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亚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河南省在谋划“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并被确定为国家战略。 所谓中原经济区,就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若干区域,具有鲜明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连、使命相近、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综合体[1]。 在这个综合体中,河南处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对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深化,不仅具有区域经济的意义,而且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全局意义。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职业教育层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必须在发展定位、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关键点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加速变化,才能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要求。 因此,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如何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对此进行探讨。
2011 年1 月中原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中指出,建设中原经济区,必须依靠现代产业体系等十大支撑体系。 河南省应利用好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时机,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竞争力[2]。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3]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目标是该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而要建设中原经济区、在中部崛起中有所作为,就要优先发展教育。 因为教育是基础工程,只有它,才能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
中原经济区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实际拥有人口1.6 亿左右,其中农业人口达1.1 亿左右,全部劳动力人口超过1.1 亿人。换言之,该区域仅占用全国约1/32 的国土面积,却承载了全国约1/8 的人口,是我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4]。 丰富的人力资源不仅能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而且能够为全国输出充足的劳动力。 但是,同时也应看到,该区域的人口素质难以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求,劳动力人口总体受教育水平不高。 这已经成为影响中原经济区调结构、促转型,增强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制约因素。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河南省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全国人力资源高地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河南产业竞争力、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显著提升人口综合素质,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努力建设全国人力资源高地。 调整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支持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强调“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打造全国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和职业培训实训基地”[2]。
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2008 年,河南正式打响了为期5 年的职业教育攻坚战。 现在已到“职教攻坚”的收官之年,我省高职高专规划显著扩大,向社会输送了大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尤其是在2011 年,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职业教育被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新建了建筑、化工、机电、护理等一批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由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前的51所增至71 所,在校生规模由44.73 万人增加到74.13万人。 通过布局调整,河南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明显增强,职业教育的院校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据统计,目前已有包括富士康在内的68 家世界500 强企业在河南投资,越来越多的东部沿海地区企业也将河南作为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这与河南职教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才递增效应不无关系。
郭庚茂省长曾多次强调:“河南是经济大省,但不是经济强省;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是人口大省但不是人力资源强省。 要解决河南一亿人口的就业压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教育。 这当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职业教育。”[5]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其兴起和发展不是孤立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创新密不可分,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毫无疑问,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区域经济腾飞的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助推与智力支撑的作用。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和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6]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为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由低技术、低成本的低端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产业升级、服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质量一定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要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要针对企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积极主动地转变自身发展方式。
“中国能否成为发达国家,成败关键在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取决于人力资源素质。 由于中国人口过多的特殊国情,教育中最突出的任务就是职业教育。 对于有就业人口压力的河南来说,职业教育近的说是‘民生问题’,远的说是‘区域竞争力’,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既是民生,又是发展;既是经济,又是稳定。”[7]河南省省长郭庚茂上任伊始,就提出自己对职业教育的思考,指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必须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
“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6]。 社会需要大批掌握现代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模式难以适应产业发展这种需要。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随着我国产业的结构调整,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产业主导,也需要大批的掌握高新技术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 这是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7]。 为此,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规模急剧扩张,但由于片面追求数量增长,导致了无序招生、恶性竞争。 此外,在招生数量扩张的同时,由于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实习实训设施等基本办学条件跟不上,造成了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的现象。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不是单纯地扩大招生规模,重点在于大力提高教育质量,由重规模转向重质量、重结构、重效益。 只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了、吸引力增强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力发展。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取决于投入质量、运行质量和产出质量。
内涵发展关注的是“人”,强调内在动力、内在潜力和内在创造力,注重资源整合力、组织执行力、教学力和科研力,重在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而规模发展关注的是“物”,强调人力、物力和财力,注重数量增长、规模扩大和空间拓展,重在学校发展的表层。 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内在发展由低到高大体要经历4 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规模求发展;第二阶段是以质量求发展; 第三阶段是以品牌求发展;第四阶段是以文化求发展。 职业教育只有实现内涵发展,才能提升办学品位。
从职能和其特殊的地位来看,政府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省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区域内职业教育的统筹,支持和督促市(地)、县级政府履行职责,促进职业教育区域协作和优质资源共享。 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把握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合理规划职业教育规模、结构和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依托特定的专业设置来实现,专业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需求的接口,要使专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最后形成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链对接地方产业链、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专业设置配套区域经济建设。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一定要紧密针对市场需求这一核心点,在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两者间找寻到较好契合点,谋求动态平衡。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整合、改造滞后或重复专业;把握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开创性地开发设置新专业,如针对节能环保、新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以高技术的延伸服务和支持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服务为核心的高技术服务专业,高端设计、信息系统集成、互联网增值、信息安全等信息服务类专业和现代物流服务、现代社会服务专业等等。
河南省应当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 应当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与地方的延续与衔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建设对接的主要方面,并且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找准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联合点,持续、稳定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支撑,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源泉。
河南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应当以中原经济区经济建设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应当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增强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高等职业教育一定紧跟时代步伐,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内涵建设、特色办学和产学研联合的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设置、完善政校企合作发展机制。 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从而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做出应有贡献。
[1] 卢展工.中原经济区论势[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215-216.
[2]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DB/OL]. [2012-07-13].http://www.haedu.gov.cn/2011/12/28/1325063540599.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DB/OL]. [2012-07-13].http://www.gov.cn/zwgk/2011-10/07/content_1963574.htm.
[4] 喻新安.中原经济区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121-122.
[5] 罗盘,曲昌荣.河南省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 解“难”根本在教育[DB/OL]. [2012-07-13]. http://www.gov.cn/jrzg/2011-05/13/content_1863194.htm.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DB/OL]. [2012-07-1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7_zcwj/201109/124851.html.
[7] 佚名.职业教育中原行之六:河南信阳职业教育的“平桥样本”[DB/OL]. [2012-07-13]. http://www.haedu.gov.cn/2012/05/07/13363534010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