现出假性成熟的特点。

二是情绪特点。外显而张扬,情绪波动较大。物质生活丰富奢靡,精神生活却空虚迷茫。在他们张扬傲慢的背后,是孤寂与无奈和无法宣泄的内心压抑之情。所以,郁闷、纠结成了时尚词。

三是思维特点。受各种思潮的熏染,思维前卫、观念超前。海量的信息轰炸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成熟,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过早地懂得甚至运用成人的规则待人处事。受到负面效应冲击的他们,看似复杂圆滑,却又表达得直接暴露,他们其实是冲动又极端、单纯而脆弱的。

四是认知特点。90后在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美丑时常逆而行之,悖于常理,他们敢爱敢恨却无法真正判断是非对错。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更加趋于功利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这是90后这一代人自我矛盾的集中体现。其实他们的平均智商高,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快,富有创造力,具有创新精神。

作为一名高职大学生,同时他们还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表现:首先是学历低,有自卑感。高职大部分新生是因为高考时失利或较低的分数而失去了进入本科院校就读的机会,他们会在一段时间内产生失落感,羞愧感、内疚感和自卑感,表现出开学初期的情绪消沉,不愿与中学时代的老师、同学见面或通讯,不参加有中学同学参与的各种聚会等等。同时对所报学校、专业缺乏认同感、自豪感,学习兴趣匮乏,学习动力缺乏,认为是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迫上了高职院校。自卑导致冷漠,当他们在学习、生活、择业中遭受挫折并感到无能为力时,往往表现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其次是学习底子差,学习动力严重不足。高三学习太辛苦,加之本来就相对学习底子差,学习较吃力,进了大学终于没有没完没了考试和排名了,可以放松了,以至于整个学习风气不浓厚。学习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最后是就业压力大,形成心理危机。高职生的“弱势文凭”,市场的竞争激烈,导致高职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再加上90后的承挫能力不强,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这就极易形成心理危机。

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

国家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非常重视,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大学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从无到有,从选修到必修,到教育部统一规范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整个过程表明了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在大学生的自我倡议和发动下,每年的“5·25”已经成为全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日,意为“我爱我”,更多的高校把5月延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并开展一系的宣传教育活动。

作为辅导员,除了在教育中学习相关的心理学基本知识以外,还必须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以这两个内容为指南,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主题班会上以及学生的个别谈话教育中进行渗透式的教育和引导,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

(一)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在高级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行为协调适度,人际关系和谐的心理状态。1.智力正常。智力包括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及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包括在经验中学习或理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成功地对新情境做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正常的情绪首先应是合时宜的,如果莫名其妙地悲伤、高兴或者杞人忧天,为一些根本不值得伤感的事情而伤感,或对强烈的刺激却又无动于衷,都是不正常的,情绪反应的时间应当有限,长期地“耿耿于怀”也是不正常的;积极的情绪要多于消极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反应要与环境相适应。3.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4.人格完整。人格完善包括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5.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卑;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6.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7.积极主动适应社会。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以有效的办法应对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改造自我适应环境。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二)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教育观

1.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辅导员通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快速有效的识别,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指导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心理咨询的内容与类型,建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以及自助求助的意识,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及学生干部摆脱因找不到定位、成就感的迷茫或轻言放弃的不良思想。

2.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能够识别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原因,并能够对其进行调适,建立自尊自信的自我意识。使学生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自我人格发展状况,掌握大学生常见人格缺陷的表现、形成原因及调适方法。

3.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在大学期间需要发展的能力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好适应大学生活,获得自我发展。首先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了解大学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与学习心理特点,使自己拥有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其次做情绪的主人——使学生了解自身的情绪特点,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第三,明白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交往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交往原则和技巧,了解人际关系障碍的类型及调适方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第四,无可回避——使学生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正确面对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五,使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和挫折,了解压力及挫折的主要来源,及其对人生的意义,学会正确应对挫折。最后要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帮助大学生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预防心理危机,维护生命安全。

三、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学生进行特别关注

高校学生因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引发的事故时常发生。心理危机与学生面临的其他危机相比,往往是最常见、最隐蔽又最难干预的。这就要求辅导员成为心理疾病和危机干预工作的专家,从上至下建立一套预警机制。

首先,根据学院现有资源,心理危机干预一般应建立四级预警:一级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通过课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在课堂上可以发现少数有问题的学生或是学生主动求助;二级为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宏观布置和指导全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测试,对重点学生进行反馈和指导,对个体进行咨询;三级为全院各辅导员,在日常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现问题及时识别和报告;四级为各班心理委员,深入班级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及时关注,发现问题及进向辅导员报告。

其次,辅导员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特别是学习心理咨询技能,取得相关的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使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同时要培养班干部,特别要培养心理委员、寝室长,作为基层信息员,全面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笔者通过多年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发现一般单亲家庭学生或孤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性格内向学生、残疾学生、网络成瘾学生、有不良嗜好的学生或遭遇挫折、打击的学生是需要辅导员重点关注的对象。

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具体的技能和技巧,例如,如何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这就涉及到辅导员的观察能力、识别能力、询问技巧等,当辅导员找学生谈话或是学生主动找辅导员时,倾听便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面对失恋或考证过级等学业压力或打击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需要专业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各班心理委员向各系及学院定期提交《班级心理健康月报表》,报告那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动态及现状,可以给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好的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心育心”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辅导员自身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去。

[1] 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3] 任春梅.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猜你喜欢
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