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241)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重大战略任务的同时,提出了“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要求。这三大能力建设要求的提出,是继党中央概括五大执政能力建设任务之后,从思想方法论的宏观层面上提出的能力建设任务。拟就其中创新思维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关系作些论述,以期加深对党的建设科学化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列宁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1]P71胡锦涛指出:“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不可能是先进的党,也不可能具有高度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2]P113-114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理论先进性的表现第一位的就是创新。一部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表明,只有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才能使党的先进性在发展中得到保持和延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装,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其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显著特征。
首先,实践是一切思想活动的出发点,是理论的来源。实践总在不断发展变化,人的思维停在原地不动就会落在实践的后面,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只有不断追随时代潮流,跟上实践发展变化的脚步,才能显示先进性。其次,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工作任务总是随着实践变化而不同,党的思维一成不变就难以站在时代的前列,就难以迈出前进的步伐。坚持实践第一的立场,决定了创新思维对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思维的创新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内在地统一于实践的发展要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人们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反对将思想束缚于既定的条条框框。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方,它之所以能够在东方以及很多国家产生影响;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60多年前,它之所以延续到今天仍然显示其生命力,正是因为理论在实践中与时俱进的发展。从俄国革命实践创造的列宁主义,到中国革命和建设创造的毛泽东思想,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本国的实践中,结合具体实际,不断结出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共产党的先进性建立在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之上。
党成立90余年来,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使命担当中,显示出卓越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党已经完成和正在推进的三件大事,都离不开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创造,也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实践表明,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事关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
党的领导人善于和敢于进行创新思维的榜样为全党作出了表率,历届党中央一以贯之的创新思维,领导着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前进。在实践过程中,党的领导人对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觉悟。毛泽东强调:“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3]P325“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3]P109邓小平指出:我们党必须“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4]P1549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重要论断,将创新思维提高到从未有的战略地位加以认识,要求全党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最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观察和研究前进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中吸取营养,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工作”。[5]P1275胡锦涛提出“把创新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他指出:“一个政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带领人民推动社会改革创新的能力,也表现为推进自身改革创新的能力”,“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执政党失去执政地位甚至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自身建设”。[2]P232这些论述从多个角度将创新思维作为党的建设重要任务,它表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一刻也不能缺少创新思维,一个不能进行创新思维的党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
早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将党的建设称为一项“伟大的工程”,并将它概括为领导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和实践上不断推进党的建设,贯穿于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历史之中。党的建设发展采取的每一个科学化举措,都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紧密的关系;党的建设科学化迈出的每一个实践步伐,都是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结果。
恩格斯认为,经验研究在积累了实证的知识资料后,“需要进入理论领域”,理论思维虽然是人一种生来就有的才能,但是“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6]P436创新思维就是发展和培养的重要体现。所谓创新思维,指的是人们突破既有的经验局限,打破常规,在前人实践和理论基础上实现超越的一种思维活动方式。科学意义上创新思维表现出三个特征。
第一,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对待事物的发展。不唯上、不唯书,不拿书本知识束缚生动的实践,既继承前人思想,又不拘泥现成结论,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第二,总结实践经验,从经验中发现和把握规律。经验是实践基础上的思想结晶,也是认知规律的路径。经验的总结过程就是思维的创新过程,每一个新鲜经验的形成都表现为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第三,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创新思维的智慧。创新思维的源泉在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蕴藏着巨大的创新能量,正确对待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创新思维以上三个特征是党的建设科学化内涵的表现。如何理解党的建设科学化?就一般意义上讲,科学是揭示真理的路径,在科学后面加上“化”,就是说必须在揭示真理的全过程中彻底地贯彻科学精神。揭示真理以发现规律为基础,发现规律和揭示真理就是科学化。“不论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必然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问题在于人们能不能科学地说明它”。[7]P270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高度重视认识和把握规律。邓小平说:“我们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具体的历史条件,重视从研究历史和现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革命”。[8]P121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的要求出发,向全党提出了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任务。这三大规律中,就党的建设而言,科学化的内涵集中在执政党建设的规律上。胡锦涛指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说到底是要不断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9]P168由此理解,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要使党的一切理论思维和实践活动都建立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化,一切违背执政党建设客观规律的言行都不符合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求。创新思维的表现特征与深刻把握执政党建设客观规律的科学化指向相吻合,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离不开提高党的创新思维能力。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党内教条主义的指导致使中国革命遭遇严重挫折,是创新思维缺乏的结果;改革开放之前社会主义建设经历的曲折和严重失误,是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照搬苏联模式和思想僵化的结果。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创新,推动党的建设沿着科学化的轨道前进;改革开放新时期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维创新,开创了党的建设科学化实践的新局面。这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说明了一个道理:党的建设科学化与创新思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什么时候创新思维能力弱化,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降低,革命和建设就受到破坏;反之,什么时候创新思维能力激活,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得到提高,进步和发展就得到保障。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呈正相关的关系。基于这样的认识,党的建设科学化对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党的建设理论。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创新思维就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中,不断产出理论新成果。党的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党建学说,为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南。然而,我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又是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长期执政,这些特殊的情况,使党的建设面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同时,时代发展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使如何建设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面临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没有遇到的新情况。例如,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毛泽东,他们的党建理论都不可能涉及网络党建的新问题,也不可能认识社会结构多层、发展样式多元、阶层群体多样下党的建设新情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以创新思维研究党的建设实践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思维创新的成果指导党的建设科学发展,在崭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
