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娟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1999 年1 月,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要求高校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加强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基地[1]。 1999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2]。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担负着培养应用技术创新人才的重任。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着技术应用领域的创新水平。 因此,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本文试结合有关实践,对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应采取的改革措施进行探讨。
目前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高职学生主要来源于全国统一高考选拔,入学前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之后,由于学校主要还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积极性的形成和发展。 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缺失,使得高职院校学生难以意识到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束缚了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所发现的新问题、总结的新见解以及形成的新思想进行深入扩展的能力,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另外,长期的应试教育也导致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胆识,即使有新想法,也不敢贸然提出,因而得不到讨论、指导、验证,久而久之,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就会付之东流。
开展创新教育需要相应的财力投入,但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都还不足。 学生的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是高校的行政拨款,但高职院校往往没有那么强的经费支撑,目前专门用于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场地、设备也很有限,因此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活动的开展。 另外,学生的创新活动缺乏专门机构的指导,相关的师资力量也不够,这些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 由于创新本身是高难度的,要求教师同时具备创新意识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这些较高要求使得能从事创新教育的教师人数很有限;而缺乏相应的激励,也使得他们缺乏创新热情。 同时,高职院校还没有足够的经费经常聘请社会上的相关人士做创新、创意、创业的指导教师,这些校外创新教育师资也难以将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贡献出来,与学生共享,这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在创新上的进步。
尽管一些高职院校知晓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也对此开展了一些宣传活动,但在教学模式上却未能实现革新,刚性的教学计划略显陈旧,教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也未能把知识的传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有些高校所实行的封闭式管理,使得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很有限;在实际中未能实现的“学分制”,也使得大部分学生不能提前或推迟毕业,影响了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进程。
目前,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相关的各项教育发展不够平衡和完善。 例如,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结合不紧密,使得高职学生缺乏创新的指导思想,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失衡,使得高职学生专业面偏窄、知识结构单一。 另外,理论课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实验课和调查研究的考核标准较低,也使得高职学生对创新比较轻视。 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素质教育也难以实现。
针对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如下对策。
应当加强高职院校的制度创新力度,完善大学生创新活动的评价、激励机制。 可以将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活动纳入教师的工作考核指标,并加大创新的表彰力度,使之与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的选拔等评优活动挂钩,从而调动高职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另外,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采取如开卷、闭卷、讨论、操作、论文、答辩等不同的考试、考查形式,对高职学生某些科目的成绩进行动态考核,增加评价次数与范围。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需要一定的政策、资金的投入。 高职院校领导对创新教育应予以高度重视,要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并配置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要制定相应的活动奖励办法,从学分认定、评奖评优、物质奖励等方面加强对高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扶持与鼓励,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 要加大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投入,设立高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严格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 高校还应与政府多联系,争取使政府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增加投入;与社会上的一些基金会及企业保持联系,吸引他们对创新教育投资;请成功人士来学校开办讲座,为学生与他们进行面对面地沟通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为学生创造到知名企业或公司参观、 实习的机会,拓宽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提升创新教育的效果。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 每个人都应当有他的特长、兴趣、追求。 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的全面发展是无生命、无活力的。 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可能是畸形发展[3]。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的健康发展。 然而,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常采用统一的教学科目、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考核标准。 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很难具有创造性的。 青年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全社会必须营造出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的良好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中得到充分发挥,创新的激情不断得到释放,并逐步形成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4]。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源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在教学管理中,应该积极推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实施弹性学习制度[5],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自主地选择专业方向,为学生营造一个个性能够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环境,使学生敢于表现个性,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同时,还可以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在教师指导下设计试验方案,撰写学术论文,使学生进行创新探索与实践,从而实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结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知识创新能力的目的[6],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创新教育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督促学生研究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使教学隔绝于社会生活,被束缚在课堂中,围绕着教师、教材,接受现成的知识结论,寻求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 这种自我封闭的教学,必然造成学生思路闭塞、视野狭窄,缺乏灵活应变能力。 创新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首先,它注重学生心灵的开放,引导高职学生广泛关注世界的发展与变化,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 开放式教学十分重视开启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独立思考,采取多向思维方式,从多种角度认识同一事物,善于从各种结论中做出最佳选择。 创新教学的开放性还表现为教学空间的开放。 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还应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为高职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掘和释放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创新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7]。只有切实把创新能力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努力加以落实,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让学生学会创新、学会实践,将来为国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1] 教育部.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2012-02-08].http://baike.baidu.com/view/486181. htm.
[2]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 [2011 -12 -27].http://www.zhjy.net/cms/app//info/doc/index.php/2781.
[3] 戴涛.改革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推进创新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年(4):188-189.
[4] 周麟,周宏斌.弹性学制下的高校教学管理[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2):127-129.
[5] 熊小平.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J].鄂州大学学报,2003 年(1):68-71.
[6] 邸宝华,康凯.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措施[J] .检验医学教育,2008,15(4):8-10.
[7] 韦国. 浅论教育中创新素质的重要性[EB/OL].[2010-08-14].http://syue.com/Paper/ Education/Theory/191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