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杰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社会矛盾是我国现阶段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正如胡锦涛所说,“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1]可见,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不容忽视。本文试图从宏观上分析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特点及其原因,为更有效地化解和处理我国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从总体上来说是和谐的,但也存在着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可以概括为社会两大突出矛盾: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2]。这两类社会矛盾又演化为一系列的具体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贫富差距日趋扩大,贫富矛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就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来说,没有一定的贫富差距,是不现实的,关键要看贫富差距处到什么程度。贫富差距如果太大,就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社会动荡。
近年来,我国收入差距过大、贫富悬殊等现象十分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的基尼系数1980年为0.32,1989年为0.36,1994年为0.43,2002年为0.44,2006年为0.496,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3—0.4的警戒线[3]61。而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合作调查,大陆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53或0.54左右[4]。可见,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有统计数字表明,现在我国10%的人拥有全国90%的财富。而另一极端却是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年人均收入低于637元人民币,每天不足2元人民币。
这种贫富差距拉开的直接结果,一是产生了社会贫困问题。根据民政部的统计,当前我国的贫困人口总数有2.2亿左右;二是造成了社会公平问题凸显。群众对贪污、违法、犯罪等致富现象,对因分配不公、不正当收入等造成的差距,心里十分不满。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劳动力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增大,失业问题较严重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短缺问题等。田成平指出:“我们当前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新增劳动力城乡加起来每年超过2000万人。所以,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庞大,这将会持续很长一个时期。”[5]可以看出,未来几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表现得日益突出。同时,大量失业人员和社会闲置人员逐渐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城市登记失业率2003年为4.3%,2004年为4.2%,2006年预计在4.6%[6]70。
此外,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短缺问题也十分突出,尤其是技术工人缺口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时期,使得需求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供给结构的调整却相对滞后,我国目前的教育和培训机构难以及时满足市场对劳动者技能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育和经济社会政策是否需要及时纠偏。
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个时期的城乡差距拉大的现象。但是,如果差距过大,城乡矛盾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矛盾。我国目前城乡两部分在收入上存在着巨大差距。正如孙立平指出:“目前我国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三倍多。如果加上社会保障和其他福利等因素,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将有六倍之大。”[7]216除了收入差距以外,还表现在城乡公共资源差距、城乡教育差距、城乡医疗差距、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等方面。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农村发展较慢,“三农”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城乡之间的差距持续拉大,就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再加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城乡差距引发的矛盾可望逐步缓解。
劳资关系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一对新关系,在我们的法律框架中,过去几乎是一片空白,但是劳资关系渐渐成为我们社会中的一种基本关系了。尤其是近年来,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问题开始变得越来越严重,劳动争议案件和因劳动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1—9月,广东省公安机关处理的由拖欠工资等造成的群体性事件占总数的近50%,以东莞市为例,在劳资矛盾和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聚众堵塞交通要道的占40.5%,集体上访的占22%,罢工的占8.1%[8]203-204。可见,劳资冲突和劳资矛盾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冲突和矛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国有企业的劳资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为改制分流方案不透明、不公正;改制企业劳动者经济补偿标准过低;劳动合同存在短期化现象;拖欠劳动者工资、不按时缴纳社会保险、不清偿职工的医疗费等。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合同签约率低,多流于形式;劳动条件差,安全生产问题严重;存在克扣和拖欠工人工资现象;劳动报酬较低,缺乏基本的劳动保障等[9]68-70。当前的劳资矛盾和冲突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发挥政府、工会在劳资关系中的制衡和规范作用,使劳资关系调整走向正规化、法制化和制度化。
除了上述所谈论的各种社会矛盾以外,还有人口、资源、环境引发的社会矛盾,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引发的社会矛盾,社会成员分化与流动产生的阶层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运行中产生的矛盾,领导干部的腐败和官僚主义作风产生的矛盾,社会保障不足产生的矛盾,以及民族宗教冲突与矛盾等,都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诸多表现。对于这些社会矛盾,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正确处理,以免激化而产生更多的社会矛盾。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涉及面很广,但从社会矛盾形成部位的角度看,我国现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多集中在与基础民生或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社会成员的个性意识、维权意识、财产意识逐渐觉醒,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问题,注重现实的日常生活、重视现实生活的质量问题等。
