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图书馆平台发挥高校德育功能的思考

2013-04-11 19:29:47张映芳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公益图书德育

张映芳

(广东药学院医药经济学院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006)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信息服务的学术性服务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图书馆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校不同专业学科教育的第二课堂,成为发挥高校德育功能的重要基地之一。

1 注重阅读内容

古往今来,不少读书人讲求从书籍中获得提升人格境界的力量,主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曾国藩认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1];体现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儒家经典,常被儒家大师列为重要的阅读教材,培养守礼有志的臣民。在当代,为加强大学师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品质培养,就很有必要让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发挥德育方面的功能。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新书宣传、图书导读活动,或配合高校德育工作,引导高校学生对优秀作品的学习,进而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从以往的研究成果看,不少人认同“高校图书馆因拥有‘全方位育人’内容的书籍,故可成为高校德育工作重要阵地之一”的观点。从长远角度看,重视高校图书馆藏书内容德育功能,可让高校师生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学习、提高,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果高校师生在课堂教学之外,积极阅读具有较高思想性的书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出高校的德育情况。

对于专职从事德育工作的高校党政人员、辅导员、教师,可充分参与高校图书馆举办的新书荐购、书目指引活动以及其他图书馆举办的各种文体活动、读书节活动、讲座活动,将高校图书馆打造成重要的思想文化活动基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多读好书,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目前,不少高校还开展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项目,该项目的内容就包含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方面的智能发展要求,若通过积极应用图书馆的藏书内容平台,发挥德育功能,可以促使学生离校后,还能保持善用图书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阅读习惯,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社会工作人员。

2 提升阅读品质

高校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动辄数十(百)万册以上,高校学生不仅应充分利用短暂的大学时光来强化阅读能力,吸取更多的精神财富,更应重视阅读品质的培养。例如,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曾在《韩昌黎文集·讲学篇》中提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认为阅读跟修身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提出过不少独特见解,如认为整个阅读过程都必须做到“居敬持志”,反对为了获得功名利禄读书……在现代的阅读理论研究中,也认为智力水平相当的学生,阅读动机强的在阅读效率上要高于动机弱的。但是,我们也看到当代不少学生还缺乏明确的阅读目的和正确的阅读态度。例如社会媒体曾报道,有的中学生高考后,以撕书为发泄手段;有的大学生还抱着“读书是为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功利目的,这样,就很难通过静心修读提升精神境界。因此,在当代大学的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平台,培养师生在阅读方面的高贵品质,让阅读活动能有恒、有志、有识,并坚持不断地行走在求学之道上,以提升阅读品质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当德育工作与阅读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时,也会促使对阅读活动的递进认知。例如,不能为普及全民阅读,在提升全民阅读兴致时只提倡“悦读”,也要提倡高层次阅读活动。目前,发达国家都先后发动过全民阅读运动,制定各类阅读政策,这对我国的阅读教育发展有一定启示作用。从阅读品质层面看,高校专职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应用图书馆平台,使阅读教育不仅仅停留在阅读技能层面(譬如搜查、快速阅读文献资料的技能),而是要引导学生脱离功利阅读目的,端正阅读态度,让广大的高校在校生都积极借助阅读活动提高道德修养。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王余光教授也曾认为阅读是“阅读主体(读者)与文本相互影响的过程,是阅读主体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的一种体现”[2]。因此,倡导德育工作与阅读品质教育的结合,实际上更有利于高校德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3 重视借阅过程

纵观我国数千年来的图书借阅史会发现:阅读过程也应与德育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官方藏书,古时各个朝代基本都严格控制借阅,例如隋唐的皇家藏书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宋元以后,官方藏书才准予国子监及府州县地方学校生员阅读。对于私人藏书,大部分借阅条件苛刻,例如澹生堂存书规定:“子孙取读者,就堂检阅,阅竟即入架,不得入私室。”[3]从知识共享的角度看,这是典型的“重藏轻用”负面案例,是公共图书馆成立之前,图书借阅被垄断的陈腐做法。但从道德角度看,古代图书因印刷技术有限,图书出版成本较高,每册图书的市场价格在当时的环境下显得颇为昂贵。例如,曾有人考据,明朝时期有的单册图书价格相当于七品小官月薪的1/12[4]。图书作为藏书者的非一般私人财产,要让其随随便便的给予他人借阅,而不顾虑是否会在借阅过程丢失、损毁或难以讨回,是很难想象的。古时的谚语“借书一瓻,还书一瓻”就曾被讹传为“借书一痴,还书一痴”,“故世之士大夫有奇书多秘之,亦有假而不归者必援此,予尝鄙之。”[5]到了近现代,也有人对外借图书持谨慎态度。对于公共图书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开展大范围的开架借阅,而且伴随开架借阅,难以避免的乱架、显性或隐性丢失问题都屡见不鲜。对于私人藏书,许多爱书人士也对借书问题有过烦恼。例如文化名人余秋雨怕图书归还时被污损,而坦言说:“这虽是外在形态的问题,对藏书的人来说却显得十分重要。”[6]藏书家黄裳先生认为,对于借来的图书都应该爱惜,诸如用手心将图书沿书脊压平他都认为要不得。有些人担心催还图书时会伤害朋友感情,所以干脆不外借。

