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格局对舆论引导的影响与对策

2013-04-11 17:32:45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格局舆论大众

薛 冰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300191)

新媒体已经逐渐渗透到大众的生活,再加上网民的自发参与,这已经让新媒体有着影响社会舆论导向的力量。新媒体传播格局已经呈现出了一种区别于传统传播格局的全新特征,参与新媒体传播与评论的主体无需实名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进行传播扩散,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所传播的信息更具有时效性,讨论的议题广泛而又多元,可以是社会上任何一个热点问题,对于传播评论所呈现的价值观念更是多元,产生不同的价值导向,这些全新的特征都对舆论引导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1]。

一、新媒体传播格局的形态与影响

(一)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

互联网让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渠道更加广阔,并且在逐步成为大众参政议政以及表达自己诉求的重要平台。新媒体的发展,让信息的传播更加畅通无阻,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诉求以及参与政治决策,大众通过新媒体能够更好地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以及监督权,同时也更好地推动了社会政治民主的发展,为社会民主政治提供一个快捷方便的民意直通车。

互联网正在逐渐成为大众发泄不满情绪的一种新的工具,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演变,传统媒体解压的功能已经开始被互联网以及其他一些新媒体工具代替。特别是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人们利用网络可以很快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从而缓解自己恐慌紧张的情绪,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所特有的信息交换开放性,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和生活的不满和无奈,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二)手机成为独特的舆论放大器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这已经让信息传播没有了时空的阻碍。手机是大众身边最近的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往往在出现突发事件时,人们都是用手机来记录事件发生的过程,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特别是在一些突发事件中,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的渴求要比日常生活更高。手机所具备的人机传播模式实际上是人们借助了手机这一种新媒介,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为紧密和快捷。

手机媒体是一种具备信息传播的工具,这就让大众有了极强的互动参与性,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信息的传播者,这就使得用手机传播的信息丰富多样,内容也涉及广泛。手机信息传播的过程是从一个点出发,然后中间以多个关键点为纽带,不断地进行传播扩散,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手机媒体是点对点的精准及时的传播,这就让信息能够全面准确地发送出去,同时还能够进行及时地交流反馈,这就实现了最快捷的传播效果[2]。手机媒体是一种独特的传播工具,传播的主题更具有广泛性,让每一个民众都能够对等实现对信息的接受与传播。所以,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大众传播媒介。

(三)微博微信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工具

在目前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微博微信正符合了这一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两者的使用节省了信息发布的时间,缩短了传播的路径,非常有利于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众之间进行快速的沟通,而这些信息传播大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也会感觉到自己的地位有所提升。网民使用微博可以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因此,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不管是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经济改革还是城市发展规划,每个社会大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真实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意见在网络上经过不断的传播,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就能收到其他人给出的反馈意见。因此,网络微博的使用极大地调动了网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大众自由权利的发挥。

微博的使用可以使我们更加快捷、方便地了解信息,同时,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微博使人与人之间、群众与国家、大众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频繁,不管任何人都可以是一个传播的媒介和平台,微博为我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政议政”。通过微博这一新媒体,任何的利益群体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政治诉求和意见看法。

二、应对新媒体传播格局所带来的风险策略

(一)良好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取决于健康的文化环境

塑造良好的传播环境是减弱和化解新媒体产生风险的重要前提,它主要体现在新媒体传播的本质和责任上,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强化新媒体传播的责任和意识。这还需要寄托于媒体、社会和大众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一些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网站和媒介,或是大众应当主动承担起促进和注重传播责任和意识的任务,不断地对媒介责任进行遵守,引导新媒体传播主体要对自己所进行的传播行为负责,改变以往那种只追求速度以及社会反响而对于信息不加甄别和选择就草率地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方式。

(二)加强对新媒体传播格局的监管以及法制建设

新媒体传播格局在以社会责任为基础上所建立的意识是弹性的,它主要依靠传播者的自觉和自律,这里的问题是:新媒体传播格局本身就是对于传统传播格局发起的反对和重塑,要想让在新媒体传播格局的主体从放任和无忌重新地回到平稳和理性,这不仅需要很长时间的转换过程和对于社会环境的调整,同时更加需要法律强制性的监管和约束[3]。新媒体传播格局加大了风险的制造和肆意的传播,且对社会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和严重后果,因此应当进行严厉的惩罚,使其传播主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警示大众。