调查显示,群众十分关注的民生问题主要有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就业难问题、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以及社会保障滞后问题等方面。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切身利益。被喻为“新的三座大山”即“买不起房、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的问题,更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关注,对社会贫困人群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民生问题在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还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于是,来自民生方面的社会矛盾大量涌现。相比之下,群众在政治方面的诉求尚不明显。
从社会矛盾对应群体的角度看,党群、干群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我国现阶段党群、干群之间的矛盾之所以比较突出,主要是由我国的体制性因素造成的。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及分配方式已日益多样化,而政治体制的改革却严重滞后,政府对于群众承担了大量的难以胜任的责任,往往集经营者和调节者、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角色于一身,承担了过多的责任,管了过多的事情。本来,现代社会中政府的合理定位应该是公共服务型政府,但由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由政府主导和推动的,因此,政府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具有较大的干预力。然而政府行为的越位、缺位和错位会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的紧张。例如,为了GDP的快速增长,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招商引资上,而对民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就业、住房、教育、司法、医疗以及环保等问题则重视不够,解决不力,引起了民众对政府和干部的强烈不满。
此外,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不健全、不完善,我们的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领导干部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有法不依、为政不廉、奢侈浪费及腐败现象等,使党群、干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我国的特殊国情不仅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复杂多样,而且还使社会矛盾具有解决难度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是矛盾主体多元化。目前,由于我国所有制结构形式和分配方式的调整,产生了利益主体、市场主体的多元并存。矛盾主体已由公民个人扩大到法人和行政管理部门等。现在也有人把现阶段我国社会划分为10个阶层。利益主体、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就会带来矛盾主体增多,矛盾关系复杂多样。
二是矛盾涉及全局性和公共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因普遍发生了国有企业破产、农村土地广泛征用和居民房屋拆迁这三件大事,而引发了大规模职工下岗、农民失地和居民利益严重受损,这些矛盾涉及到全局性和公共事业,使我国社会进入了各种社会矛盾的多发期[10]。
三是矛盾解决难度加大。现在是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处理起来难度增大。通常是某一事件或某一矛盾的处理牵涉到其他事件或其他矛盾,某一事件或矛盾如果处理的不及时或不恰当,就会引起更大范围的矛盾,影响人数多,社会影响大,使事端的处理难以当机立断。此外,还有些矛盾涉及的是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解决起来难度更大。
矛盾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传播手段的助推下,具有扩散和放大作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使用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的统计,截至2011年2月,我国的网民数量达到4.7亿;目前手机网民的总数已经超过了3亿[11]。可以看出,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互联网等先进信息传播手段对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矛盾的形成和扩散也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信息传播手段越来越普及的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关注某个社会矛盾的一些社会成员,采用互联网或短信发表言论。由于发表网络帖子往往以匿名的形式发布,发表者所承担的责任和存在的社会风险都很小,因此,有些社会成员就会借机宣泄、借题发挥,就会出现大量未认真思考的、非理性的甚至过激的言语。二是越是激烈偏激的言语,越容易被人注意,传播的就越快、传播的范围也就越广。在此情况下,与之相关的社会矛盾就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矛盾就比较容易扩散和扩大,就有可能加重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矛盾[12]6-7。
当前,随着矛盾个体交往组织化程度与群体性交往频率的增加,突发性与不可预期性大为增加,矛盾有趋向激化的可能。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利益的分化和调整,各行各业涉及的都是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利益相关的人群中极易产生“连锁反应”,使社会个体矛盾演变为群体矛盾。比如,大量的失业大学生群体、数以百万计的下岗城镇职工、大量的失地农民等,这种群体性的矛盾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以免被激化而产生更多、更突出的社会矛盾。
同时,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通常由于利益的相关性,获得了社会舆论的赞同,构成了社会矛盾群体化的心理基础。在某些共同利益的驱动和作用下,不同的利益群体,特别是利益受损群体容易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较大的抗争力量。一点小事,或一个很小的矛盾由于没有处理妥当,都可能被激化,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矛盾,造成一系列不好的结果[13]。
从上述社会矛盾的特点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这些社会矛盾有可能引发大量的社会纠纷与社会冲突,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健康运行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我国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伴随着城镇化、市场化、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大力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其中表现突出的就是社会资源占有主体日益分散化和多元化,从而引发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这种变革易造成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不平衡,使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变得更加突出。正如李培林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一种利益冲突,而利益冲突的根源则在于群体之间利益格局的变化。”[14]251