第二,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求不断根据实践的发展,开拓党的建设新格局。善于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方针政策和确定党的工作任务,是我们党一条宝贵的经验。当形势发生变化后,及时地将党的任务从一个阶段转变到下一个阶段,需要以创新思维来打开工作的新局面。党的建设也是如此。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从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就形成了注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位一体”的建设格局,很长时期里,党的建设始终围绕这三大建设展开,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改革开放后,不仅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而且也在另一些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党的建设实践深入发展和新的历史条件的要求,党中央又将加强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突出起来,与传统的三大建设相并列,以“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部署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从而使党的建设不断在开拓新局面中得到科学发展。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任务艰巨,工作繁重。虽然长期实践形成的传统和经验为推进党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紧紧依靠传统和经验难以很好地解决党的建设新问题。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新格局的开拓,正是全党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涌现的结果。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有力推进党的建设“五位一体”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促进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前提。
第三,党的建设科学化要求将党的先进性体现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本领上,提高党的创造力。党的建设不是为先进性而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价值诉求,在于以引领社会发展进步来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标上。社会永不停止前进的步伐和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期待,总是对执政党提出胜任能力的要求,固有能力的局限时常面临“本领恐慌”的问题,思维创新是克服能力不足危险的法宝。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表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进步都是靠创新来推动的,具有创造力的国家和民族才能位列世界的前茅。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还是思想理论的创新成果,都对社会发展进步起着突破前人和超越历史的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诉求,决定了先进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时刻着眼自身责任担当的本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目的是通过提高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本领来展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这样的先进性靠什么来体现党的引领作用?靠创造力。先进才能引领,创造才能进步。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体现,缺乏创新思维,党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本领难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也就无从谈起。
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肩负的艰巨使命对发扬创新思维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就国家建设而言,当代中国发展呈现诸多的矛盾,成就显著与问题严重并存,发展迅速与困难加剧并存,前途光明与道路艰难并存。就党的建设而言,“四种考验”和“四种危险”更加严峻和更加尖锐地摆在面前。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都需要我们党不断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对此应有高度的思想自觉。我们党只有始终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自觉地将党的建设纳入科学化的轨道,才能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担当起引领发展进步的责任和使命。
理论表达是思想觉悟的载体,因此,思想自觉依赖理论自觉。创新思维需要提高理论自觉,理论自觉的意思就是通过创新思维使思想觉悟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党的先进性能不能在历史的实践中得到保持和发展,取决于思想创新能力的强弱。党的先进性是永恒的课题,理论的科学武装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树立发展的理念。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党的指导思想不断地与时俱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醒悟,形成了高度的理论自觉,从而诞生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领导的党中央不断地解放思想,以巨大的理论创造勇气,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党的十七大将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加以整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构成意识形态的一个完整系统。这两次重大理论自觉都将党推进到一个新的思想境界,以鲜明的创新思维实现了理论上的自觉和实践上的主动。这个宝贵经验告诉我们,党的建设科学化只有在不断提高理论自觉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中才能得到实现,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理论的科学化。
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在党的建设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就提出的观点。实践发展到今天,对于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全党已有充分的认识,加强制度建设也已经取得许多的成绩。然而,制度科学化建设的观念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树立。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已经形成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这是制度建设科学化的良好基础。但是,制度虚置、制度乏力、制度缺位以及制度匹配衔接和制度执行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需要解决和克服的问题。胡锦涛指出:“反复发生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发生的问题要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一些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过于原则宽泛,缺少具体实施措施;一些制度缺乏系统性和配套性,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不少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存在着重制定、轻执行现象”。[9]P415可见,制度建设距离科学化还有很大的差距,加强制度创新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要求。制度科学化建设是一项新任务,创新思维为发扬改革精神所不可缺少。从某种意义上说,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的思路不在追求制度的完善上,而在制度的创新上。只有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在制度的科学化建设中迈出新的步伐。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20世纪末党中央将执政能力建设提上了议程,以创新的思想和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部署,将执政能力与党的先进性确定为党的建设重点。党的执政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集中概括了五大能力,后来党中央又提出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社会管理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具体的或者说微观层面上能力,思维能力与它们不同。创新思维是思想方法论层面上的东西,本身并不直接表现为党的执政能力。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重要的却是提高思维能力,因为宏观层面上的方法论对所有微观层面上的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新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执政,既表现为各种具体的能力,更表现为科学的方法。从方法论的宏观层面上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是党执政能力建设重要内容,三者不可分割。战略思维为创新思维提供世界性和全局性的视野,辩证思维为创新思维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新思维以创造性的成果来实现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三大思维能力构成有机的整体,在党的建设科学化实践中缺一不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党的建设方法科学化必由路径。
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是党的建设一项重大任务。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领导干部是党执政的主要实践者,也是党执政行为的具体体现者。如何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崇高的使命而团结奋斗,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尤其重要。人民群众蕴藏着巨大的创新能量,社会发展制造着大量的创新需求,领导干部敢不敢于、善不善于创新,不仅是工作风格的体现,更是思维方法的培育。创新需要魄力和勇气,因为任何创新都面临风险。创新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任何创新都面临着利益权衡的考验,是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还是把个人“乌纱帽”的考虑放在前面,成为敢于和善于创新思维的关键。现实使我们警觉,党长期执政的条件和环境,容易滋生麻痹思想和惰性思维,坐享其成、按部就班、四平八稳、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精神懈怠,是领导干部需要努力克服的思想障碍。将创新思维作为领导干部的素质构成,从思想方法上提高领导干部创新思维的能力,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