(三)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特别是新媒体传播格局风险控制教育

新媒体素养教育指的是在对大众进行对于传播媒体及其传播信息的认知、解读、评判、批评和利用等整体素质和实际能力进行培训,让大众更加相信新媒体,使得新媒体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网上学习、参政议政等行为的媒介平台。对于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认知、解读、评判、批评和利用的整体素质和实际能力,在当前时期,大众对于新媒体的运用程度比任何时代都广泛,新媒体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网上学习、参政议政等行为的媒介平台。

三、构建应对新媒体传播格局发展嬗变的对策措施

(一)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功能,提高新媒体舆论引导的能力

注重培养“专业型”意见领袖,改变“高大全”的方式,走专业化途径,对于特定领域中的意见领袖实行专业而正确的引导,在保证遵守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对于他们在专业的、特定的领域内的正面性注重培养。同时也要注重提高意见领袖的沟通表达能力。它主要包括与大众的交流互动、与传统媒体的交流和意见领袖间的沟通。与大众的交流互动要求意见领袖在其相关领域要有独到之处和号召力,树立自身在这一领域的权威。与传统媒体的交流要求意见领袖能够坚持把自身的力量运用到舆论引导中去,而不仅仅限制在网络领域中。与此同时,意见领袖之间也要通过新媒体之间沟通,从而对舆论引导产生积极作用。当正确、权威的信息到达大众时,信息的传播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充分发挥这些网络上的意见领袖的作用,注重培养相关领域意见领袖,就能够达到正面引导的作用了。

(二)积极推动信息公开,保障大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在新媒体还未出现之前,传统的传播格局存在诸多弊病,很难满足大众对信息的渴求。新媒体传播格局推动了信息的公开化,为信息的公开做出了准确及时、专业权威的传播和公开。搭建起一个政府与大众可以及时、顺畅的沟通交流的全新平台,这样可以为大众实现参政议政提供有利条件,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政府发布相关信息的速度,有利于大众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和表达权。同时,政府应当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促进和规范新媒体发展,并通过新媒体实现信息公开,根据新媒体传播格局的特点,将信息进行及时的发布和公开,让大众及时了解相关问题与情况。通过新媒体传播格局可以充分地了解大众需求,从而真正地了解民意[4]。

(三)完善网络监管体系,创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自2003年起,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重大改进就是对于网络舆论的监管,并且逐步发展完善,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另外,我国又陆续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网络舆论监管体系。2006年11月,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想要建立一个由中央到地方涉及诸多领域的网络舆论监管体系,相关政府部门既要做到宏观驾驭,关注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也要注重对微观领域网络舆论的监管。需要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构建全方位、多领域的网络舆论监管体系。另外,还可以建立网络舆论评估监控中心,提高及时处理网络舆论的能力,从而能够准确及时地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管[5]。

(四)加强新媒体传播格局法制化建设,打造干净有序的网络环境

在保障大众言论自由的情况下,完善新媒体传播格局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网络舆论的监管,杜绝歪理邪说和错误言论的肆意传播,对于出现上述行为的传播者进行严厉的法律制裁,这也是加强新媒体传播格局法制监管的重要举措。要建立健全有关新媒体传播格局监管的各项法律法规,实行对新媒体传播格局法制化的约束和管理[6]。对于新媒体传播格局设计的违法犯罪、信息泄露、反动言论等相关方面的立法也要完善,为新媒体传播格局提供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发展环境。对于《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在新媒体传播格局与传统媒体相互监督下,共同营造出良好的舆论引导环境。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完善新媒体传播格局法律法规的同时,大众的网络守法意识也要得到提升。只有做到这两点,我们的新媒体传播格局才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1]苏永华.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2]褚亚玲.略论加强手机媒体舆论引导[J].唐山学院学报,2012,(4).

[3]刘青.试论网络舆论引导的法律保障机制[J].行政与法,2012,(6).

[4]林修功.主动引导舆论,提升报道公信力[J].青年记者,2012,(4).

[5]史文静.多媒体并存格局下舆论引导的内在机制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6]于秀丽.试论网络舆论的法律规制与引导[J].才智,2012,(17).

猜你喜欢
格局舆论大众
上汽大众ID.3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一汽-大众ID.6CROZZ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上汽大众
大众ID.4
格局
今日农业(2019年13期)2019-08-12 07:59:02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环球时报(2019-04-12)2019-04-12 08:19:01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人民调解(2019年5期)2019-03-17 06:55:16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小人物的大格局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1:10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