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肇晖
“神十”飞天、“蛟龙”下海、“辽宁舰”出航、“歼-15”一鸣惊人、高铁奔驰——这些令国人无比自豪的成就背后,有一个共同的标志:国企创造。国企是共和国的脊梁,关系着国人的民生。新中国成立后,首要大事就是建立一个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近、现代工业体系,缔造这一项项伟大壮举的,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从登上历史舞台起,国有企业就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体和主导力量,使中国工业化从一张白纸一跃跻身世界工业强国。
然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企在发展与改革中也凸显出来一些问题与弊端,一些国企的“效率低下、产品落后、竞争乏力、腐败奢侈”等遭到社会舆论不停的口诛笔伐。当一些人仍在指责国企“好大喜功、什么都干、什么都干不精”时,某些国企已悄然开始了华丽蜕变——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第一生化”)便是其中的一员。
第一生化是由创建于1943年的上海第一制药厂和创建于1937年的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于1994年联合组建成立。公司主要生产基地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剑川路1317号,占地面积近6万平方米,拥有员工近1 000人。公司拥有水针、粉针、原料生产车间,具备无菌冻干针剂、无菌水针剂、灭菌水针剂等多条生产线,年生产水针1.5亿支、冻干粉针4 000万支和相配套的原料产品。就是这样一家看起来体量并不强大的国有药企,近5年来,在公司总经理陈彬华的带领下,尝试运用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科学合理地进行改革,坚持创新,苦练内功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作为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位“50后”,陈总的职业生涯很简单——一直工作在上海医药集团(以下简称“上药”)下属企业,像很多同龄人一样,甘愿做好上药建设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虽然也曾有过多家医药企业向他伸出橄榄枝,高薪邀请他加盟,但怀揣着对工作团队的不舍和对上药的眷恋,陈总最终还是决定留在了培养他、造就他的上药。
上世纪80年代,刚刚大学毕业的陈彬华被分配到了上药集团下属的上海信谊药厂,成为了一名年轻的仓库管理员。由于机械化作业还不发达,那时的陈彬华跟其他工人师傅一样,每天在仓库里搬运着大大小小的货物,能跟着老师傅坐上货车,在汽车上看看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摇开车窗感受一下拂面而过的空气,这些似乎都是他生活中的快乐元素。也就是从那时起,陈总与上药结下了深深的情缘,从仓库管理到新药研发、生产管理,再到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陈总曾历任上海信谊药厂的车间主任、常务副总经理,上海医药(集团)处方药事业部副总裁、药物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直到2008年,陈总被任命为第一生化的总经理,全面负责第一生化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同很多国有企业一样,多年的历史沉淀使得第一生化拥有219个药品批准文号,产品涵盖生化原料、化学原料和天然药物提取物及其水针、冻干粉针制剂等多个领域。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筛选核心品种并集中力量将其做大做深成了陈总的首要任务。经过反复与临床医生、营销部门、研发生产部门的沟通交流,最终将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注射用糜蛋白酶、注射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肝素钠注射液、瓜蒌皮注射液等产品列为重点品种。经过5年的发展,目前公司已拥有了生物提取、纯化、中草药提取和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生产核心技术,产品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以公司拳头产品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为例,自2008年以来,销售复合增长率超20%。
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治疗,也可用于室性早搏。它来源于中药丹参的提取物,但因为在制造过程中经过了磺化反应而最终成为化学药品,这种“中西结合”的生产工艺形成了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的特色,却也增大了产品品质的不确定性、为生产过程控制增添了许多难题。陈总在第一生化上任伊始,便遇到了该产品质量投诉的诸多问题,改善产品品质被列为公司的第一要务。
提起陈总,周围很多人都喜欢称他为“技术型老总”,这不仅是因为他工程师出身的工作经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身份,还因为他对研究生产技术的执迷和浓厚兴趣。从业30余年,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陈总都喜欢钻研药品研发生产的技术问题,小到一个技术参数的确定,大到一个药物的研制,陈总都乐于参与其中。这一次,陈总首先找来了负责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生产的全线技术负责人,从丹参植物来源的确定开始,一个一个技术环节地找问题、仔细分析并寻找解决方案,用更为精细的参数管理控制生产全流程。通过精细生产的改造,从原料投料到制成成品的收率从40%提升至75%,产品纯度大幅提升,最重要的是实现了不同批次产品的质量稳定,缩小了批批之间的差异。
然而市场上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的同类品种很多,“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能让产品在市场上被认可?陈总意识到,光有好的产品质量还远远不够,更要让临床医生了解并愿意在临床上使用它。于是他带领销售团队与该产品的销售公司一起开拓市场。随着一场场学术活动的举办,越来越多的医生了解了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和第一生化,也通过临床实践增添了他们对产品的信赖。为应对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与临床应用对该产品的挑战,第一生化还主动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合作进行多中心研究,2013年启动了“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上市后临床疗效观察与安全性评价”项目,通过产学研医的合作模式将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和药品使用者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分析,考察药品在更广泛人群中的认知、疗效和安全性,不仅对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临床应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企业药品质量标准的提高和完善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企业对员工好,员工对产品好,产品对客户好,客户对企业好。”如此往复循环,企业自然会办好。这是陈总的管理法宝,也是第一生化这几年快速良性发展的根源。这一系列的“好”,首先源于“企业对员工好”。陈总坦言:“大多数员工其实是很可爱的,他们的要求简单朴实,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上班环境舒服一些,通过自己的劳动多一些收入,让家里人过上好的生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发展的好坏直接与每个职工、甚至他们的家庭息息相关。”作为企业的当家人,总经理自然就像是职工的家长,带领员工勤奋认真工作是本职,但关心爱护身边的员工也责无旁贷。
初到第一生化,陈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职工伙食、改造职工浴室。让职工吃上一顿可口的午餐、下班后能洗个澡,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却是每位职工每天都会面对的问题,把这些小事解决好了,职工才会安心工作。有了舒适的环境,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更加高涨。
在第一生化的食堂里,常常会见到写着培训内容的宣传海报,这就是深受员工们喜爱的“第一课堂”。制药技术日新月异,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这就需要药企员工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培训,陈总要求公司的每位中层干部都要给广大员工培训,自己设定培训题目,将海报贴到食堂里,员工可利用午休时间,自愿参加培训。因为是身边的人讲实际工作的事,实用而不枯燥,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员工参加“第一课堂”培训,大家充分利用午休时间为自己充电。
用机械化设备代替手工劳动,降低职工的劳动强度、提升职工的劳动技能,这些也是陈总努力追求的目标。在生产设备投入方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要通过多久的努力、消耗多少利润来抵消投入成本。但陈总有一个与很多人想法不同的计算公式,他喜欢计算新设备投入本身将会首先给企业提高多少生产效率、降低多少成本、多大幅度提升质量可控性,“这些隐性收益也是在为企业创造效益”,陈总跟我们解释说,“比如通过改造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生产线,原来完成离心、洗涤、结晶3个步骤大概需要48小时,现在约10小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1年下来效率提高获得的收益即可抵消设备成本,而且产品质量还更加稳定。”
联系采访陈总之前,我们几次被他“拒绝”,为人低调的他不爱张扬,更喜欢把事情踏踏实实地做好,正是这股踏实劲让第一生化一步一个台阶地稳步发展起来。2012年在全国医药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利润排名表中,第一生化位列第76名。谈及未来,陈总没有给我们勾画什么宏伟蓝图,只是低调地说:“希望第一生化能在研发创新和服务临床方面多做一点工作。”谁将是第一生化未来的明星产品,它又将以怎样的方式服务病患?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