为避免借阅过程的不道德现象,清代一些书院对借书的种种陋习采取严厉的规制。例如河南封丘正义书院的《领书条例》对借书违规现象有具体而严厉的惩罚。“延期三日者,日罚钱20文,按日核算,由院夫催提。”“若有损污者罚抄补,损污过多及丢失者,罚更换全书或包赔原价。”[7]当代公立图书馆也纷纷制定图书馆员及读者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借阅规章条例,来约束各种不懂爱护公物的违规行为。有的高校图书馆认为社会上始终存在借书还书过程的道德失范问题,因此认定图书馆是道德的养成所,对于逾期归还图书的师生,通过温习规章制度测试题的惩罚手段来不断内省利用文献资源的道德规范,而不纯粹的使用违背借还契约的经济手段惩罚,另外,也通过开展讲座赞美自觉归还逾期图书的各种美德行为[8]。在国外的高校里,也有通过制定明确的荣誉守则来介入约束图书馆借阅过程中的不道德行为。制定了荣誉守则后,则让道德制度化,以便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使学生的道德荣誉归属感有更强的感召力[9]。

由此可见,高校专职德育工作者可通过与图书馆员的合作调研,了解图书馆借阅过程中的不道德现象,从中获取道德说教的有力实例。毕竟在高校里,图书馆是师生最常出入的公共场所,发生在这个地方的缺德与美德行为都最容易被互相效仿。在数字资源环境下,虽然借阅纸质图书的行为会逐步减少,伴随而来的传统借阅不文明行为也会相应递减。但从数字资源的下载“借阅”利用规则看,有的出版社很难明确“恶意下载”的具体指标数字,只是与图书馆签署要规避恶意下载行为的买卖合同,而图书馆被指控某个IP地址恶意下载时,往往也只是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去说教违规师生,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今后若采用道德管理方法,或许更能让高校师生自觉消除不文明的行为,认识到不道德的行为会影响到他人的资源使用,在自律与他律的过程中,共同形成纸质及数字资源的文明借阅氛围。

4 提高信息素养

教育的信息化,不仅仅是开展硬件设备与软件的建设,最为关键的是施教主体(教师)是否具备高水平的信息素养。而高校开展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专门负责。如果专职德育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网络资源利用知识普遍较弱,则很难改善和优化课堂教学。假如课堂教学故步自封,在信息时代还是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模式,则会加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排斥心理。对此,一方面,可通过呼吁重视提高专职德育教师的信息素养,建立多种激励机制,让其不断地接受更多的培训,创新教学方法[10],另一方面,也可呼吁加强与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方面的合作。

从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看,随着信息素养定义的迁移变化,教学内容也逐步拓展。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如何检索资源,而是根据信息环境的变化,增加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内容。从信息素养的研究主体看,是包含图书馆员群体在内的教育界人士为主。例如,台湾地区刊发过信息素养主题的期刊有105种,其中就包括教育领域38种,图书信息领域18种及其他49种。因信息素养的研究领域不断蔓延、泛化,其已成为跨越护理、医药、旅行、警察等不同行业的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11]。从信息素养教学的现状看,图书馆界非常重视信息素养的教学合作,美国信息素养理论界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为信息素质而合作”。国外不少知名大学也推出形式多样的在线信息素养教学课程,以及开展嵌入式的课堂教学,从发展趋势看,合作教学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尝试方向。从学生的教学需求看,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学生都能快捷地利用信息资源,但是他们在方便之时,感受到精神健康方面的威胁,比较常见的是“网瘾综合症”[12],若不加以引导,势必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另外,因图书馆资源丰富,也给高校学生带来选择利用方面的“图书馆焦虑症”。这些困惑,有必要引起德育工作者及图书馆员的重视。这些问题说明,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涉及德育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伦理道德修养有密切的关联。信息素养内的德育内容不能完全寄托于高校图书馆。

如果鼓励德育工作的教师借助图书馆平台,积极参与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学合作计划,那么,德育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也会发生显性变化,避免让学生觉得纯粹地被灌输枯燥、纯理论的说教内容。况且,信息素养的教育旨在使学习者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和知识技能,不断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规范自身信息行为,学会学习、思考、合作、创造,养成善于学习又乐于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5 提倡公益慈善

