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中国军事理论十大创新

2013-04-11 17:07刘戟锋邹政军
湖湘论坛 2013年1期
关键词:军事训练战斗力我军

刘戟锋,邹政军,赵 阳

(国防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73)

科学发展观从形成真理性理论体系以来,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各地区、各行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因而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在军事领域,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则形成了胡锦涛主席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全军上下自觉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国防和军队建设各领域、全过程,形成了十年科学发展大步迈进,十年理论创新硕果累累的大好局面。

一、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作为现实的人,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我军使命任务必须与党的奋斗目标相一致,与国家的利益发展和安全要求相适应。进入新世纪,和平、发展与合作是时代的主流,我国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但影响我国安全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美国等西方国家强化对我国的战略防范与遏制,一些国家同我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不时显现。北非、中东一些国家政局突变和社会动荡,对地区形势和国际战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国家利益不断拓展,来自海洋、太空、网络电磁空间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两岸关系继续呈现和平发展势头,但台海局势走向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胡锦涛基于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历史任务的深谋远虑,基于我国安全环境新变化的准确判断,基于对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的战略选择,基于对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的积极应对,科学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我军“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是人民军队在新世纪新阶段所担负基本任务的总概括,是军队全部建设和官兵一切行动的新标准和总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科学定位我军职能使命的集中体现。

二、调整充实我军建设的战略目标

军队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军队建设所要达成的结果和标准,是衡量军队综合职能和履行历史使命的根本指标,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和规范性。长期以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充实我军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进入21世纪,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推进,军队建设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进一步加快。面对战争样式和战争形态的重大变化,胡锦涛、中央军委审时度势,进一步充实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制定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以及“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科学筹划和宏大构想,系统阐明了军队信息化建设中全局性、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明确的针对性和科学的指导性。它进一步明确了我军建设的发展思路,要求我们必须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围绕构建基于信息系统的联合作战体系,以作战能力需求为牵引,以重大建设任务为抓手,以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以信息化支撑环境为保障,科学选择信息化建设发展路径,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信息主导、复合发展、自主创新、推动转型的中国特色军队信息化建设的路子,不断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

三、形成主题主线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与我军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形成了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的重大战略思想。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就是要积极适应战争形态演变,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为战斗力充实新内涵、再造新结构、谋求新增长,它在军事领域中具有引领方向、贯彻始终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解决我军建设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实质是充分发挥信息能力在战斗力生成中的主导作用,使信息化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军队信息化建设涉及武器装备、组织形态、人员素质、军事理论等方方面面,这些都与战斗力生成模式密切相关。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牵一发而动全身,必将促进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各领域的整体提升。

四、明确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胡锦涛从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于2005年首次提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科学命题,之后又多次作出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形成了关于新时期我军战斗力建设的系统战略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成为新的主导技术。与传统的作战体系相比,信息化作战体系的突出特点是:指挥控制一体、作战力量一体、多维对抗一体、综合保障一体。胡锦涛准确把握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体系对抗的新特点、军事发展的新趋势,明确指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的基本形态,核心是运用信息系统,把各种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融合集成为整体作战能力”,揭示了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基本形态的实质。高度明确了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为认识与把握“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战略目标提供了抓手,为“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明确了根本之点,为深化军队改革提供了根本依据。

五、强调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灵魂和战略基点。胡锦涛多次强调,要“提高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把现代化建设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积极适应军事需求,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前提,强化基础研究的战略地位,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下大力气解决基础薄弱的问题。要立足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围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科学、材料科学、认知科学等具有重大军事应用前景的重点领域,推进创新,力求突破,为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储备。除军事需求的牵引模式之外,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还存在另一种模式,就是通过技术发明主动引领军事需求。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跳出在别人发展版图上找路子的窠臼,独辟蹊径地开拓国防科技新领域和新方向。密切关注各国武器装备的新进展,密切关注基础科学领域的新动向,密切关注世界专利技术的新成果,主动凝炼技术方向,提出未来武器装备发展构想,引领未来装备发展,实现由受制于人向自主发展、由被动追赶向主动跨越、由依靠投入驱动为主向依靠创新驱动为主的发展方式转变。

