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高校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疏导

2013-04-12 06:54
关键词:报酬贫困生命题

池 锐 宏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民航经营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4000)

高校贫困生主要指家庭生活困难、经济压力重的大学生。近年来,我国高校贫困学生人数呈持续上升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 285.15万人,其中家庭贫困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

经济上的贫困,会给很多贫困学生带来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如长期得不到释放,又会逐渐形成心理问题,轻则影响他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重则将会危及社会。高校贫困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现阶段由于受经济发展全球化、社会环境复杂化、思想文化多元化、学生需求多样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等方面因素的冲击和影响,产生了很多问题,且日益突出。如何帮助高校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顺利完成学业,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课题。

1 社会交换理论概述

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也被称为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主要开拓者是美国的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重视人的需要和情感,重视人的选择性,认为人的行为、人的社会活动都是一种交换,都离不开奖励、报酬关系。社会交换理论主要包含6个方面的命题。第一,成功命题。人的行动遵循报酬原则,当某一规律性的活动能得到奖励时,这一活动会得到反复地重复。第二,刺激命题。当某一特定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当这一刺激再发生时,则个体就会进行类似的行动。第三,价值命题。当某种行动带来的结果对个人越有价值,则个体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第四,剥夺—满足命题。当个体频繁地得到某一特定的报酬,则之后的获得报酬的价值感会减少。第五,攻击—赞同命题。当个体行动获得期望报酬时,则会继续做与得到报酬相同的行动;当个体行动不能获得期望报酬时,则会拒绝做此项行动,甚至有可能采取攻击行为,宣泄情绪。第六,理性命题。个体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最高报酬。

2 社会交换理论对解决高校贫困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作用

高校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有关统计资料显示,高校贫困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为8%~15%。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偏远山区、中西部地区。贫困生大都比较善良,能吃苦,生活上要求不高,但心理问题也表现得比较复杂,常见的问题表现为自卑、自我封闭、焦虑、强烈的妒忌心、自信心不足。

笔者认为,社会交换理论的六个命题,归结起来主要强调行为活动、行为活动报酬、价值认同感、生成价值这几个方面,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相互作用,对解决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高校辅导员在处理贫困生的问题时应该努力借助社会交换理论的原理,通过行为活动,让贫困生感受快乐与成就感,消除自卑、自我封闭的心理,在活动中获得个人奖励,产生自我价值,并得到认同,缓解焦虑、妒忌心,最后建立自信,实现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这对做好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3 社会交换理论在贫困生心理疏导方面的具体应用

霍曼斯关于人类行为的6个基本命题理论,对解决高校贫困生常见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采取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

3.1 行为活动,以活动促成长——成功命题

高校贫困生由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差,在大学生活中缺乏与人、与社会交往的兴趣,大多内向、自卑,从而封闭自己,缺乏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有的贫困生来自农村,普通话不好,怕在同学面前暴露自己的缺点或不足,自我封闭起来;有的贫困生则怕遭到同学的拒绝和耻笑,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内向、自卑,不敢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不敢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根据成功命题原理,当某一规律性的活动能得到奖励时,这一活动会得到反复地重复。以实现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为目标,高校辅导员除了重视引导高校贫困生客观评价自己,学会自我激励外,还要积极引导贫困生们积极参加班集体,学生社团,或者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绩,并得到奖励,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融入班集体大家庭中。通过参加活动感受快乐,体会成就感,培养优良品质,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化压力为动力,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并且在活动中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预防自我封闭、自卑心理的产生。

3.2 及时奖励,阳光心态——攻击、赞同命题

马斯洛认为,“尚未得到满足的需要能强烈地左右人的行为”。贫困生由于是特殊群体,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来自周围环境和群体的压力,容易心理失衡,产生挫败感;容易形成互相攀比的心态,产生强烈的妒忌心。贫困生一入校,就面临着学费和生活费的巨大压力。有些来自偏远地区,家境贫寒,感觉自己与同学的差距很大,特别是当看到有些同学用高端电子产品,穿时尚名牌服饰时,则会时常感叹社会的不公,抱怨命运,时有言语贬低,显得愤世嫉俗。针对这两种心态,根据攻击、赞同命题原理,可以对贫困生做出的某一项或者某一系列行动给予充分的奖励或适当惩罚。如当贫困生参加集体活动获得荣誉时,应及时通过班级QQ群、微博、博客等多媒体手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肯定、激励,让贫困生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妒忌心理。

3.3 恰当褒奖,提升价值——刺激、剥夺满足命题

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褒奖方式尤为讲究。根据刺激、剥夺满足命题的原理,当个体频繁地得到某一特定的报酬,则之后的获得报酬的价值感会减少。高校辅导员对贫困生的同一行为表现或不同行为表现,尽量不要多次反复使用同一种奖励手段,以免造成他们对褒奖的不屑。贫困生在参加社会活动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要注意观察,进行适时适当的判断,选择最有效的褒奖方式,及时满足他们对成功的渴望,有效地建立成功感,一定程度消除他们的妒忌心;相反,如果是不恰当的奖励或惩罚方式则会弄巧成拙,强化他们的挫败感和妒忌心,甚至造成极端的行为活动。同时,观察、提炼他们的优点,变换褒奖方式,进行恰当的奖励——赞赏、表扬等,使之获得认可感、成功感,减缓焦虑心、嫉妒心,帮助他们在大学期间健康成长。

3.4 客观定位,建立自信——理性、价值命题

贫困生大都有进取心和抱负,但大多贫困生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英语、计算机知识底子普遍较薄弱,社会接触面相对较窄,人际交往方面较为单一,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学业、就业、前途产生焦虑、迷茫心态,无所适从,整日忧心忡忡,根源在于对自己自信心不足。根据理性命题,个体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最高报酬;根据价值命题原理,当某种行动带来的结果对个人越有价值,则个体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这两个命题可以归结为重视活动报酬和重视行为结果,对人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使高校贫困生勇于面对自己困难,大胆追求自己的抱负,最终建立自信。

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交换理论,帮助高校贫困生采取正确的行为,完成既定目标,获得相应的行为报酬,最终正视自己,建立自信。首先引导贫困生制定具体的个人奋斗目标,并且让贫困生在没有得到结果之前,能清晰地知道要达到的结果,应该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进而产生对生活的信心,对学习的热情以及战胜困难的动力。其次,高校辅导员应尽可能地帮助高校贫困生提高对自身行动价值以及报酬价值的正确认识,让贫困生明白,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人彼此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每一个人都有优缺点,引导贫困生正视自己,了解别人的优点,自己的缺陷,取长补短。让贫困生认识到虽然不能摆脱暂时的生活贫穷、艰难,但也要正确面对挫折,以勤补拙。最后,了解、考察贫困生的优势、才华,利用恰当的场合,为他们展现自身的优势和才能搭建平台,并给与一定的嘉奖,提升其自信。

参考文献:

[1]孔亚琴.高校贫困生工作应把握好三个度[J].江苏高教,2008,(1).

[2]百度百科.社会交换理论[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67754.html.

[3]周学军.民办高校学生资助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9).

猜你喜欢
报酬贫困生命题
医生的最佳报酬
《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发布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谁没领到报酬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