美国著名慈善家卡耐基曾认为,进入慈善领域有七大最佳领域,捐助图书馆就是其中之一。在卡耐基的影响下,西方不少慈善人士都钟爱图书馆领域的捐赠。但我国的情况是,除了政府官员在大众媒体上反映了一些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外,从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资助的《社会力量参助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与模式》的课题成果来看,社会力量创办并自主管理的公益性图书馆也跟大部分基层公共图书馆一样,存在经费来源不足,维持与发展困难较大的问题。这说明,无论是政府公办的图书馆,还是私人创办的图书馆,都存在接受获赠的渠道不够通畅、获赠来源贫乏、较难获取公益助力的问题。而要形成图书馆的公益慈善项目,则需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来积极参与。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他们能做的就是为图书馆公益活动和慈善资金(资产)的管理,提供吸引外来慈善资源的新型管理方案。例如,使用公开、透明的工作方式,让捐赠、捐助者放心。对于高校德育专职教师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公益慈善事业的介绍,引导学生群体对公益慈善活动的了解、支持。例如,引导学生毕业离校前,将部分私藏书籍捐赠给图书馆,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图书馆的义工活动。

以广东的中山大学例,该校于2011年4月成立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COP),宗旨是通过行动研究和政策倡导,促进公益事业从传统慈善向公民公益转变,推动社会转型。该校负责人认为公益是大学培养人才的应有之义,要以务实态度进行公益实践,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究公益新模式,以培养拥有公益心、热心服务社会的青年[13]。2011年起,特别引进了国外的Service Learning(公益学习)的概念。其中,与图书馆有关的公益活动项目是,该校的资讯管理学院和博雅班在暑假期间,专门组织师生赴汶川帮助当地图书馆的建设。2011年9月新修订的《中山大学学生奖励管理规定》和《中山大学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新增了社会公益活动要求。学生可向图书馆申报公益服务岗位(每学年度的公益服务时间不少于50小时),然后每年要参评年度奖学金及捐赠奖学金时,可由图书馆再出具认证意见。

利用图书馆平台开展公益活动学习,可使学生熟悉了解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养成与图书馆相关的人文服务精神。公益慈善文化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后,应用图书馆平台开展高校学生的公益慈善教育,也有利于公民道德意识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6 结语

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各种与道德相关的服务难题。诸如霸占座位、随意藏匿图书、乱涂乱画损毁图书以及其他各种不文明行为,都会影响到图书馆的正常使用,增加服务成本。要深入发展创新服务,始终离不开读者道德水平的提升。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道德教育着手。由于高校图书馆馆员并不是专职的德育教师,其“分内要做的事”比较多,对不道德行为进行规范时,又不能简单用一些惩罚条款来强硬管制,因此要激发学生形成自觉的良好道德行为;而实施相应的德育管理办法时,始终离不开整个高校内教育系统的支持,尤其是德育教师的支持及配合。从高校德育课程的教学要求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意志、行为,离不开实践,而图书馆就是一个实用的道德教育与实践场所。因此,应用图书馆平台发挥德育功能,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教学途径,也是一种务实的教学行为。

[1]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5:35.

[2] 王余光.关于阅读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阅读文化史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5.

[3] 袁红军.古代图书借阅渊源考[J].兰台世界,2012(1):69-70.

[4] 汤罡辉.哈佛燕京图书馆发展中文馆藏的历程及启示[J].图书馆,2011(6):44-47.

[5] 程毅中.“借书一痴”与古籍整理的课题[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1):84-87.

[6] 金戈.从“老婆不借书不借”说起[J].博览群书,1998(6):41-42.

[7] 袁逸.古来借书有五患[J].图书馆,1999(1):74-76.

[8] 程焕文.“借书一瓻,还书一瓻”——图书馆文化中的道德观[EB/OL].[2012-10-01].http://blog.sina.com.cn/huanwen.

[9] 韩宇.荣誉守则对大学图书馆道德管理方法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5):5-9,21.

[10] 王嗣源.关于提高高校两课教师信息素养途径的探析[J].前沿,2011(4):185-187.

[11] 于第.从期刊论文分析台湾信息素养主题研究之概况与发展:1970-2008年[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1):83-92.

[12] 黄晓斌.大学生的“网瘾综合征”与信息素质教育[J].图书馆学研究,2003(1):14-18.

[13] 中山大学.用心培养公益人才[N].南方日报,2011-12-15.

猜你喜欢
公益图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图书推荐
南风(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公益
科学导报(2020年47期)2020-07-27 16:03:39
公益
科学导报(2020年42期)2020-07-27 16:02:1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公益
科学导报(2020年1期)2020-01-10 06:57:33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