六、重视新型作战力量发展

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必然导致新型作战力量的兴起。新型作战力量代表着军事技术和作战方式的发展趋势,是军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新型作战力量建设是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军事竞争和现代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要把新型作战力量建设作为提升我军战斗力的新的增长点,重点发展战略预警、军事航天、精确打击、防空反导、远海防卫、信息攻防、战略投送等新型作战力量。总结历史的经验可以看出,新型作战力量得以强劲兴起,前提是高新技术的军事应用;新型作战力量得以健康发展,前提是军事决策的高瞻远瞩;新型作战力量得以正确使用,前提是不拘一格的理论创新。新型作战力量投入战争,往往能达成守正出奇的效果。但在发展新型作战力量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现有主战力量的建设。

七、突出军事训练的地位作用

军事训练作为未来战争的预演,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方面,是生成、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基本途径,是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战争形态、作战样式的演变而发展的。从上世纪50年代,我军实现了“从战争学习战争”到“从训练学习战争”的转变,到90年代,以“科技大练兵”为标志,我军军事训练开始由应对一般战争向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转变。我军军事训练创新发展的历程,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历史。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明确提出了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转变。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揭示了军事训练的发展规律,明确了军事训练新的任务和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军事训练领域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一是要突出全系统全要素联合训练;二是要突出指挥信息系统运用训练;三是要突出实战化训练、模拟化训练和对抗性演练。要准确把握信息化条件下人员训练的智能化、装备训练的模拟化、作战训练的实验化趋势,发展以训练基地和院校作战实验室为依托,以训练模拟系统为主体,以军事训练信息网和信息资源为支撑的信息化训练条件,不断增大军事训练的科技含量,坚持走科技兴训之路,努力提高军事训练的质量和效益。

八、聚焦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

军事训练是连接人与装备的桥梁。军事训练转变的过程,也是对军人素质不断提出新要求的过程。推进我军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最根本、最紧要的是在提高官兵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要坚持把重心聚焦到以科技素质为重点的综合素质培养上。素质是各级各类人才实践力、创造力的基础,科技素质是感知未来战争神经的触角。在科学技术已经成为重要战斗力的今天,学科技、懂科技已变得尤为重要。落实科技强军战略,就必须重视军人科技素质的培养。部队的一切军事训练,必须注重提高官兵的科技素质;院校的一切人才培养,必须注重培养学员的科技素质。要充分发挥院校培养信息化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完善培训体制机制、拓宽培育渠道、严格培养标准;要抓好岗位培训,紧贴军事斗争准备实践,把人才培养融入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联合作战演习、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之中。当前,要进一步抓好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的培养。这“四类人才”直接关系着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的生成和提高,必须作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放在优先培养、优先发展的位置。

九、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改革发展步伐

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改革步伐,解决制约军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首先是要搞好顶层设计,强调统一规划。其次是要加强集中领导和管理,做到既贯彻总体要求,又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最后是要健全工作运行和协调机制,逐步形成一整套既符合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律、又适应我军信息化建设实际的运行机制。要完善联合作战体制与指挥体制。一方面要完善联合作战指挥控制体系,另一方面要优化体制编制。通过减员增效、减层增效、减型增效、减量增效,推进部队构成由组合式部队向一体化联合部队转型。今后调整改革,重点要在优化结构上下功夫,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打牢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基础。要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必须认真贯彻实施军事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指南,研究制定全军统一的基础数据标准,一体化技术体系结构和互操作标准,形成信息化标准体系,修订联合作战条令、战斗概则和联合战役纲要,最终形成涵盖信息化建设各个领域的法规标准体系。

十、走出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军民融合是我党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战略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始终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致力于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这样一条路子。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胡锦涛提出“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胡锦涛这一重要战略思想,与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军民融合是“更大范围”的有机结合。它把军民结合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拓展到经济、科技、人才、保障等各个领域,推动全方位、全要素、全系统的结合。军民融合是“更高层次”的紧密结合。它把军民结合从国防战略层面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推动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结合。军民融合是“更深程度”的内在结合。它把军民结合由科研生产深入到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法规政策等更深层次,推动“渗透式”、“互动式”、“双赢式”发展。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就是要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之根,深植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在“市场”与“战场”之间构筑便捷的快车道。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队人才培养、军队保障和国防动员“四大体系”。

猜你喜欢
军事训练战斗力我军
“和”文化激发偏远井站战斗力
战斗力爆表的棘龙
动物军团的战斗力
军事训练中要做好健康维护
“军事训练要走在现代化战争的前面”——叶剑英军事训练思想概述
战国时期的军事训练及其时代特色
我军第一个无线电队的组建和作用
发扬我军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
建国以来我军的军事训练法规建设
对建国以来我军履行对内职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