当前,我国社会的急速转型、经济的快速转轨,不仅使各种利益关系、社会阶层迅速分化,还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在此过程中,社会同质性不断消亡,异质性逐渐增多,传统的社会控制机制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再加上新旧体制的摩擦、利益关系的调整,极易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尤其是随着不同群体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当自身的合法性权益受到侵害时,人们就会以联合行动的方式诉求问题的解决,就有可能引发大量的群体性事件,这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产生的重要社会根源。
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快速转型的进程中,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现实中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却日益凸显。造成这一现象的结构性根源,主要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协调,社会结构调整落后于经济结构变化。
现在,我国经济结构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而社会结构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两者存在的结构性偏差较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与快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比,我国社会结构调整较慢,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凸显。在社会系统中,把本该配置到社会领域的资源与机会也投放在了经济领域,资源配置机制的不合理就引发了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严重脱节。同时,社会领域的一些体制和政策没有得到及时变革,如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收入分配调节政策等,使一部分社会成员丧失了获取资源的机会,导致社会结构调整严重滞后。
这充分表明,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结构虽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是,这种变革还不到位、力度不够,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变革。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协调,已经成为引发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结构性根源[15]。
二元社会结构最早是由荷兰经济学家博克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一个国家内有两个在生活方式、生活条件和生活观念等方面不同的相互独立运行的社会子系统。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以户口制度为基础,把公民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两种身份体制。这就形成了城市和乡村两种不同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同的财政转移支出和不同的就业渠道和方式等。
我国目前由于城乡体制改革的力度不够,结果就延缓了城乡结构的有效调整。从本质上讲,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以农养工的政策,致使城乡利益格局越来越向城市倾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国家对城市居民实行一种政策,而对农民实行另外一种政策。比如,城市居民和农民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的待遇截然不同。在我国现阶段,损害农民切身利益的现象依然存在,如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低价征用农村土地和压低农村剩余劳动力价格等方式使农村财富大量向城市积聚。长期实行这种政策,严重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农村落后、农民贫穷的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也极易引发各种社会矛盾。
在我国当前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期,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是活跃而深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开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主导价值观在人们思想中渐渐淡化,逐渐出现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在价值观多元化的过程中,主导价值观难以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资产阶级价值观和人生观就开始滋生和助长,使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受到严重冲击,易出现价值观庸俗化、社会道德退化和社会诚信缺失现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民众在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上出现了转向,从强调信念转向注重实际、从关心政治转向关心经济、从热衷贡献转向强调功利、从关心集体转向以个人为主,这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逐渐成为主流。同时,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自主意识、民主法治意识也在逐渐增强,社会矛盾开始由隐蔽形式转化为公开形式[16]101。
总的来说,引发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仔细分析,认真对待。研究和分析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这些社会矛盾的特点,从而为有效化解这些矛盾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2]迟福林.“十一五”时期要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N].中国经济时报,2006-02-20.
[3]纪宝成,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4)[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苗树彬,等.寻找经济转轨与社会公平统一的发展道路——中改院“经济转轨与社会公平改革形势分析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4-08-17.
[5]田成平.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超2000万人 从六方面促进就业[DB/OL].新华网,2008-03-10.
[6]国家统计局.中国发展报告(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7]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汝信,陆学艺,等.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郭建宁.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10]周罗庚.把握我国社会矛盾的主要特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2).
[11]凤凰网科技讯.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马宁:中国手机网民已超过3亿[DB/OL].凤凰网,2011-04-21.
[12]吴忠民.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社会矛盾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13]靳江好,王郅强.当前社会矛盾呈现五大特征[J].瞭望,2007,(46).
[14]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5]范铁中.快速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解析[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6).
[16]宋善文.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